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辛亥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專論)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6日 06: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內容提要

  ●辛亥革命以前中國所有的歷史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説都還是在爭奪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這個怪圈。辛亥革命的最大意義在於,革命的發生動搖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對君主專制制度——皇權統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

  ●辛亥革命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帶來了20世紀中國的思想大解放。用資産階級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轉折和成就,由此帶來的思想解放是怎麼形容也不過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説明,中國舊式的民主主義革命已經走到頭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義革命才能推動歷史前進。中國共産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義無反顧地肩負起這樣的歷史任務,走上近代中國的歷史舞臺。

  ●孫中山的社會政治理想,不僅北洋軍閥未能實現,國民黨政府也未能實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徹底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才有條件實現孫中山的社會政治理想。中國共産黨不僅繼承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輩們的理想和事業,而且大大發展了他們的理想和事業。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共産黨是辛亥革命的忠實繼承者。

  由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開始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經100週年了。辛亥革命是歷史的首創,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國歷史進程未曾提供的新鮮經驗,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值得我們永遠紀念、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衝破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堤防

  中國歷史悠久,自秦統一中國以來,已經過了2200多年。著名的二十四史記錄了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宮廷政變、砍砍殺殺的許多故事。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壯語。這一起義固然是大膽的造反舉動,但目的也只是爭一個帝王的位置。楚漢相爭,出身草莽的劉邦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元末農民戰爭,當過和尚的朱元璋力戰群雄,開創了明朝天下。但不管如何改朝換代,不管是統一還是分裂,天下始終是一人一姓的天下。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是君主專制制度最為成熟的國家,也是封建社會延續時間最長的國家。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出現以前,衝破君主專制制度幾乎是不可能的。

  進入近代以來,情況有了變化。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使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中國的獨立主權損傷極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把它們的生産方式帶進中國,對中國社會生産的衝擊很大;歐風美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大;西方資産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説逐漸傳入中國,對國內封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衝擊很大。太平天國運動發動了對清朝統治階級的衝擊,雖然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理想,要在地上建立"小天堂",但這個"新世界"、"小天堂"仍然不能擺脫封建皇帝的那一套,不能給中國指出新的出路。被人給予很高評價的洋務運動,也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只能給百孔千瘡的統治機器增加一點潤滑劑而已,根本無法改變國家的面貌。戊戌維新運動主張君主立憲,試圖把中國引上資本主義道路,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但它力圖保住光緒皇帝的位子,既不徹底又沒成功。義和團農民反帝愛國運動是一次缺乏有力領導且被清朝當局利用的運動,打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最終被帝國主義和清朝統治者聯合絞殺。

  辛亥革命以前所有的歷史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説都還是在爭奪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這個怪圈。

  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則不同,它是中國歷史進入20世紀後發生的一次偉大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個最具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甚至可以説是自秦統一中國以來中國歷史最偉大的一次歷史性轉折。

  孫中山在甲午戰爭的失敗中放棄了以和平方式改良朝政的幻想,從成立興中會開始就把革命的矛頭對準了君主專制制度,對準了皇帝。他曾説過,不管是滿族人做皇帝還是漢族人做皇帝,都要推翻它。推翻皇帝的武器就是民權主義,是資産階級共和制度。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用資産階級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君主專制制度,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辛亥革命的最大意義在於,革命的發生動搖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來對君主專制制度——皇權統治的崇拜,用武裝起義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寶座。中國歷史上掀倒皇帝寶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後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個寶座。辛亥革命則不同,它不是以擁立新皇帝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不是以新王朝代替舊王朝,而是以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隨即發佈文告,宣佈"永久建立共和政體,與世界列強並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萬國和平之福"。不久,就頒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中華民國鄂州約法》以西方資産階級三權分立原則構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制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地區性資産階級民主立法,為以後南京臨時政府制訂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提供了範本。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貫徹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等近代西方資産階級共和憲法的基本原則,具有鮮明的資産階級民主色彩,是中華民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國家根本大法。與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相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鮮明的民權憲法性質,對人民的民主權利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肯定;與湖北軍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鄂州約法》相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更具全國性意義,內容也更加系統完備。因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儘管袁世凱和北洋政府破壞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法制觀念已為民眾所接受。

  皇帝掀倒了,皇帝寶座廢除了,人民接受了與中國傳統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憲觀念,成立了共和國即中華民國,共和國的執政者只能在憲法的範圍內活動,這是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最大遺産。從此以後,中國形成了一個新的觀念: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袁世凱稱帝遭抵制,張勳復辟被譏諷,便是"天下共擊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系列變化,帶來了對外關係的一系列變化,影響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影響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辛亥革命雖然未能徹底剷除君主專制制度,但推翻了皇帝寶座,就是在君主專制制度的根基上打上了一根很大的楔子,為此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辛亥革命帶來了20世紀中國的思想大解放

  辛亥革命作為一次革命運動和重大政治事件,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帶來了20世紀中國的思想大解放。

  用資産階級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階級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轉折和成就,也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辛亥革命開創了這樣一個局面:中國人從此拋棄了對皇帝的信仰,不管這個皇帝姓愛新覺羅還是姓袁,不管是滿族皇帝還是漢族皇帝!由此所帶來的思想解放,是怎麼形容也不過分的。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一成立,各種政黨組織、群眾團體公開成立,紛紛表達各個不同利益集團對時局的意見。這也是辛亥革命帶來的一種思想解放。封建時代,中國政治一向反對結黨,結黨就是營私,就是對皇帝的不忠;"黨人"往往是攻擊政敵的有力話柄;不能結黨是封建時代的特徵。否定了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結黨的正當性。在時代的碰撞和打磨中,有兩個政黨逐漸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中心。這就是1921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的中國共産黨,192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加以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國共兩黨的聯合與鬥爭,國共兩黨力量在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的此消彼長,成為此後幾十年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基本內容。

  辛亥革命提出中華民族概念,為團結各民族共同奮鬥、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基礎概念。民族壓迫、民族不平等,是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所採用的政策。滿族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採用的也是民族壓迫、民族不平等政策。滿族是少數民族,但它是以整個民族作為統治民族。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追求民族平等,反對民族壓迫和民族不平等。當時反滿,是反對滿族作為統治階級的特權,不是反對滿族。孫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立即宣佈:"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張。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民族平等,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核心觀念。隨著五族共和主張的提出,中華民族新概念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規定了中國境內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整個民國時期雖然沒有實現民族平等,但五族共和的主張、中華民族的觀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實現真正的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辛亥革命提倡人民公僕的觀念,對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的官場政治是一大革命。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自稱人民公僕,確認以人民為本位。把大總統等同於人民僕人,體現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孫中山曾以大總統名義發佈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員"皆係為民服務,官規具在,莫不負應盡之責任,而無特別之利益"。他還説:"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僕。"孫中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廉潔自持,始終保持人民公僕形象。他曾説:"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僕,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總統離職以後,又回到人民的隊伍裏去,和老百姓一樣。"這是一種偉大的公僕精神,也是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留給後人的珍貴政治和精神遺産。

  辛亥革命掃除封建時代落後腐朽的生活方式,推動社會改良。清廷既倒,民國初建,孫中山以大總統名義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推動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改良。除了大力發展實業,還發佈了男子限期剪辮、勸禁婦女纏足和禁煙、禁賭等命令;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校;廢除"大人"、"老爺"等反映封建時代身份與地位的等級觀念稱呼;廢除跪拜、請安等禮節,代之以鞠躬和握手,顯示共和時代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禁止買賣人口,解放"賤民",給予"賤民"國家公民應有的人權;保護華僑、禁絕販賣"豬仔"。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行,對於掃除封建時代落後腐朽生活方式、逐漸改變社會風習、形成新的社會風尚起到了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的失敗開闢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雖然取得了偉大歷史功績,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革命的成果也為袁世凱所攫取。臨時政府轉移至北京後,國家政治失序,文化復古,社會一片混亂。"二次革命"失敗後,武昌起義的主要參加者蔡濟民感嘆"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孫中山經歷幾多週折,深感革命任務遠未完成,曾在1919年10月10日感嘆道:"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專橫,政客搗亂,民不聊生之日也",在臨終時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辛亥革命的結局,讓先進的中國人不停地思考:中國的出路在哪?

  皇帝雖然推倒了,封建根基卻未動搖,人們的自由意志還是受到壓抑,社會不能前進。這就是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新青年》舉起了新文化的旗幟,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幹將大聲疾呼。新文化運動就是要反對舊文化,反對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它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等等。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西方社會政治理論有了市場,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得以進一步傳播。這對於封建意識形態是一次大的衝擊,對中國思想界是一次大的解放。

  巴黎和會擊破了中國人"公理戰勝強權"的美夢。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完全有理由收回被日本佔領的德國租界地青島和山東的權益。但主持巴黎和會的帝國主義者們根本不理睬中國人的願望,不理睬所謂國際公法,強行將上述權益判歸日本所有。這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愛國熱情,也使人們認識到在帝國主義時代就是強權戰勝公理;中國要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放出來,只有靠自己起來發動和堅持反帝反封建鬥爭,不能指望神仙和皇帝。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就是中國共産黨成立的歷史背景,也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改組的歷史背景。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按照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的路線,按照孫中山的主張,是有可能與中國共産黨合作走上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但是,由於孫中山過早地逝世,由於中國國民黨的領導者背叛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背叛孫中山的主張,實行徹底的反共政策,歷史就把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單獨交給中國共産黨人來完成了。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説明,中國舊式的民主主義革命已經走到頭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義革命才能推動歷史的前進。中國共産黨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義無反顧地肩負起這樣的歷史任務,走上現代中國的歷史舞臺。

  中國共産黨是辛亥革命的忠實繼承者

  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是:1912年孫中山解除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後,立即在各種場合大談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前途問題。孫中山多次説過,他所主張的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1912年7月他在上海對中國社會黨的長篇演説,通篇講社會主義。更發人深思的是,在此後孫中山的經歷中,差不多每遇到一次失敗,就要談一次社會主義。1924年在改組中國國民黨的過程中,他曾反復強調社會主義、共産主義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歸宿。我們從《孫中山全集》中可以讀到這方面的許多論述。

  孫中山曾遍遊歐美,看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産力發展,也看到那裏勞資間的鬥爭狀況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希望在中國避免資本家專制的流弊。他説:"我希望看到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況獲得改善,而不願幫助少數人去增殖他們的勢力"。他在晚年提出耕者有其田、節制資本的主張,就是試圖在中國探索非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孫中山的社會主義雖然與科學社會主義有本質區別,但他崇拜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他的思想和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是肯定無疑的。他強調共産主義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共産主義是社會主義的上乘,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就是共産主義。他相信,中國社會將來也要發展到共産主義去。俄國十月革命後,孫中山主張"以俄為師",甚至希望在中國不再建立英、美那樣的資産階級共和國,而是像蘇俄那樣的人民共和國。

  辛亥革命的失敗,推動孫中山去探索中國社會發展的新道路。我們説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的選擇,並不是單從中國共産黨人這個角度而言的,包括孫中山在內的一批與時俱進的革命者,都曾不同程度地考慮、宣傳、呼籲過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前途問題。今日中國社會的發展,是近代以來尤其是辛亥革命以來千百萬志士仁人奮鬥的結果。

  100年前,有關"振興中華"的宏偉抱負,在孫中山的思想中有著充分的體現。孫中山具有非常豐富的社會改革和建設思想,他為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中國的現代化設計了藍圖。他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是其中一部分)等著作中,提出了建築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的計劃,提出了修築10萬英里鐵路、鐵路通到西藏以及100萬英里碎石路的設想。他提出了在保證國家主權的前提下,借外資以發展國內實業的思想。他還提出了"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的思想,提出"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他的這些計劃和設想是非常超前的,那時的人們都笑話他是"孫大炮",不切實際。孫中山在1924年説過:"此刻實行革命,當然是要中國駕乎歐美之上,改造成世界上最新、最進步的國家。"這種理想是很崇高的。

  孫中山的社會政治理想,在辛亥革命以後,不僅北洋軍閥未能實現,國民黨政府也未能實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徹底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才有條件實現孫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和節制資本的主張,才有可能開展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美國著名中國近代史學者韋慕廷在其所著《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一書末章寫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孫中山為中國謀求解放的夢想,只是在半個世紀後才逐步實現的"。這確是正確的結論。毛澤東同志在1964年寫道:"中國大革命家,我們的先輩孫中山先生,在本世紀初期就説過,中國將要出現一個大躍進。他的這種預見,必將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實現。"今天可以説,這個預見已經實現了!正如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的,90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後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取得的發展成就,是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輩們難以想象的,已經大大超越了他們的理想。可見,中國共産黨不僅繼承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輩們的理想和事業,而且大大發展了他們的理想和事業。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共産黨是辛亥革命的忠實繼承者。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中國傳統政治
  • 辛亥革命
  • 中國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