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一家四口皆鄉醫(走基層探訪熟悉的陌生人)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8日 06: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瘦高個子、花白頭髮、背微駝,若不是身上穿著白大褂,第一眼很難覺得林亞全是個已經執業45年的鄉醫。

  林亞全服務的地方叫溪洲村,位於福建省龍海市紫泥鎮,地處九龍江入海口,是全省9個海島鄉鎮之一。老林是本地人,1966年被推薦成為那個年代令人自豪的“赤腳醫生”。

  穿過密布的水網和狹窄彎曲的村路,在一株濃蔭蔽日的大榕樹下,終於找到了滸茂島上的溪洲村衛生所。一幢經過翻新的三層樓,一層是診所,150多平方米房間,分成了門診、觀察、注射幾個區,櫃架上整齊擺著100多種常用藥品。二樓三樓是老林一家人的住房。一個深秋的上午,我找到他時,他正在院子裏忙活。

  一個2歲半小男孩因為發燒,正在打點滴。帶他來的是他的爺爺方福山,他家在5公里外的新洋村,是一早坐“摩的”專門趕來的。“他態度好,不管我們什麼時候來看病,他都隨叫隨到隨時出診。”方福山説,“在他這兒看病還便宜。”

  我拿過處方看了一下,正在點滴的藥液裏,除了一劑先鋒6號,其它兩項都是很普通的維生素,總共只有10多元。藥方是老林的兒子林惠忠開的。林惠忠還有個姐姐,姐弟倆按照老爸的要求,全都學了醫。1989年從漳州衛校畢業後,林惠忠回到溪洲村當起了鄉醫,姐姐則在隔壁村當村醫。原本在村裏唱哥仔戲的兒媳婦林燕窩,嫁進來後,經過一年的專業培訓,如今也成了爺倆的助手,當起了溪洲村衛生所的護士,負責打針、配藥等雜活。去年,林惠忠的兒子考進了山東醫大。一門三代皆行醫,不算少見;但一家四口都當鄉醫,即使在整個龍海市也不多見。

  “不是因為這個行業掙錢多,恰恰是農村應該多一些少開大藥方的村醫。”老林説。他以前學中醫,用藥都是自己到周邊山上採的草藥,後來還學會了針灸。現在草藥基本不用了,都是衛生局統一配發的307種規定西藥或中成藥,不過老林仍逼著兒子學針灸。“鄉醫治不了大病,一些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其實針灸更好用,關鍵不用讓村民花藥錢。”

  作為鄉醫,沒有工資,收入主要靠開藥所得。別人儘量開貴的,而且一次開好幾個療程;老林則是儘量開便宜的、量也少,甚至可以拆零了賣。不光溪洲村的3000多人,就連周邊的新洋、溪霞、安山等村總共上萬村民幾乎個個都曾來老林的診所看過病。

  2006年底,村民林小魁在家突然暈倒。老林趕去一看,初步判斷是腦溢血,趕緊讓家屬送市醫院搶救。林小魁命保住了,但住了12天院也花光了借來的7000多元,只好被抬回家。林小魁是低保戶,一家人全靠他開“摩的”糊口。看著躺在床上連身都翻不了的林小魁,老林很是不忍,從此天天登門,用針灸為他扎遍半個身子,每天至少一個半小時。半年後,林小魁竟然可以下床走路,如今雖然開不了“摩的”,但他又找了建築工的活計。半年針灸不僅分文未收,這兩年每到年節,老林還從自家拿個兩三百元,給林小魁送個紅包。

  不多開藥掙錢,當醫生的還給病人送紅包。村醫當到這個分上,老林的名望在當地可想而知。老林診所的墻壁上,挂滿了當地村民送來的錦旗。每面錦旗背後,都有著像林小魁一樣的故事。

  去年,溪洲村衛生所被評為龍海市首批30家規範化衛生所之一,今後每年都可以領8000元的補助獎勵資金。不過更令老林高興的是,他最討厭靠開藥掙錢的方式也將被終止。龍海市衛生局局長陳丁俊説,明年起,龍海市將在全市農村衛生所實行基本用藥零差價制度。“現在是不收診費,賺藥品差價。以後是藥品不賺錢,收取每個病人9元的診療費,其中病人出1.5元,政府補貼7.5元。”

  老林為此拍手叫好:“這樣既減輕村民看病負擔,我們的收入也穩定了。”按現在每天約40人的門診量,衛生所一天可以多賺90元。“今後我就可以讓孫子也回來繼續當鄉醫。”老林説。

熱詞:

  • 老林
  • 皆鄉
  • 摩的
  • 溪洲村
  • 搜索更多老林 皆鄉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