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20年來共花費350億 不及美國1年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0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酒泉10月30日電(記者李惠子、白瑞雪、王經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30日在酒泉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的規模是適度的,並沒有超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是腳踏實地按科學規律辦事。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以來,截至目前近20年時間,載人航天工程已花費350億元人民幣。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數字表明,從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即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時,工程總花費約200億元人民幣;從2005年載人航天第二步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工程花費約150億元人民幣。

  周建平在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載人航天20年的花費“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俄羅斯不斷加大投入,歐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

  “我們這些年的發展的確很快,但這是相對於過去規模小、發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説,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個工業體系,與國家經濟同步發展也是正常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發展快的同時高度重視可靠、安全。雖然也有過失敗,但中國航天十幾年來的發射成功率在全球是比較領先的。”他説。

  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科技活動。據統計,1990年以來,世界航天發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約為93.7%。近期,國際上的航天發射活動相繼出現了一些挫折。

  中國將於11月初發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並實施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此次發射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49次飛行。

  載人航天工程發言人武平説,中國航天前130次發射成功率約為94.4%。失敗案例如1992年3月22日,中國西南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澳大利亞發射一顆通信衛星,發射因火箭故障緊急中止。1996年,長征火箭接連兩次發射失敗。

  最近一次失敗為2011年8月18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火箭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2010年,中國完成了15枚火箭、20顆衛星的發射任務,總發射量僅次於俄羅斯,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二。然而,周建平説,中國在運載能力、空間應用等方面與航天強國還有差距。

  “交會對接的原理並不難,工程實現卻非常複雜。人類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鑒,但技術是買不來的,所有技術和産品都必須由我們自己完全獨立研發。”周建平説。

  他強調,獨立自主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原則。中國航天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技術體系和創新體系。

  周建平説,高效、經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特點。“天宮一號不僅是驗證交會對接技術的平臺,還是一個空間實驗室,在軌運行期間將進行各種實驗,可以説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他説,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方案,充分體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貫的優勢和特色。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中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新華網酒泉10月30日電(記者李惠子、白瑞雪、王經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30日在酒泉説,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目前的規模是適度的,並沒有超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是腳踏實地按科學規律辦事。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以來,截至目前近20年時間,載人航天工程已花費350億元人民幣。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數字表明,從載人航天工程啟動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即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時,工程總花費約200億元人民幣;從2005年載人航天第二步開始實施到目前為止,工程花費約150億元人民幣。

  周建平在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載人航天20年的花費“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俄羅斯不斷加大投入,歐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

  “我們這些年的發展的確很快,但這是相對於過去規模小、發展慢而言的。”周建平説,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全球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個工業體系,與國家經濟同步發展也是正常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發展快的同時高度重視可靠、安全。雖然也有過失敗,但中國航天十幾年來的發射成功率在全球是比較領先的。”他説。

  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科技活動。據統計,1990年以來,世界航天發射1600多次的成功率約為93.7%。近期,國際上的航天發射活動相繼出現了一些挫折。

  中國將於11月初發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並實施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此次發射為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49次飛行。

  載人航天工程發言人武平説,中國航天前130次發射成功率約為94.4%。失敗案例如1992年3月22日,中國西南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澳大利亞發射一顆通信衛星,發射因火箭故障緊急中止。1996年,長征火箭接連兩次發射失敗。

  最近一次失敗為2011年8月18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星”,火箭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2010年,中國完成了15枚火箭、20顆衛星的發射任務,總發射量僅次於俄羅斯,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二。然而,周建平説,中國在運載能力、空間應用等方面與航天強國還有差距。

  “交會對接的原理並不難,工程實現卻非常複雜。人類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鑒,但技術是買不來的,所有技術和産品都必須由我們自己完全獨立研發。”周建平説。

  他強調,獨立自主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原則。中國航天通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技術體系和創新體系。

  周建平説,高效、經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特點。“天宮一號不僅是驗證交會對接技術的平臺,還是一個空間實驗室,在軌運行期間將進行各種實驗,可以説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他説,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方案,充分體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貫的優勢和特色。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中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熱詞:

  • 載人航天工程
  • 交會對接
  • 空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