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農業規模化 沒那麼簡單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閱讀提示 

  農業規模化經營,在帶來規模效益的同時,仍無法避免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甚至有可能把風險也一併“規模化”了。

  如何避免由於不適當決策導致的“規模風險”?如何確保單戶農民在合作中的收益?這不僅需要琢磨因地制宜的方式,也需要因時而動完善制度。記者在重慶潼南縣調研蔬菜産業發展時就發現,規模化經營要形成合理的發展模式,實現企業與農戶長期共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規模化經營,是近年來各地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的主要渠道。依託龍頭企業帶動或是成立專業合作社,哪種方式會使農民受益更多?農民和企業之間,在利益和風險上又有著怎樣的博弈?潼南的蔬菜産業規模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樣本。

  規模經營有優勢

  設施配套技術先進,銷售渠道更暢通

  在重慶,潼南縣是有名的“菜籃子”。自2007年重慶市委市政府將潼南作為蔬菜産業發展重點縣以來,潼南的蔬菜種植發展速度更是位居全國縣級行政區首位,潼南也喊出了“建設西部綠色菜都”“做第二個壽光”的口號。

  雙壩是潼南蔬菜種植的發祥地,自打1996年有人種菜致富後,村民紛紛效倣。現在村裏靠種菜賣菜,年人均純收入就能達到6800多元。“村裏500多戶村民家家種菜,每天銷往全國各地的蔬菜超過30噸。”雙壩村村支書朱席武説。

  現在潼南共建成集中成片、設施配套的標準化萬畝蔬菜基地12個,高標準蔬菜基地面積達30萬畝。“在推進蔬菜産業規模經營時,我們採取了包括公司租賃、大戶承包、訂單生産、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專業合作等多種形式。” 潼南縣縣長羅建極介紹。

  太安鎮灌壩村採用的是由龍頭企業流轉土地、推動規模經營的模式。2008年,農龍公司投資2.8億元,在灌壩村和柏梓鎮朱家村流轉來5000多畝土地,建起兩個蔬菜基地。科研育苗溫室、鋼架大棚、噴滴灌等一些靠農民自身很難實現的先進技術,在農龍公司雄厚的資金帶動下來到灌壩。

  規模經營、抱團發展,是千家萬戶小生産的農民在面對千變萬化大市場時作出的選擇,就算是原本散戶經營的雙壩村,也成立了由種菜能手、運銷大戶&&組織的蔬菜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品種佈局、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資採購、統一蔬菜銷售、分戶經營核算”,發揮合作優勢。

  按照規劃,到2015年,潼南將建成種植面積100萬畝、産量200萬噸的“大菜園”,總産值達71億元。

  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産模式,生産和銷售環節都難免脫節。農業的組織化和規模化發展是大勢所趨。

  ——重慶市社科院區域經濟與三峽庫區研究所所長 陳悅

  模式選擇有講究

  與龍頭企業合作,還是成立專業合作社?

  2008年,灌壩村村民蘭青雲將全部7畝土地流轉給農龍公司,每畝地的年租金由300公斤稻穀的市場價折算而來,大概在五六百元。蘭青雲和老伴也被農龍公司雇用,月工資2000多元。而此前,蘭青雲家一直種的都是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每畝地凈利潤只有300元左右。如此算下來,蘭青雲家每年可增收2萬元以上。

  “90%以上的農民都積極主動地把土地流轉給了我們。”農龍公司負責人張成雲説,“儘管農民可能預見不到將來能增收多少,但至少他們都清楚,把土地攥在手裏確實賺不到錢。”

  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以後,是否可能在公司打不上工,而只能拿到地租?在蘭青雲看來,大多數村民並無這種擔心,“就算公司再怎麼採取先進技術,還是需要大量勞動力。要是從外面招人,住宿和交通都不好解決,還不如用當地人。”張成雲也表示,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産業,現在幾乎所有的農業生産公司都欠缺勞動力。在農龍土地流轉所涉及的1137家農戶中,70%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被雇為技工。“公司的用工需求可能會隨著生産技術的改進、機械化的發展而減少。”張成雲補充道,“用工需求減少之時,眼下的這批‘老人’也在逐漸失去勞動能力,因此並不會造成閒置勞動力的積壓。”

  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中,農民流轉出土地後,既能獲得土地租金,又能通過在龍頭公司打工賺到工資。“算個總賬的話,平均每戶可增收1萬元。”張成雲説。

  與灌壩村不同,雙壩村的農民們選擇了把土地留在自己手裏。“我們這裡一畝菜地的産值能有上萬元,要是把土地流轉給公司,每畝地租金只有幾百元,豈不虧了?”朱席武表示,龍頭企業帶動的模式,至少10年內都不可能在雙壩實現。

  同樣,灌壩村民如果選擇成立專業合作社的方式,也有現實困難。青壯年勞動力的缺乏就是其中一個方面。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雙壩由於蔬菜種植發展較早,村民們大都留在家中,出外打工的比例只有20%,而現在留在農龍打工的多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並無蔬菜種植經驗。“農民必須依靠外部力量,通過吸引城市資本或人才資源,在其組織和帶動下開展規模化生産。”陳悅説。

  目前,潼南已組建了300多個專業合作社,引進蔬菜生産和流通龍頭企業21家。截至去年11月的數據顯示,潼南的土地流轉率達到了41%。

  由於全縣其它地方並沒有像雙壩這樣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因此,以龍頭公司帶動的規模化模式更適合推廣。

  ——潼南縣縣長 羅建極

  利益分成有博弈

  企業面臨雙重風險,農民缺乏議價能力

  雖然快速走上了致富道路,蘭青雲們也擔心:公司若是因為經營不善而撤走或倒閉怎麼辦?畢竟這樣的事情,已經在灌壩發生過兩次。2007年8月份第一家公司到來,次年就甩手不幹了;第二家企業隨即接手後,又在幾個月後退出。

  “虧得農龍及時接手,否則我們就會面臨著災難。”蘭青雲説,一是公司倒閉會使農民重回致富前的境地,二是各家承包地之間原本清晰的界限不復存在,如果又回到散戶經營,怎麼分地都會成為大麻煩。

  就目前來看,農龍公司的發展勢頭比較良好,基地被國家認定為“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但是,不同於工業企業,在農業保險並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業企業要直面自然和市場風險。“水、旱、風、雹等,只要遭遇其中一種,公司就可能全軍覆沒。”張成雲説,去年農龍的基地遭受嚴重水災,直接損失達到1000多萬元;今年大白菜銷售受市場影響,1400多噸爛在了地裏,“儘管潼南出臺了23條蔬菜産業發展優惠政策,大力幫扶龍頭企業,但在風險面前,我們很難輕鬆得起來。”

  硬幣的另一面是,土地流轉之後,農民在生産中面對的巨大風險被轉嫁到了企業一方,“我們現在至少是旱澇保收,雖不能大富大貴,但至少細水長流。”蘭青雲説。

  然而,在陳悅看來,雖然短期來看,租金和工資能使農民增收不少,但長期下去,他們卻很難從龍頭企業那裏分享到土地資本創造的鉅額利潤。她認為,由於農民對市場缺乏了解,並不能有效地預估到土地資産的潛在價值,可能會在土地流轉中吃虧,“以後每畝地的價值也許遠不止是現在的幾百元租金。”

  張成雲對此回應説,如果是風調雨順的年份,公司確實可能會獲得高額利潤,但從五年、十年的週期看,企業和農民的收益差不多,“就算農民自發成立專業合作社,還不是要自負盈虧?更何況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比我們要差。”

  自負盈虧,可能會“大富大貴”;轉嫁風險,要面對“細水長流”。兩種方式之外,農民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陳悅給出建議:農民可以憑藉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入以村或社為單位成立的專業合作社或公司,由專業的仲介評估機構估價之後,再與外來的龍頭企業談判,成立股份制企業。

  “這樣,農民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前提下,就能夠通過其持有的股份,獲得比現在更多的收益。”陳悅透露,這一模式已經在重慶的某些水果種植基地開始了初步探索。

  農民和農業公司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國家要實實在在地扶持農業企業,千萬不能讓他們垮掉。

  ——潼南縣太安鎮灌壩村村民 蘭青雲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農業保險
  • 專業合作社
  • 規模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