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友好近鄰 越走越親(出訪歸來)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6日 07: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仲夏時節,應韓國中央日報邀請,人民日報社代表團訪問了美麗的韓國。短短5天,我們到訪兩個城市,首爾的繁華、清潔,慶州的古樸、靜謐,令人印象深刻;一路上接觸的韓國人——媒體同行、文化官員、普通百姓,對中國文化的熟悉和喜愛,對加強兩國交流與合作的熱切期待,更讓人難以忘懷。

  文化拉近彼此

  地緣的接近、文化的相通,使中、韓兩國人民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就像鄰居,走動越多,關係越密切。

  到韓國每日新聞社拜訪,會長張大煥熱情、爽朗,開口就説,我姓張,祖輩來自山東半島,可能是張飛的後代。一句玩笑話就把大家帶到彼此熟悉的語境,談話馬上輕鬆起來。

  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訪問中經常碰到。韓國海外文化弘報院,專門負責海外宣傳、推廣國家形象的相關工作。弘報院部長徐康洙談起一段往事。2005年,他聽説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在中國很受歡迎,就利用出差的機會,在經過一個村莊時找到一個租借碟片的小店了解情況,結果別人告訴他,主人不在,在後面看《大長今》呢。

  雙方在探討、交流向世界傳播本國文化的經驗和做法時,話題很長時間停留在中國菜和中國酒上。原來,徐康洙曾任韓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新聞官,他對中國飲食文化和酒文化的熟悉程度令人吃驚。説起中國料理和茅臺酒、五糧液,他滔滔不絕,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語言架起橋梁

  中國和韓國都曾長期經歷戰亂,老百姓對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生活的刻骨記憶都在語言上留下痕跡。中國人見面愛問:"吃飯了嗎?"韓國人的見面語則是:"您近來安寧嗎?"

  一路上我們驚喜地遇到不少學習漢語、熱愛漢語的韓國人。

  在古城慶州,導遊李裕裏女士一口流利的漢語,讓我們差點把她錯認成中國老鄉。她笑著説,我長著一張標準的韓國臉,但確實學了幾十年的中文。我媽媽很有遠見,早在中韓建交前很多年就堅信,總有一天,韓國一定會和近鄰的大國中國建立關係,到時候中文一定大有用處。初學漢語時期,李裕裏曾經遭到一些鄰居的嘲諷,但是後來她依靠這個看家本領,當翻譯、做導遊,不僅貼補家用,還幫助丈夫度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來襲時的艱難時光,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學中文讓我受益終生",她説。

  此次訪問中有兩位年輕的韓國姑娘全程翻譯。韓京我中學時就上了學校的漢語班,大學繼續學漢語,後來又專門到台灣學過,所以她講的是一口台灣腔的國語;而劉金丹回韓國上大學以前,在瀋陽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她能夠把宋丹丹的小品學得惟妙惟肖。

  韓國朋友告訴我們,韓國人學習中文的熱情高漲,既是兩國頻繁交往的需要,也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由衷喜愛。

  細節體現素質

  近距離觀察韓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代化國家背後國民素質的支撐。許多細節,可以反映韓國人對環境的愛護。

  在餐廳吃飯,發現所用牙籤不是竹木的,而是一種半透明的材料做成,反復詢問,被告知是土豆澱粉做的,可以食用。在韓國的幾次拜會活動中,發現一向注重禮儀、喜歡鞠躬的韓國人身穿西裝,卻不繫領帶,詢問之下方知,這是韓國政府倡導的,夏天節約空調用電是重要原因。

  在首爾的鬧市區,有一條清澈見底、歡快流淌的小河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穿過。噴泉、飛瀑、遊魚、親水臺、過河石階……這就是著名的清溪川。這條河歷史上污染嚴重,曾經完全被水泥路面覆蓋。經過大規模的治理,清溪川重見天日,成為首爾的新景觀。我們白天、晚上曾數次經過清溪川,看到很多市民在小溪邊散步、休憩、玩耍,甚至點起生日蠟燭……河邊人來人往,溪水伸手可及,但是河邊、水中未見到任何隨手丟棄的紙片、垃圾。

  韓國中央日報社會長洪錫鉉,溫文儒雅,是一位資深政治家。聽我們談到韓國有許多方面值得學習時,他誠懇地説,韓國過去也向中國學習了不少東西,建議中國更多研究韓國經歷的失敗和挫折,從中吸取教訓,少走彎路。明年將要紀念兩國建交20週年,兩國媒體間應當繼續擴大和深化交流與合作,為推動中韓關係發展得更好多做貢獻。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近鄰
  • 出訪
  • 大長今
  • 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