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家發改委:物價拐點已現 後期將高位趨穩回落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22: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國家統計局14日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為6.1%。怎樣看待當前的物價形勢?如何應對物價壓力、保障民生?為什麼統計數據和老百姓對物價形勢的感受有較大落差?記者14日就此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

  年內物價走勢拐點已經確認 已發放200億元價格補貼

  記者:今年以來,國家在調控物價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從今天公佈的CPI數據來看,您覺得這些措施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周望軍:物價走勢拐點已經出現了,後期將高位趨穩、回落,但回落的幅度不大。出現物價向下的走勢有兩大因素:一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二是翹尾因素快速消退。

  自去年11月17日國務院出臺穩定物價的一攬子政策措施以來,各地區、各部門通力合作,對物價調控非常重視,力度前所未有。

  目前,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政府按機制臨時發放價格補貼。尚未建立的黑龍江和西藏也將於年底前建立類似機制。這個機制覆蓋9000多萬城鄉低保戶、優撫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等。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已經發放了200億元價格補貼。

  各地還探索發展平價商店。目前,廣東已建了1128家,老百姓在平價商店買米麵油鹽,一個月可以省300元左右。這些商店必須有每斤1元錢以下的菜和2元錢以下的米。

  這些措施,對於控制物價,緩解通脹預期,保障民生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7月份以來,翹尾因素快速消退:平均每個月下降0.6個百分點,將帶動月度價格環比指數逐步回落。

  物價走勢穩中有降壓力不小

  記者:環比指數回落,是否意味著控制通脹的壓力在逐步減輕?

  周望軍;豬肉價格將穩中有降,但現在還有不少新漲價因素。首先,長期積累的價格矛盾要適時梳理,包括資源性産品價格要理順。受成本上升和供求關係等因素的影響,明年蔬菜和粳稻價格可能還會小幅上漲。

  第二個是工業消費品漲價問題。過去,受勞動力供應充裕、工資相對較低以及技術進步、勞動生産率提高等因素影響,我國工業企業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較強。但去年以來,各地最低工資標準最少提高了20%。最近飲料、酒類、衣服、方便麵、鞋襪等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就是勞動力成本推動的結果。

  工業品價格漲幅由負轉正,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現在許多工業品實際漲價了,但在統計上很難反映出來。為什麼?統計口徑是同質可比,比的是同一型號。但工業品更新換代非常快,汽車性能改變了、價格上去了,沒有可比性,統計上體現不出來。類似的還有手機、家電、廚具等新産品。它們只要加了點新功能,價格就漲上去了,但統計局比較的是舊款産品,而舊款産品價格肯定是在下降,這些産品還會逐步淡出市場。

  現在企業的資金成本上升,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商品影響很大。鞋襪、玩具等面臨資金、勞動力、水電油氣價格上漲壓力。這些小商品價格上漲的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最低工資標準每年應至少增長10%

  記者:國際經濟不景氣,對我國穩定物價總水平也帶來較大壓力吧?我們該怎麼來應對?

  周望軍:中國將長期面臨輸入型的壓力。全世界的政府負債45萬億美元,相當於2010年全球GDP總和。政府債務最多的是美國,數量相當於全年的GDP,日本政府負債是它的GDP的兩倍。最近,歐盟的債務危機也在不斷發展。在發達經濟體沒有解決他們的負債問題,實行超低利率,濫發貨幣的情況下,全世界都面臨通脹危險。

  以進口鐵礦石一項為例,今年1到8月份,由於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上漲,中國平均每人就多掏出100元。我國鐵礦石、石油、大豆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63%、55%、80%。由於國際市場價格上漲,這三樣我國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多掏了2179.8億元。

  按照中央的要求,物價上漲要與經濟增長相匹配。經濟不是越高越好,物價也不是越低越好。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應對物價上漲壓力,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最低工資標準每年應至少增長10%。此外,還要綜合採取控制貨幣、發展生産、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安定民生等措施。

  感受差異 事出有因

  記者:豬肉等許多食品價格漲幅達到50%左右,而統計局公佈的CPI數據才那麼一點點,似乎沒有反映出物價上漲對老百姓生活的壓力。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周望軍:感受不一樣,原因很簡單。CPI分8大類,262個基本分類,600種以上調查商品和服務項目。老百姓感受最大的是食品漲價。食品漲價幅度肯定不止6%,其中豬肉漲了43%。老百姓幾乎天天要去買菜,感受最多的是農副産品價格的變化。其他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大家不是每天採購,就感受不到價格的變化。實際上,許多工業品和耐用消費品價格實際上是下降的,或者漲得很慢。

  只有同時購買和消費所有納入統計範圍的商品和服務,和統計局的調查種類一一對應,才會有相同的感受,但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一對應。老百姓感受的就是食品類價格漲得快。有些價格降低的,群眾就感受不那麼明顯。比如,教育收費,大學的學雜費從2005年開始就沒漲,小學的學雜費國家還給予了減免。

  建立按收入階層劃分的物價指數

  記者:很多人都希望,CPI數據能確實反映老百姓的感受,我們可不可以做些調整,讓CPI數據變動與百姓的感受更接近?

  周望軍:不能13億人用一個指數,要建立按收入階層劃分的物價指數,反映食品價格對最富有、中等收入、低收入階層的影響。

  要建立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不包括汽車、電腦、空調、冰箱等工業品和耐用品,把食品、公交、房租、水、電、氣等每天必鬚髮生的費用單獨統計出來。如果這麼算,就能更好地反映價格上漲對群眾生活的影響了。政府發補貼,應當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為依據。

  現在CPI裏考慮的因素太多了,CPI是反映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標桿性指標,比如經濟過熱過冷等的通脹指標,它不能完全反映居民收入支出。如果分收入階層CPI指數和居民基本生活費用指數都建立起來,它們反映的價格變化就能和老百姓的感受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