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央行撰寫報告反駁中國操縱匯率:美方言論錯誤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1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行網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發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

  2011年10月11日,美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匯改的歷程和成果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撰寫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事實和數據反駁了美方關於我操縱匯率、人民幣幣值大幅低估等錯誤言論。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後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這些事實充分説明,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均衡合理水平。現將該研究報告對外公佈,以供各界準確認識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史和未來改革的方向。(完)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 2011年10月11日

  編者按:2011年10月11日,美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對人民幣匯改的歷程和成果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撰寫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事實和數據反駁了美方關於我操縱匯率、人民幣幣值大幅低估等錯誤言論。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後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這些事實充分説明,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均衡合理水平。現將該研究報告對外公佈,以供各界準確認識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歷史和未來改革的方向。

  一、市場化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始終堅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在《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幾年來,中國始終堅持這個方向,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1994年1月1日,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範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保持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1998年初起,為防止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的進一步擴散,中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逐步減弱以及中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國再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對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與此同時,深化外匯體制改革,理順外匯供求關係、加快外匯市場培育,市場決定匯率形成的技術平臺基本形成,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加。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惡化,許多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匯率再度收窄了浮動區間,穩定了市場預期,為抵禦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展示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隨著全球經濟企穩復蘇,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0年6月19日,中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

  實踐證明,堅持主動、漸進、可控的原則,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符合中國國情,對增強中國對外經貿的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優化、增加就業特別是服務業的就業、抑制通貨膨脹、維護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如果沒有1998年和2008年兩次大的外部衝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遠。

  二、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於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讓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外匯供求關係的作用下,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總體保持了穩中趨升的走勢。

  1994年匯改以來至2011年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國際清算銀行口徑計算的人民幣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累計升值33.4%和58.5%。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58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分別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從2005年7月匯改以後的情況看,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升值30.2%,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的2008年8月-2011年8月間,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升值1.2%和5.0%,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58種貨幣中,分別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樣,人民幣繼續扮演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穩定錨角色。按照現在的漸進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結構調整措施逐步見效,中國將漸進、穩妥地實現匯率均衡。

  從經常項目差額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來看,人民幣匯率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漸發揮。2005年匯改以來的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雖然沒有改變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格局,但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1%後明顯回落,2010年為5.2%,2011年上半年進一步下降至2.8%。從別國經驗看,日元和德國馬克在上世紀70、80年代的幾輪升值中,對本國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也同樣經歷了一個逐步釋放的過程。

  在經常項目收支狀況逐漸改善的同時,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但這並不等於人民幣匯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匯率因素的影響。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傳統、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國的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過剩的儲蓄成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的結構性原因,正如戰後日元和馬克大幅升值也沒有消除日本和德國迄今仍保持的經常項目順差一樣;二是基於政局穩定、工業基礎良好、勞動力成本較低等競爭優勢,近年來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積聚了全球製造業的大量貿易順差;三是主要發達國家長期實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國面臨較大的套利資本流入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對資本流出仍保留較為嚴格的限制,民間對外投資特別是金融投資水平較低,無法對衝經常項目順差,也造成了國際資本流動對於國際收支調節作用的缺失。

  實踐證明,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匯改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負面衝擊。2005-2010年間,中國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18.2%,就業年均增加1120萬人。同時,人民幣匯率改革也為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本次危機發生以來的2009和2010年間,中國進口年均增長13.8%,較出口增速高6.1個百分點,中國需求成為拉動許多國家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三、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於人民幣匯率

  中國並不追求貿易順差越大越好。早在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上,中國就明確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目標之一。2006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經從外匯短缺轉為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積極致力於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一直積極致力於推行中外資國民待遇,擴大市場準入和降低關稅水平。中國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貿組織時所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關稅總水平從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為發展中國家中最低。

  中美貿易關係是中國重要的經貿關係之一。中國一直高度關注中美間的貿易失衡問題。近年來,中國採取了多項措施擴大進口。過去10年裏,中國是美國增長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場。據美方統計,美國對中國出口由2001年192億美元擴大到2010年919億美元,增長了379%,同期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僅增長了67%。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出口增幅遠大於美國對中國進口增幅。

  正如許多美國各界有識之士所指出的那樣,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中美貿易失衡問題,更解決不了美國的就業問題。第一,早自19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對外貿易就持續逆差,美元指數從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累計貶值36.1%,但美國的貿易逆差狀況未見改善。美國本輪對外失衡問題是以往失衡的延續,美國實際面臨不是從中國進口,就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問題。如果不做宏觀政策和結構調整,而僅由匯率調節國際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貿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貿易順差的轉移效應。2005-2010年間,中國累計一般貿易順差2729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1.46萬億美元。特別是,中國主要承接了歐美、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産業轉移的最終加工組裝環節,出口體現為全部商品價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國以外國家的進口,而中國在整個産業鏈中取得收益為少量的加工費用。

  第三,美國從中美自由貿易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中國美國商會2008年對238家在中國企業調查,71%獲利高於全球平均水平,80%準備追加投資。摩根斯坦利調查報告分析顯示:中國對美出口,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省1000億美元,美國企業獲利6000億美元,佔標準普爾指數涵蓋公司利潤總額的10%以上。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零售價為178.96美元,其中中國賺取的加工費僅佔3.6%,大部分價值被美國的設計、運銷和零售企業獲得。2011年8月上旬,舊金山聯儲兩位經濟學家研究認為,2010年來自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僅佔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2.7%,其中從中國進口的真實成本不到一半,其餘都來自美國本土企業和工人的運輸、銷售和營銷成本。

  第四,美國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作為全球技術領先國家,在高科技産品方面較中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力,本可以充分發揮這種比較優勢。但美國始終奉行冷戰思維,以所謂的安全為由,對中國高科技出口貿易採取各種限制措施。事實上,美國前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也曾表示,擴大對中國出口,而非限制從中國進口,是美國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的最好辦法。

  因此,應該客觀、公正地認識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對人民幣匯率的無端指責,將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不僅解決不了美國儲蓄不足、貿易赤字和高失業率等問題,而且可能嚴重影響中國正在進行的匯率改革進程。

  四、採取包括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內的一攬子措施積極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中國充分認識到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對中國自身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來,中國堅持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的政策,已出臺了增加消費、發展服務業、完善社保、衛生、住房、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措施。並且,“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再次將“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作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中國已經和將要實施的各項措施,核心就是通過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降低儲蓄率,使經濟增長由較多依賴投資、出口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同時,推進城鎮化、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將理順中國出口商品的生産成本,促進對外貿易更趨平衡。

  中國將繼續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發揮匯率對調節國際收支的積極作用。但是,國際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許多結構性問題,以及現行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機制的不適應。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民幣匯率改革之所以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就是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力求使可能發生的內外部負面影響最小化,為一攬子的結構調整和配套改革爭取時間。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經濟結構的演變具有內在規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個漸變的過程。(完)

責任編輯:馬淩霄

熱詞:

  • 央行
  • 報告
  • 反駁
  • 中國
  • 操縱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