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三流條件何以創造一流成果(科技雜談)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6: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人類的藥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獎頒獎典禮上,斯坦福大學教授露西夏皮羅以這樣的表述,高度評價青蒿素的發現。

  讓國際同行感到震驚的是,這一“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卻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正如2002年美國《遠東經濟評論》雜誌在《中國革命性的醫學發現:青蒿素攻克瘧疾》一文中所説的那樣:“真正讓外國同行們刮目相看的是,中國研究人員在進行高尖端的科學實驗時,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國家早就棄之不用的落後儀器。”

  據屠呦呦介紹,當年是“要什麼沒什麼,只能買來7個大缸,在幾間平房裏用土法做提煉”。就是在這樣異常落後、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屠呦呦等年輕的科研人員懷著“為國家做貢獻”的激情與夢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研製出挽救了數億瘧疾患者的“東方神藥”,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一位年輕的科研人員在網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致敬!現在的科研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麼就難得做出世界級的領先成果呢?

  他給出的答案是:我們這個年代的科學家大多數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靜下心來挖掘原創的成果。

  這話可謂一語中的。前不久在第五屆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立大會上,榮譽組長周光召坦言:我現在特別憂慮的就是急於求成的浮躁狀態。有的弄虛作假,有的為追求論文數量而不管質量、效果,結果就是只跟著別人走。由於急於求成、過於浮躁,雖然我國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連年遞增,跟蹤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就是缺乏能開闢新領域的重大原創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現象之所以難以改變,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難辭其咎。比如,科研項目政出多門、申請程序過於複雜繁瑣、評估考核過於頻繁,導致科研人員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申請項目、應付檢查上;在考評機制上過分看重論文數量,許多單位還把論文與獎金、晉陞等挂鉤,致使科研人員只求數量不顧質量,甚至不惜造假。難怪許多科研人員呼籲:儘快改革科技管理體制,給科研騰出一片凈土,鼓勵年輕人安安心心地做科學!

  在期待體制儘快改善、環境及早凈化的同時,科研人員也應自勵自省,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學習,能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潛心研究、攻堅克難。畢竟,現在的科研條件比當年好了許多;而體制的改革、環境的完善尚需時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歷史進行深入調查,他的這段話意味深長:青蒿素的科學史在今天最大的啟示是“紮實做事”。發現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過認真的工作,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做出了傑出的成就。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科研人員
  • 青蒿素
  • 科技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