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文化自覺的“江蘇表情”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8日 05: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個經濟大省站在走過小康、走向現代化道路的節點上,如何在繼續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以更高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開創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

  金秋十月,走馬江蘇,記者感受到一股文化建設的新風撲面而來,文化大省的“江蘇表情”自信地微笑著……

  “江蘇最新確立的文化建設目標是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推動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的一席話,道出了江蘇文化自強的頂層設計。

  不久前,江蘇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對江蘇工作“六個注重”的新要求,把“文化更繁榮”作為“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內涵新標準,把“文化建設工程”作為“八項工程”中的重要工程紮實推進。

  眼下,新一輪文化建設熱潮已在江蘇大地全面興起。

  先進文化引領,高擎精神火炬

  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是江蘇文化強省建設的根本指向。近年來,江蘇文化建設始終堅持把凝聚力和引領力放在首位,把宣傳思想文化戰線作為黨的工作的主戰線,踐行科學發展觀的主陣地,推進“兩個率先”的主力軍,用文化凝聚人、塑造人,向全省人民交出了滿意答卷。

  江蘇經濟佔全國1/10,當全省GDP達到4萬億元,人均超過7700美元的時候,如何使道德文明建設躍上新的高度?怎樣在群眾參與中踐行核心價值?

  今年4月開始,一場面向全社會的“江蘇精神”徵集討論活動,引起全國關注。經過對6300多篇(條)來稿反復研究篩選,目前初步提煉選出10條表述方式。以創業、創新、創優為核心的“三創”精神,已成為新時期江蘇思想文化的主流。

  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的是體現時代感、突出大眾化、富有獨創性。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形成了“四千四萬”精神、“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創”精神。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新力説:“不斷豐富江蘇精神的內涵,提升了江蘇發展進步的精氣神。”

  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先後出臺文化大省建設規劃綱要、“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和文化改革發展決定,有力推動文化大省建設,為向文化強省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宣傳思想文化領域許多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政府投入的導向性非常明確:進一步向西部地區傾斜;進一步向基層傾斜;進一步向群眾文化傾斜。

  文化部部長蔡武説,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繁榮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已經非常明確地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與方向。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啟動以來,政府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是過去幾十年的總和。

  從城市到鄉村

  均衡: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全民

  俗話説:“新疆有多大,兵團就有多大。”如今文化共享工程的衛星鍋已普及到兵團,兵團職工可以暢通無阻地接收到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所有資源。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國家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説,村村通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廣電系統實施的投入最多、時間最長、覆蓋面最廣、受益人數最多的一項系統工程。在“村村通”工程帶動下,我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從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09年的96.31%和97.23%,切實保障了農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的基本需求。

  全國政協一直十分關注農村的文化建設。200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明確提出“著力改善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著力提高公共文化産品供給能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啟動的“五大工程”,讓曾經春風不度的廣袤之地迎來了陽光雨露:農家書屋建設,解決了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問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覆蓋全國90%的行政村;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組副組長、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認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基層的延伸和覆蓋,努力彌補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欠賬,使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佈局、合理配置、科學組合,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

  從博物館到文化站

  免費: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

  3月2日,中國美術館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館長范迪安説,免費開放對於原本就愛看展覽的固定觀眾或許只是“花錢”與“不要錢”的區別,但對於廣大的普通民眾,或許就是“從未”與“從此”的區別。

  你無法想象,自1990年呼倫貝爾市第一座博物館鄂倫春博物館成立以來,這裡的博物館已形成了覆蓋旗市區、鄉鎮蘇木、嘎查的各類博物館38個,遠遠高於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北京、上海等先進水平。

  最新的統計顯示,全國登記的博物館已經超過3300個,幾乎是1949年的150倍。從2008年國家推行免費開放算起,僅僅3年時間,除了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博物館,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實現了免費開放,累計服務觀眾達4億人次。

  北京奧運會之後,出現了許多文化志願者,他們深入社區指導市民的業餘文化生活。目前社區逐漸成為我國城市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基礎環節。

  老年人、企業退休職工、城市貧困人口和下崗失業人員,都是社區文化服務的對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街道文化站4545個,社區文化活動室37732個。

  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50%。在城市化進程中,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對塑造城市的文化品格,推動城市社會文明的發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動員更多力量參與

  創新: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具活力

  為進一步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9月,文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將農民工文化服務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我國第一次對農民工文化建設進行全面的部署。

  各地的創新舉措層出不窮,也讓公共文化服務迸發出巨大的活力。

  ——上海高雅文化服務重心下移,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等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在公益性演出、低價甚至免費藝術講座和開放參觀日等方面形成多樣的探索。

  ——廣東在全國率先開展“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網”;推出“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數字圖書館聯盟以及“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等,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文化共建共享工程,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

  ——山西省提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達標率”這一全新命題,並納入省委、省政府對市、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太原、晉城等市出臺專項政策,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省積極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建設,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在76億元的文化建設投資中,社會資本佔了18億元。

  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報讀,有書讀,有低價的演出看,有免費的講座聽,有文化活動中心,這些在過去聽起來不可能實現的文化夢想正在變成現實。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正在發揮著消除數字鴻溝、縮小城鄉差距的功能;而通過建設一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會使人們的文化追求轉換為一個國家的文化氣質。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江蘇省委
  • 文化大省
  • 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