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政府失靈 地方保護主義最嚴重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0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探究食品安全監管的路徑

  從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來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及在美國發生的花生醬被沙門氏菌感染事件,這些食品中的毒物都不是由政府監管機構發現的,而是相關科研機構首先發現,之後向監管部門發出預警信息的,因此食品安全離不開社會監督

  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據公共選擇理論學派的觀點:與市場失靈一樣,政府監管也會失靈。同樣,在食品市場及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兩種“失靈”都存在,因此食品安全事故就不可避免。

  究其緣由,首先是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不可能掌握食品生産供應企業的全面信息;其次,人們常以為政府監管機構會以實現公眾利益為其根本目標,但實際情況常常並非如此,在具體監管過程中,監管機構的官員常常出於自身私利的考慮,可能會同被監管者私下勾結起來,充當被監管者的保護傘,更有甚者,甚至會根據被監管者的利益來制定或採取監管措施。這是“規制俘獲”理論所闡明的道理,即監管者可能成為被監管者的“俘虜”,使得監管完全失效。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的政府失靈,尤以地方保護主義現象表現得最為嚴重,地方政府以發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為藉口,與當地食品企業結成了利益聯盟,或明或暗地支持當地食品企業的造假、摻假行為。如此一來,不安全食品生産供應企業自然就會肆無忌憚、有恃無恐。如前不久發生的雙匯瘦肉精事件,該企業所在的沁陽市副市長向媒體公開道歉,坦承“沒有盡到職責”,可見地方政府及食品監管機構其實是只“紙老虎”,幾近形同虛設。

  從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來看,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及2009年在美國發生的花生醬被沙門氏菌感染致多人死亡事件,這些食品中的毒物都不是由政府監管機構發現的,而是由一些涉及食品及毒物的科研機構首先發現,然後向政府監管部門發出預警信息的。通過這些過往的實例可以發現,食品安全離不開社會監督。

  食品安全監管的國外經驗

  為了更好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一些發達國家在該領域不斷探索新的監管方式。其中尤以建立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廣泛社會監督最為典型,比如在丹麥,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包括農業部、衛生部、食品管理機構、獸醫管理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這些政府公共機構、科研機構、食品生産供應企業以及社會團體之間展開密切合作,尤其是家庭和消費者事務部與農業部、衛生部之間,國家獸醫與食品管理局與國家食品與獸醫研究所之間的合作,這些合作和交流專門由一個協調委員會進行協調,由利益相關者推薦相關人員組成。其任務是:協調研究機構、管理機構、食品企業和消費者組織之間的活動;對監測數據進行及時和綜合分析;向利益相關者傳遞信息。

  在美國,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可能並存的缺陷,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引入了公眾全面參與監督的社會監管模式——第三方監管。

  近些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監管中,第三方監管機構全面參與食品安全監控,從食品源頭的農産品質量控制、食品企業的審核、食品生産加工環節的監控到流通與消費環節的監督,層層把關,對各個環節進行安全風險評估,以保證食品的安全性。第三方檢測服務只是第三方監管模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僅僅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活動中的一個環節。就食品安全保障而言,第三方檢測作用單一且存在明顯局限,因為其只對送交的樣品進行檢測,由於檢測機構通常無法對樣品的真實性和代表性做出判斷,所以僅依靠第三方檢測機構來保障食品安全是不現實的。

  因此,為了保證大規模生産、供應及消費環節中的食品安全,政府除了進行各種定期或者臨時檢查之外,還必須通過提供食品生産供應企業、食品行業協議會、食品科研機構、衛生部門、第三方社會仲介服務機構及消費者組織之間的信息交流平臺,使消費者廣泛參與改善食品安全性的控制管理中來。最近半年來,美國針對新頒布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賦予FDA在不安全食品方面的召回權之後,專門設立了新的方便消費者使用的不安全食品召回搜索引擎,並且與諸多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團體進行磋商,希望通過其主導搭建的這個平臺將各種不安全食品召回信息以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

  通過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傳導機制,把有效信息作為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定期發佈食品生産、流通全過程的市場檢測結果及不安全食品的風險預警等信息,為消費者和生産者服務,使消費者了解關於食品安全性的真實情況,減少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食品生産供應者和政府監管部門在認真對待食品安全動態信息的同時,及時改進生産、服務和管理,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和應變能力。

  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舉措

  我國目前的食品監管是典型的政府主導模式,雖然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很高,食品行業協會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他們在食品監管中的參與程度是很不夠的,渠道通常也不暢通。建議可以委託食品行業協會、具有一定食品科研實力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或消費者協會進行食品安全狀況抽樣調查,或者委託具有相當資質的第三方食品實驗室進行檢測。及時通過平面媒體、廣播電視、互聯網絡及移動通訊等各種媒體向公眾發佈食品安全信息,讓民眾了解食品安全真相,使各種有關食品不安全的謠言不攻自破。

  同時,發動各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對各種從事不安全食品生産供應的企業、組織或個體的違法行為進行檢舉揭發,建立不安全食品舉報有獎制度,使不安全食品出現率及致害風險降到最低。

  總之,為了保證食品安全,我國今後的食品安全監管應該考慮架構公共機構(各級政府及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市場、社會(行業協會、仲介服務組織、人民團體、科研院所及新聞媒體)、公民“四位於一體”的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監督網絡。

  首先,在建構公共食品安全規則體系之外,把重點放在扶持食品行業協會的發展上來,由於行業協會對該行業的技術、流程、品質、成本、管理等等均有充分的了解,擁有其他機構所無法掌握的內部信息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其食品行業自律的監督者作用,對於食品安全監管的社會監督來説善莫大焉;

  其次,大力推廣第三方監管模式,培育具有一定專業水準、資質、獨立並且中立食品安全評估機構參與食品生産供應企業的質量評估和全程監控,逐步推進食品行業生産、操作流程安全標準的統一;

  第三,精心構建作為個體消費者的公民,以及新聞媒體如何參與食品安全問題防控系統中來的動力機制,預防、威懾並遏止食品企業的不規範生産行為;在進一步完善食品市場和相關法律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渠道,壓縮市場失靈和規制俘獲的空間,大力推動以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為主體的社會監管,逐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網絡的良性互通。

    涂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