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強衛:以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覺實現文化的自強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9: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黨建雜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對推動我國文化復興做出的新的重大戰略部署。《決定》完全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要求,完全順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精神家園的共同意願,完全體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必將成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指導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綱領性文件。

  青海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近年來特別是省十一次黨代會以來,不斷加大對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和推介力度,特色文化及文化産業發展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但特色文化産業尚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把文化産業打造成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增強青海文化軟實力還面臨諸多困難。因此,推動青海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鍵是要深入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切實遵循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始終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要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推進文化自強,實現青海特色文化和文化産業的跨越發展。

  樹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它體現了對自我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青海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相適應、與時代發展相呼應、與各方文化相交流的具有獨特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的高原特色文化體系,展現出一幅多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交相輝映的絢麗畫卷。從地理地形看,青海中東部屬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西部、南部屬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淵源使青海從古代到現代的文化留存和積澱都極為豐富,崑崙山、三江源、青海湖、河湟谷地、柴達木盆地、草原、山脈、戈壁、大漠等各種文化承載物絢麗奪目。從歷史發展看,中原的漢文化、中亞的伊斯蘭文化、東北和蒙古高原的遊牧文化與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這裡長期碰撞、交融,各民族文化和睦相處,多元和諧,顯示出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點。從自身特點看,青海文化既有濃郁的西北少數民族文化氣息,又有厚重的中原文化特質,既具有歷史傳承的悠久性、區域分佈的差異性,也具有創造主體的多元性、建構形態的獨特性、發展融合的包容性和傳承創新的時代性等鮮明特點。然而,青海的文化雖然豐富獨特,但由於受歷史、地理、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制約,文化的挖掘、保護、開發、弘揚的力度相對滯後,文化發展的步伐較為緩慢,甚至因為落後使各族群眾産生了文化上的自卑感,制約著青海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青海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首先要進一步深化對文化省情的再認識,樹立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方面,要深入解放思想,為增強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提供重要思想保障。近些年來,青海全省下下通過深入解放思想,明確提出了發展特色文化和文化産業、建設文化名省的奮鬥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一些幹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仍然存在。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是要不斷破除只注重文化意識形態屬性和宣傳教育功能,不注重文化的商品屬性和消費功能的觀念,樹立文化也是重要生産力,也能産生巨大經濟效益新理念;就是要不斷破除就經濟論經濟、就文化論文化片面觀念,樹立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一體發展的新理念;就是要不斷破除小文化意識,把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統籌謀劃,不斷樹立文化發展的大戰略、大觀念、大使命,有效克服文化發展上不敢作為、不敢搶先、不敢競爭的自卑感。

  另一方面,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為增強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提供充足活力。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與世隔絕,都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分。因此,樹立文化自信,推動青海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既要立足省情實際,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深入挖掘和提煉青海歷史文化的精華,尤其是要進一步挖掘高原多民族文化交融發展的寶貴資源,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成為涵養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不斷從文化發展的延續性方面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又要準確把握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發展大勢,以開闊的視野、博大的胸懷、敏銳的眼光對待外來文化,大膽吸收借鑒其中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合理取捨、擇善而從、創新提升、為我所用,不斷從文化發展的創新性方面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總之,雖然青海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文化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只要像重視礦産資源開發一樣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是不斷提升全省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青海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文化領域異軍突起,形成特色,取得成績。

  增強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反映了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它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回顧中國共産黨90年的奮鬥歷程,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改革時期,都緊密結合時代條件,從實現黨的中心任務出發,高舉發展先進文化的旗幟,闡明黨的文化綱領和奮鬥目標,提出切實有效的文化政策,有力地推動了黨的各項事業順利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正是有了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我們黨才始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保持著旺盛的生機活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當前,青海已經進入經濟加速發展、産業加快轉型的關鍵階段,正面臨著著力推動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的重繁重任務。面對新的形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既是青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需要,也是促進青海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緊迫任務。進一步增強青海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覺,關鍵要把握好改革創新和推動實施兩個重點。

  在改革創新方面,要把握規律,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今年以來,青海就文化改革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項調研,正在制定支持文化發展的政策意見和編制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下一步,要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的總體要求,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主題,深入查找文化發展改革面臨的難點、重點問題,加快改革速度,提升發展質量。一是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積極探索國有文化資産監管、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等管理和運營新模式。二是著力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重點做好專業文藝表演團體、非時政類報刊社、廣播電視資源整合等改革,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國有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推動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三是抓住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有利時機,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總之,要通過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激發文化事業、文化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在服務群眾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在推動實施方面,通過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形成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合力。一是堅持把加快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地區考核評價體系,做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實,切實做好文化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工作。二是按照“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宣傳部門協調指導、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要求,加強組織協調,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各項工作。積極探索建立大文化管理模式,整合部門職責,統籌管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實效性和連續性,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堅持以發揮各類人才作用為核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引導人才合理流動,不斷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推進文化自強

  文化自強,是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目標。只有真正實現文化自強,才能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供重要源泉,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提供強大力量,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基本需要。近些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青海全省上下立足省情實際,突出特色,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堅持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同推進,基本形成了青海的文化優勢,文化的吸引力、影響力、創造力和競爭力日益增強,建設文化名省的步伐不斷加快。

  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實現青海文化的自強,就是要進一步打造提升青海的特色文化品牌。一是著力打造崑崙文化品牌。崑崙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原始崇拜,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共同追尋的精神家園。通過挖掘、整理、繼承、豐富崑崙神話和文化資源,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崑崙文化成為青海最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文化品牌。二是著力打造宗教文化品牌。整理、保護好異彩紛呈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資源,發揮好以塔爾寺、瞿壇寺、東關清真大寺等為載體的宗教文化旅遊品牌的作用,推動宗教文化和文化産業向縱深發展,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宗教文化,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著力打造河湟文化品牌。河湟文化綿延兩千多年,留存了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卡約文化和喇家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存,見證了青海開發建設和民族團結融合的燦爛歷史。如今,河湟地區農耕文明和耕讀文化的氣息依舊濃厚。要進一步深入挖掘以屯墾戍邊為重點的河湟谷地開發建設史和民族關係史,選擇重大事件發生地、文化遺跡和歷史人物等,建設文化設施,彰顯河湟文化底蘊。四是著力打造格薩爾文化品牌。格薩爾是世界最長的活態史詩,在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普米族等眾多民族中廣泛流傳,影響深遠,2009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草原文化的重要代表。要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格薩爾傳承體系,使其成為藏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五是著力打造“兩彈一星”文化品牌。青海是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發基地,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形成地。以原子城為依託,全面展示“兩彈一星”在艱苦條件下研製、生産的過程,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大力宣傳青海在祖國國防建設中的傑出貢獻,是青海革命傳統文化品牌打造的重點,也是重要優勢。此外,還要傾力打造吐谷渾文化品牌、熱貢文化品牌、青海花兒品牌等,不斷形成青海特色文化品牌體系,推動青海特色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實現文化自強,還需要有完善的硬體設施做保障。針對青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不夠健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總量不足的實際,按照中央《決定》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大投入,搞好佈局、統一規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採取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的辦法,不斷加大文化載體、設施、硬體的建設力度,夯實發展基礎,切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是加快建設傳統的標誌性大型文化設施,超前規劃高科技的現代文化設施,建設改造省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一批省級文化重點工程。二是加快建設具有青海地方、民族特色的群眾性文化設施,扶持各州市地縣建設數字影院、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等。推進各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改造提升基層文化設施。三是加快建設西寧青海影視文化産業園、日月山唐蕃古道博物館等一批展示青海特色文化的基礎設施。四是不斷突破薄弱環節,拓展青海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佔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陣地。五是彌補歷史欠賬,對城鎮發展中拆遷的文化設施,在建設中予以重建;對過去拆遷中未能重建的,通過調查摸底後對相關文化設施恢復重建。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優化佈局、優化結構、優化配置,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後勁、提高文化發展的效益,努力使青海特色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奪目的奇葩。

熱詞:

  • 強衛
  • 文化自信
  • 文化自覺
  • 文化自強
  • 十七屆六中全會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