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文化惠民”看廣東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7日 0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嶺南文化,再放異彩。

  率先創造了“經濟大省”輝煌,也默默書寫著“文化大省”傳奇。2003年,廣東列入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8年多來,廣東文化産業規模總量年年全國第一。去年,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達2524億元,佔全國的1/4。

  富之教之,富而崇文。踏上富裕小康之路的廣東,順勢推動“文化強省”建設,不為“裝點門面”,而是自覺自願,視文化建設為轉變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把“文化惠民”當做構建“幸福廣東”的重要元素。今年初,廣東宣佈,未來5年,核心任務是“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而“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則是“幸福廣東”題中應有之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多次強調:“牢固樹立‘文化民生’意識,把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放在與就業、教育、衛生等同樣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以教開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從“經濟惠民”轉向“文化惠民”,17萬平方公里的嶺南大地邁開步伐,加速構建政府、民間、社會、市場、産業多方互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力爭“文化廣東”與“經濟廣東”齊飛。

  尋求“最大公約數”,保障文化權益共享

  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人均享受文化水平卻不高。

  這種尷尬局面,源於發展失衡。不少地市盲目追求GDP,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一手“硬”,一手“軟”,文化建設“欠債”嚴重。有些“歷史名城”,竟然看不到一座像樣圖書館。市民自嘲:“有飯桌,無書桌。”外人議論:“有高樓,沒文化。”

  社會缺文化,發展沒後勁,廣東上下開始反思“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瞄準的突破口是,增強基本文化設施與産品供給,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03年,廣東吹起建設“文化大省”號角。幾年來,全省文化事業財政投入(不含基建投入)逐年增多,累計達80億元。廣東省博物館新館、科學中心、歌劇院、演藝中心、中山圖書館擴建工程、辛亥革命紀念館等,在珠江兩岸拔地而起,成為耀眼新“文化地標”。

  去年,廣東進一步提出,建設“文化強省”。各地文化建設快馬加鞭,文化事業經費支出超過財政總支出1%。廣東文學館、藝術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珠海市歌劇院、江門星光公園、潮州博物館等立項籌建。今後5年,省財政投入文化建設資金,預計達到250億元。

  “這不是‘文化大躍進’,而是‘補課’。”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説:“文化場館是傳承文化的服務載體,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産品,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硬體,是‘文化惠民’的前提。”

  如今,行走南粵大地,座座“文化地標”,造型新穎,引人矚目。除了省會廣州,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中山文化藝術中心、中國(梅州)客家博物館、廣東(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佛山瓊花大劇院、河源恐龍博物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等,仿佛一道道秀色誘人的“文化盛宴”,令人讚不絕口,流連忘返。

  今年國慶長假,“文化地標”成為遊客“新寵”,為“文化廣東”贏得了無數“印象分”。省博物館新館,酷似“月光寶盒”,投資9億多元,館藏品16萬多件,平均每天近萬人進館。慕名而來的深圳市民陳秋説:“雖然排隊很久,但進去一看,的確感到不虛此行!”

  如果説,城市“文化地標”主要面向高端文化藝術欣賞,那麼,各基層文化場館則重在滿足群眾最基本文化需求。

  幾番追趕,廣東建起市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431座,城鄉社區文化站17700多間,文化廣場5000多個,農家書屋12291家。全省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人均面積、建設水平和功能水平,均居全國前列。

  廣東決定,全省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免費開放。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等“三館一站”免費時間表是:今年7月1日之前,廣州市、深圳市免費開放;10月1日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免費開放;年底之前,其它地區免費開放。

  多元投入,多種需求。兩者之間,存在“最大公約數”——“政府承受得起,群眾消費得起”。決策尊重民意,做事符合省情。“最大公約數”,最佳結合點。廣東“文化惠民”,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激起“全民共振”,彰顯嶺南文化特色

  經濟落差大,區域不平衡,“文化惠民”還需跨越一道坎。

  佔全省面積60%的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文化事業經費總投入僅佔全省的1/3。廣東區域之間,文化觀念反差大,服務水平低,機會不均等。“文化惠民”,不能不面對現實。

  不平衡,找平衡;有落差,就補差。

  加大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

  廣東“問診”,“把脈”,“對症下藥”,經濟欠發達地區挖掘潛力,文化建設“升溫”。

  去年,省財政一次性撥款,建成農家書屋7732家。“工業大市”東莞,市級財政每年撥10億元,支持“文化名城”建設,文化事業費超過市級財政總支出3%。

  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廣東制訂了公共文化設施、體育設施、文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條例。年內,全省完成城市“10分鐘文化圈”、農村“10里文化圈”。

  未來15年,“以獎代補”,廣東省級預算每年安排1億元,獎勵補助欠發達地區文化設施達標項目,實現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的全覆蓋。

  “大發展、大跨越、大變化,新作為、新進展、新突破。”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省文化廳廳長方健宏激情高,信心足。

  重心下移,送戲下鄉,改善服務。

  文化藝術“流動”,填補區域落差,為基層群眾帶來享受,也為文化繁榮培育市場。去年,全省“送戲下鄉”1萬多場次,電影公益放映8萬多場次、觀眾2300多萬人次。全省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

  今年3月,廣東成立全國首家“文化服務志願者總隊”,各地市成立分隊,志願者上萬人。“人員常換,隊伍不散”,彌補專業演員數量不足,又調動群眾創作激情。

  文化“流動”,文化“聯動”,文化“互動”。去年,“情係嶺南”百場優秀節目巡演。節目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演員是文藝愛好者。群眾演戲,群眾看;群眾生活,群眾演。

  今年,“歡樂廣東”志願者百場巡迴義演,方式又有改變。專業團體表演,各地群眾“點播”,政府購買服務。廣州美術館志願者何佳琦説:“看到觀眾的笑容,我感到了藝術魅力,也增強了幸福感!”

  從“送戲”到“點戲”,沒有空洞説教,充滿草根情懷;兼收並蓄,包容寬容。當地媒體這樣評論:“延續了嶺南文化的優良傳統。”

  整合資源,全民參與,和諧共享。

  群眾藝術爭奇鬥妍,高雅藝術成績斐然,文化共享,“儲備”充裕。政府、民間、企業、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合力。

  “不是文化部門唱‘獨角戲’,而是多個部門演‘大合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説:“這是廣東‘文化惠民’活動能持久開展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幸福廣東”系列文化活動啟動,包括“社區文化節”、“農民讀書節”、“美術書法攝影展”、“健身舞蹈大賽”、“草坪交響音樂會”等15項活動。“百歌頌中華——好歌獻給黨”,2000多支合唱隊、近20萬人參賽,觀眾100多萬人次。

  群眾,是文化享受者,也是文化創造者。廣東繼續實施“文化消費補貼計劃”、“國民文化消費卡工程”,完善“普惠”機制,全民共振共享。

  做好“頂層設計”,引領健康文化潮流

  愉悅之效,教化之功,文化具有雙重特性。

  “文化惠民”,要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還要提升公民綜合素養。兩者兼顧,“頂層設計”,舉足輕重。

  “頂層設計”核心在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把握、理解、推行,文化愉悅、陶冶、教育等功能的制度保障。對此,廣東人頭腦清醒,“文化惠民”始終貫穿“健康、優質、創新”主線。

  健康,是文化共享的基準。

  “百歌頌中華”活動,持續27年,節目取捨標準,只一個“好”字。內容健康,方能列入好歌之列。無數務實進取的廣東人,找到了藝術享受的巨大空間。

  好書、好歌、好節目、好電影,鼓舞人心,引人向上,催人奮進,廣東文明程度得以提高。省新聞出版局調查發現:“農家書屋建起來,賭博的少了,吸毒的少了,侃大山的少了,讀書的多了。”

  精品,是文化共享的追求。

  5年,200多項藝術大獎,包括國家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廣東專業藝術團體展現出強大實力。

  文化活動,也出品牌。“百歌頌中華”、“農民文藝匯演”、“廣東藝術節”、“群眾藝術花會”、“嶺南民間藝術展演”、“大學生電影節”、“國際粵劇節”、“客家山歌節”等活動,火爆多年,“立得住,叫得響,留得下”。

  “南國書香節”,集閱讀、書展和交流於一體。兩年前轉型,量變到質變,規模連年攀升。今年8月,開展7天,廣州主會場讀者80萬,全省10個分會場讀者200多萬,規模與效益居全國書展之首。

  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説:“文化建設,應抓兩頭——打造高端文化精品,普及群眾文化活動。”

  創新,是文化共享的源頭。

  無論群眾文化,還是高雅藝術,生命力都來自創新。

  文化體制改革之後,文藝單位“變身”企業,從“圈養”到“野生”,一時難以適應。但是,抓創新,抓重點,抓經典,激發活力,先苦後甜,精品佳作不斷涌現。

  去年,廣東一舉奪得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文華大獎特別獎、文華優秀劇目獎9個,拿下中國電視劇最高政府獎“飛天獎”7個,獲獎數量全國最多。

  “文化配送”,服務創新。廣東建起“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服務網”,公共文化服務“流進”千家萬戶。“流動演出服務網”,每年演出兩萬多場。

  新出爐的“廣東文化網”,提供數字化文化服務。上網看書、看戲、看展覽,方便快捷,內容豐富。省文化廳信息中心主任何超説:“這是網上文化‘廣交會’,大大拓展了文化服務深度和廣度。”

  “新廣東人文化服務”、“珠三角文化共建共享”,兩大工程,同時推進。2600多萬外來務工人員,看書、看戲、看電影、上網不再難。珠三角打造全國性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

  “吃得飽,不等於吃得好。”饑不擇食,是叫花子行為;營養套餐,是文明人追求。把握“頂層設計”,製作“營養特供”,廣東“文化惠民”有內涵,有魅力。

責任編輯:南淄博

熱詞:

  • 文化大省
  • 文化盛宴
  • 文化名城
  • 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