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菜市“賣難買貴”如何解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3日 04: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0月15日,北京方莊社區週末車載蔬菜市場熙熙攘攘。

  黃奇萃攝

  “菜籃子”是民生大事,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近年來,我國的“菜籃子”工程穩步推進,鮮活農産品生産和流通體系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但總體上依然薄弱,老百姓對農産品“賣難買貴”等問題反應強烈。如何回應這些民生關切?“菜籃子”如何讓農民、市民兩頭都滿意?這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

  ——編者

  10月19日,家住北京市朝陽區興隆家園的楊福珍來到小區附近的京客隆超市買菜。

  “現在菜價真是挺貴的,一塊錢1斤的菜很少,有的菜1斤三四塊!”經常買菜的楊大媽説。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物價一直高位運行,9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3.4%,環比上漲1.1%。

  而在有著“中國薯都”之稱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土豆種植戶們正經歷賣難困境:裝車價2毛多1斤,還滯銷嚴重,今年賠錢幾成定局。近幾天,儘管各方伸援手,但目前還有大量土豆無人問津。

  市民喊買菜貴,菜籃子拎得沉甸甸;農民喊賣菜難,農産品滯銷求助微博頻頻發佈。這樣的事件幾乎每年都在上演,原因何在?出路又何在?

  週末車載菜市,為啥受歡迎?

  産銷對接,中轉環節少了,兩頭受益

  10月15日早上6點剛過,位於方莊早市的“週末車載蔬菜市場”人聲鼎沸。

  家住方莊社區的顏大媽已經買完菜:豆角、芹菜、菠菜、黃瓜、菜花、菜心、蘿蔔,共花了24.3元。“一到週末,我就上這裡買合作社拉來的菜,能比別處便宜1/3,還方便、新鮮,服務態度也不錯。”

  顏大媽所説的合作社是大興區禮賢鎮益農蔬菜專業合作社。作為與方莊社區對口的蔬菜供應商,益農合作社每週六都要運來15000斤左右、30多個品種的蔬菜。“市民很歡迎,兩個封閉貨車,到10點來鐘就能賣光。”

  合作社負責人張海豐介紹:“中轉環節少了,人工、損耗、運費都能降下一大截兒,社區還免費給我們提供場地,降低賣菜費用,我給社員的收購價也漲了10%以上。”

  方莊社區是商務部和北京市政府聯合啟動的首批4個“週末車載蔬菜市場”試點社區之一。“確實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給菜農和市民都帶來了實惠。” 社會科學院財貿所流通産業研究室主任宋則説。據悉,商務部將在試點基礎上向全國推廣週末車載菜市。

  週末車載菜市之所以受歡迎,産銷對接減少流通費用,讓菜價降了下來是一個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生鮮産品的流通費用佔總成本的70%,比國際上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這其中又以新鮮蔬菜銷售最為典型。經過流通環節的層層加價,一般蔬菜零售價要比批發價高80%—100%,銷售者的利潤比生産者高2—3倍,生産者收入僅為零售價格的1/4—2/5。

  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費用,成為各地緩解買菜貴的主要思路。農超對接、農餐對接、農校對接、週末車載蔬菜市場……各種減少流通環節的流通方式風生水起。

  菜價波動,怎麼穩?

  早市、路邊攤作用不小,多渠道競爭穩菜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説,各種環節少的流通方式雖然能有效降低流通費用,但在目前我國農産品流通份額中所佔比例還很小。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路邊市場仍是我國農産品交易及價格形成的主要場所。“多種流通方式充分競爭,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也是穩菜價的有效方式。”宋則説。

  對此,顏大媽很有體會:“週末車載蔬菜市場進入方莊早市後,週末早市的菜價也跟著降了下來。”

  家住通州的新月聯合出租車公司的哥楊振武一家五口人,夫妻倆每月5000元收入。“早市、路邊攤,又便宜又方便,很適合我們。但這些年,政府部門為了方便管理,取締了不少,逼著我們只能到農貿市場、超市買更貴的菜,家庭開支增加了不少,收入卻沒增加多少。”

  “管理部門完全可以指定一些區域,加強組織管理,做好服務,這樣既維護城市管理,又方便市民生活。”宋則説。

  在這方面,方莊早市提供了一個經驗。據管理早市的北京方莊芳群園家政服務中心經理王棟介紹,方莊社區是個老社區,往常到處是遊商,屢禁不絕。今年5月底,方莊開闢出一片臨時空地作為早市,由家政服務中心把遊商組織起來統一管理,月交400元或者日交20元的管理費,即可擺攤。目前,早市已有固定攤位300多個,方便了周邊居民。

  范師傅家離方莊早市有三站地。“附近的居民主要去三個地方買菜:方莊市場、李村市場和方莊早市,每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買菜地。”老家江西的晏平,以販賣時鮮水果為業:“有了這個場地,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偷偷摸摸賣了。”

  但王棟也有擔心,現在早市這塊地是規劃綠地,計劃5年後建成公園,早市設在這裡也是臨時性的,不能隨便搭棚蓋房,現在連管理用房也只是兩間簡易棚,而且冬天馬上來臨,到時候商戶和市民就得露天交易。

  “我國鮮活農産品生産的專業化和區域化基本形成,而流通體系建設嚴重滯後,造成‘賣難買貴’,成為一個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問題。”李國祥介紹説,長期以來,我國對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缺乏足夠的扶持政策,許多城市忽略農産品流通體系的公益屬性,一味交給社會投資,便民市場不足,攤位費、管理費、衛生費等收費不合理或者過重,最終都轉嫁給了消費者。“迫切需要從戰略高度重視鮮活農産品流通體系建設,儘快出臺針對性政策措施,核心是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李國祥認為,降低運輸成本也是緩解買菜貴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前我國農産品流通的成本較高,不合理或者過高的公路收費等,都要靠政府來協調解決乃至取消。”

  賣菜難,怎麼辦?

  提高農業産銷組織化、規模化水平,大生産對接大市場

  大興區禮賢鎮素有首都“南菜園”之稱,蔬菜種植面積5萬畝,年産蔬菜1.5億公斤。今年張寶民種了三個大棚,一個大棚的穿心蓮正上市。“現在2元出頭一斤,而一個星期前還在3元7角左右。”在張寶民看來,價錢之所以波動這麼大,主要是因為採摘旺季,被菜販壓得很低,留著不剪又只能眼睜睜看著老掉,影響下一茬生長。

  除了等待菜販上門收購,像張寶民這樣沒有參加合作社的散戶,還可選擇用三輪車拉到十幾公里外的魏善莊鎮西沙窩農貿批發市場。兩種方式,張寶民們基本上都沒有講價的砝碼。“現在種子、化肥、農膜都在漲價,菜價低時就得賠本,蔬菜一得病更是全完了。種菜利潤越來越薄,風險卻越來越大。”

  “賣菜難,問題的根本還在於我國農業小生産無法適應社會化大市場。”李國祥分析,我國目前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帶來消費日益集中,産地銷地距離拉大,這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三化’水平較高的國家,普遍存在著超越供給者和需求者的大市場組織者,通過訂單農業或者合同生産,以銷定産,解決賣難和價格過低等市場風險。”李國祥認為,在我國目前産銷組織和結構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來提高農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合作社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張海豐説,他們在2007年3月與榆垡鎮李記樂寶食品有限公司訂單種植豇豆,協議價每斤6角。上市時,市價最高到了七八角,有社員認為應該拿到市場上去賣高價。最後開社員大會,多數人認為,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按協議價把豇豆賣給李記。到菜季結束一算賬,協議價比平均市價每斤多了1角錢,2000噸豇豆讓農戶增收40萬元。

  “4年了,合作社還在和李記合作,市價低時我們的豇豆也不愁賣,市價比收購價高太多時,合作社也能與企業協商縮小价差,基本都能得到企業的積極回應。”張海豐説。

  禮賢鎮農委負責人賈克輝介紹,當地政府積極鼓勵農戶參加合作社,通過訂單農業,儘量規避市場波動對農戶帶來的衝擊。另外,該鎮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種,通過延長生長期、反季節生産、網絡發佈蔬菜信息等方式,緩解農民賣菜難。

  截至上半年,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超過44.6萬家,帶動全國近1/7農戶,但做強做大的合作社不多。在李國祥看來,政府應該對合作社增加補貼,擴大經營範圍。“當生産主體不再是一個個分散的農戶,而是具有生産組織能力和議價能力的大聯合體時,就會在農産品市場上有主動權。”

  農民賣菜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暢。今年內蒙古土豆滯銷,因為種植時農戶根據去年經驗盲目擴大生産,豐産後銷售信息又傳遞不出去。“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還十分落後,提供信息的主體很多而有效信息很少,這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李國祥説。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早市
  • 菜籃子
  • 賣菜
  • 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