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華社建社80週年:80歲的年輕人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6日 16: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1月6日電(記者 任沁沁 劉剛)地處北京繁華鬧市的宣武門西大街57號,有著一種獨特的清幽:春有玉蘭夏有荷,深秋銀杏冬臘梅,爬山虎靜靜趴在斑駁的墻上……

  恪盡職守、嚴謹敬業的新聞前輩,在這裡寫下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不朽篇章。成長于改革開放後的“80後”們,也在這裡尋找到實現新聞夢的殿堂。

  新華社從瑞金的茅屋、延安的窯洞裏走來,經歷了馬背上、戰火中、手搖發電的艱難創作時代,如今已跨入世界一流通訊社行列。它以162個分支機構、2526家海外機構用戶,實現了新聞觸角的全球覆蓋。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以8個語種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全媒體方式向全球即時播送海內外新聞。

  它所傳遞的中國聲音和畫面,全天滾動播放在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巨型LED屏上。

  1931年11月7日,新華社(當時稱為“紅中社)伴隨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而誕生,靠著從敵人手中繳獲的一部半電臺,播出第一批新聞。從此,一個新的聲音開始通過這個年輕通訊社的電波,傳向全國,通達世界。

  80年過去了,國際風雲變幻萬千、傳播手段瞬息革新,新華社以學習者的身份,像海綿一樣,吸收、成長,走在時代前沿。

  無論是社長、總編輯,還是剛入社的年輕記者,新華社的編輯記者以同樣的熱情和使命感深入到田間地頭、鄉村草原、工礦企業……踐行著“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理念。

  英國人尼克是新華社聘用的外籍人員,在他看來十分不可思議的是,“作為中國政府‘傳聲筒’的新華社也會播發涉華負面新聞”。為了第一時間報道突發事件,新華社專門設立獎項,鼓勵記者保持新聞敏感,深入事件中心,傳遞真相。

  新華社不斷為自己注入年輕的血液。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優秀應屆畢業生,在最美的青春年華里,投入新華社的事業,踐行新聞理想。

  31歲的攝影記者邢廣利,帶著“長槍短炮”,奔跑在奧運會、世博會、汶川、海地、玉樹地震中,用鏡頭記錄著每一次勝利、歡呼、凝視、守望、無奈、哭泣、希望……

  面對技術革新,新華社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從1931年的小小電報機,到如今的即拍即傳、視頻報道、三網融合……技術發展為業務成長奠定了基礎。

  “80後”戰地記者付一鳴,在動蕩的伊拉克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和創傷。在和恐怖襲擊擦肩而過的那些日子裏,激情和使命感是這位年輕記者衝鋒陷陣的“左膀右臂”。“危險如影隨形,大爆炸就像發令槍,讓我去和西方同行拼搶一個個0.01秒。”他説。

  數字時代的發展變革,給新華社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已經熟稔了傳統業務的新華社,開始拓展業務,以國際化視野、新技術手段傳播新聞。發展電視業務,從篳路藍縷開始。如今的新華電視,正以風生水起的勢頭髮展著。

  “新華社正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埃及中東通訊社社長阿齊茲説,新華社近年來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這得歸功於新華社有傑出的領導者、勤奮的記者和編輯以及遍及世界的消息網絡。

熱詞:

  • 新華社
  • 80後
  • 媒體方式
  • 視頻
  • 涉華
  • 手搖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