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神舟八號運載火箭昨日抵達酒泉航天城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5日 1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廣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蘭州9月25日消息  天宮一號的發射演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之中,而今後與之交會對接的“神舟八號”運載火箭,於9月24日傍晚到達東風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車站。此舉標誌着“神舟八號”運載火箭正式進入發射場區,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節點。

    24日傍晚6時許, 位於東風航天城北端的火車站,往日寧靜的站前廣場上停放了多輛大小車輛,不同地區的車牌照顯示,出席此次專列進場的專家、技術人員將來自多個單位。“神舟八號”能否順利飛天並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火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火箭專列的運行和保衛便顯得格外重要。記者在車站也看到,從車站候車室到站臺均有多名安保人員在現場警戒。

    總裝備部副部長牛紅光中將及近百名航天技術專家和科研技術人員來到站臺上,等待着專列的到來。“敬禮!”6時13分,一聲剛勁有力的聲音劃破安靜的天空,剛剛沉寂了幾分鐘的威風鑼鼓隊也幾乎在同時奏響樂聲,遠處傳來火車汽笛的低鳴……這些聲音都在向在場的人們傳遞着同一個信號——運載着“神舟八號”火箭的專列徐徐駛入東風航天城火車站,這標誌着“神舟八號”星箭正式進入發射場區,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進入了一個新的節點。

    據悉,“神舟八號”火箭專列抵達東風航天城後,將於近日轉運至組裝車間進行一系列調試和組裝、檢測。

  天宮一號平安出行將坐上高端發射系統

  發射場“雙想”復核
  ——本報專訪發射場系統副總設計師周鳳廣

  天宮一號發射

    場系統副總設計師、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周鳳廣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透露,天宮一號的發射系統在技術上做了89多項改進。這些改進,為天宮一號的順利升空保駕護航。

  “雙想”復核保平安

    周鳳廣介紹,“復核復算、雙想歸零”是天宮一號發射前發射場系統工作人員要進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據介紹,圍繞圓滿完成天宮一號發射任務,作為發射場系統總體研究設計單位,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研究院大力加強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雙想”復核復算和問題歸零,不斷完善各類應急處置預案,進一步提高了發射場的綜合保障能力。針對這次天宮一號發射的任務特點,設計團隊無數次進行“雙想”復查,成立前後方技術聯動保障組,對發射平臺、電纜擺桿、加注供氣、空調和供配電等關鍵系統和設備技術狀態展開了全面復核復算梳理,確保設施設備始終處於良好狀態。

  “加注+扣罩”集成復用

    據悉,與之前的載人航天任務相比,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系統性、複雜性和風險性更大。圍繞交會對接和這次“天宮一號”任務的新狀態、新需求和高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總裝設計院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起對發射場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

    “其中突出的主要有四個方面。”周鳳廣介紹。與以往的火箭發射不同是,此次天宮一號的發射,首先簡化、優化了測試發射流程,將天宮一號由“兩次扣罩”改進為“一次扣罩”,有效提高了測試發射效率。

    天宮一號的測試與發射,還創新實現了加注扣罩集成保障模式。即發射場新建了飛船加注及整流罩裝配設施,創新採用了“加注+扣罩”集成復用的方式,省去了“天宮一號”在兩工位之間轉運的複雜工序和狀態轉換,顯著提高了流程的安全可靠性,也節省了大量建設經費。

    另外,研究設計團隊還就進一步提高測髮指揮的信息化水平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進。着眼載人航天交會對接和後續任務需要,研發了新型載人航天測髮指揮監控系統,顯著提高了測髮指揮的信息化水平,為任務組織實施提供了有力保證。

    第四個技術改進就是研發了載人航天發射場系統綜合保障集成系統。利用國際領先的保障性和可靠性分析評估技術,建立了臍帶塔電纜擺桿、活動及升降平臺、加注供氣、指揮監控等70個關鍵系統的630個可靠性模型,摸清了發射場系統的可靠性水平和保障能力,安排了多項可靠性和保障性增長技術改進,大幅提升了測試發射的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可靠性。改進89項技術更可靠 

    據介紹,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對載人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全面進行了檢修檢測和質量評審,完成的測髮指揮監測系統升級改造等就達66項。據周鳳廣介紹,此次為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僅發射場系統就有89項技術狀態發生了變化、50余項技術進行了適應性改造。

    周鳳廣説,事實上,從“神七”任務以來,該院就圍繞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特點需求,對發射場地面設施設備積極開展適應性改造研究設計,對參試的1000多臺(套)設備進行了全面體檢,對50多臺(套)重要設備進行了升級論證設計,新研設計了臍帶塔電纜擺桿系統、臍帶塔整流罩空調系統和高壓混氣氣源系統等一系列關鍵系統和重要設施設備,提升了測試發射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提高了發射場測試發射和技術保障能力。

  火箭首用“冗余”技術
  ——本報專訪天宮一號火箭指揮員周曉明

    為適應天宮一號的發射,ZC-2F運載火箭進行了176項技改,發射場測試站副總工程師、火箭指揮員周曉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説,首次採用的冗余技術保證了火箭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首任“天宮”火箭指揮員

    採訪前聽過發射場有關人員對發射測試站副總工程師、天宮一號火箭指揮員周曉明的介紹,還以為這位工作業績顯赫、研究成果豐碩的航天專家是一位威嚴的老者。在發射場忙裏偷閒接受記者的採訪時,面前的周曉明竟是一位剛過而立之年、笑容可掬甚至略顯靦腆的書生型專家。漫談火箭知識,周曉明如話家常。

    周曉明是遼寧岫岩人,1993年7月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係,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火箭測試發射技術工作。十多年來,周曉明的研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總裝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基地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基地優秀教材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兩篇論文在學術研討會上廣泛交流。2005年,周曉明榮立二等功。他的學術觀點也讓外國學者折服。

    據周曉明的同事們介紹,周曉明是伴隨着“神舟”飛船的發射而成長起來的專家,從“神一”到“神七”飛船,再到天宮一號的發射任務,經驗老道,業務精湛。“從‘神一’推進劑利用系統的一名操作手到動力系統總指揮,他是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的指揮員,2008年首次擔任火箭副總工程師,此次首次擔任天宮一號火箭指揮員。”周曉明的同事説。

    可在周曉明看來,過去的輝煌僅僅是過眼雲煙。“對我而言,每一次任務都是從零開始,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在感受到自豪感與使命感的同時,也深感壓力。”周曉明坦言。

    火箭首次採用冗余技術接受新任務之後,周曉明和他的團隊自去年開始就進入狀態,進行了人員培訓、規章完善以及設備的檢測檢修等保障準備工作。2011年6月29日,天宮一號運載火箭運抵發射場,加之今年是發射場發射任務最密集的一年,共有6次發射任務,工作量巨大,周曉明在執行天宮一號任務的同時還要兼顧衛星任務、火箭測試等任務,多個任務交叉並行,他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才能休息。

    周曉明介紹,與以往發射任務不同的是,運載天宮一號的火箭雖然仍然是“長征2F”系列,但為了適應新任務的需求,火箭的技術改進項目達176項,運送時被分割成八個部分,在發射場的整裝工作也顯得比以前複雜了許多。所以,火箭應該叫作“長征2F改”運載火箭。

    周曉明透露,由於天宮一號的重量比以前的飛船增加,需增加運載火箭的推力,其重量也因燃料的增加而增重9噸,這是火箭最主要的改進內容。由於天宮一號不載人,逃逸系統不再參與任務。

    從周曉明的介紹中,一個新名字躍然紙上:冗余技術。

    “冗余技術是系統備份技術,就是在火箭的關鍵設備上裝置2-3個計算機控制系統,當系統出現問題時,啟用備份系統可提高火箭的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運載火箭大量採用了冗余技術。”周曉明説。

    雖然有大量新改進技術的運用,但周曉明和所有參與任務的專家、技術員們都不敢有絲毫的馬虎。“航天無小事,任何細小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發射任務失敗,這裡沒有99.9%的安全,只有100%的安全狀態,所以每個細節都必須精益求精。”周曉明強調。(特派記者 閻世德 董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