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西南大旱背後根本問題係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4日 00: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周芙蓉吉哲鵬

  “7月份時,等一挑水要40分鐘,現在要等兩三個小時”,貴州省思南縣香壩鄉一碗水村廟山組農民嚴仕能説,“24小時都有人在等水。”

  入夏以來,貴州全省、雲南中東部等地遭遇嚴重夏旱。《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當地連日採訪途中,乾涸見底的水庫、壩塘隨處可見,許多供以飲用的山泉也開始斷流,部分旱區的城鄉供水已達臨界點。同時,旱區多地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枯死,大面積絕收。

  去年曆史罕見大旱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退,新一輪大旱又捲土重來。據氣象部門監測,目前西南地區正在遭受的這場旱災,為當地1951年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同期災害影響面、受災程度、災害損失最大。

  “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旱災”

  降水持續偏少,江河來水嚴重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不足,造成雲貴地區部分縣鄉及農村供水緊張。

  在貴州省普安縣,本刊記者看到,縣城的唯一供水水源東風水庫,水位降至取水口以下。從8月2日起,縣城實行限時供水,每天開放5小時。思南縣烏江河水位嚴重下降,提水設備已無法取水,影響縣城8萬多人日常生活飲用水供應。臺江縣老屯鄉政府駐地,從7月18日起一直實施限時限量供水,蓄水兩天、供水4小時。

  部分農村的供水形勢更為嚴峻。“全村8公里範圍內已經找不到水源,270多戶1200人全靠鄉村幹部開車送水,快一個月了。只要一天不送水,村民就沒水喝。”一碗水村支書嚴小龍説。

  印江縣沙子坡鎮塘口村鳥井上組64歲村民吳光華説:“所有水井全部幹斷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旱災。”住在半山腰的全村400多人,由於不通公路無法送水,從7月份就開始到山下背水。山路崎嶇,村民李碧霞説,一次只能背20斤,一天最多背2次,一般隔天一背。背回來的水是省了又省,先洗菜,再洗臉,再洗腳,最後用臟水喂豬。

  截至9月中旬,貴州全省水利部門所轄的1.8萬處水利工程蓄水總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8.3%,455條溪河斷流、619座小型水庫乾涸,27個縣市區城區、270個鄉鎮先後出現供水趨緊狀況。

  雲南中東部旱區的情況大同小異。沾益縣西平鎮白沙龍潭水庫是一個小二型水庫,總庫容32萬立方米,主要用於下游農田灌溉。本刊記者站在壩頂往下看,水庫已經徹底乾涸,周邊長著一寸高的野草,庫底淤泥龜裂,縫隙深達三四十厘米,僅有一條半米寬的小溪順著涵洞流出,附近村民放養的牛馬只能到這裡飲水。

  在宣威市海岱鎮箐頭村,衝頭水庫的30萬方水已經見底,只有一條半米寬的泉水維繫著山下的兩三百畝存活的稻田。箐頭村委會臺子村小組組長黃和青告訴本刊記者,由於用於供水的山泉已經乾涸20多天,全村小組的23戶人家只有購買5元錢一桶的桶裝水生活,家裏的一頭黃牛飲水量大,“一週前就拉到鎮裏賣掉了”。

  秋糧將減産3成以上

  8月底,海拔較低的貴州省思南縣進入收割季節。正在田間打穀子的邵家橋鎮珠池壩村67歲村民鄧叢高,指著打谷箱裏的成堆雜草告訴本刊記者,老天正常下雨的話,這1畝多田可以打1000斤穀子,但今天稻穀打完了不足20斤,“能收一點是一點”。

  9月初,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鎮聯合村新場坳梨園,主人張著安正在發愁:正當豐産的390畝6萬株梨子已經死了2萬株,減産則達五分之四。梨園在一片山坡上,記者看到,雞蛋大小的梨子稀稀拉拉挂在梨樹上,輕輕一搖樹榦,乾枯的枝葉和著果子紛紛掉落到地面。手捏果子,軟乎乎明顯是曬熟的。

  “不僅今年沒有收成,沒有水,果樹的花芽分化不出來,明年幾乎也不會有收成。”在現場察看旱情的印江縣農牧科技局副局長付勇説。

  在雲南省最大的玉米産區宣威,今年入汛以來,乾旱少雨導致大面積玉米植株矮小、花粉和花絲幹死。板橋鎮板橋下村的近萬畝玉米地裏,大部分玉米只有一米多高,枯黃焦脆的葉片耷拉下來,幾乎點火可燃。

  走在宣倘公路旁受災的玉米地裏,宣威市副市長李啟信隨手掰開玉米苞葉,要麼不見玉米籽,要麼玉米棒短小、乾癟。他告訴本刊記者,今年全市種植玉米麵積有100萬畝,目前已超過5萬畝玉米絕收,預計全市玉米減産30%以上。此外,夏旱還造成生豬養殖的主要飼料作物馬鈴薯大片成災絕收。

  據當地農業部門介紹,由於今年旱情發生在農作物生長的最關鍵時期,因此影響特別嚴重,佔全年糧食産量大頭的大季農業損失已是難以彌補。初步估算,雲貴兩地秋糧因旱災將減産3成以上。

  本刊記者了解到,西南乾旱還波及電力、工業及生態等領域。據統計,貴州統調水電裝機1138萬千瓦,9月初僅出力250萬千瓦,7月以來水電比上年同期少發50.22億千瓦時。因錯峰限電停産或減産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60戶,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的16%。

  鋻於目前主汛期已過,隨著秋冬季枯水季節的到來,西南乾旱持續時間可能延長。旱區部分林木枝葉乾枯、死亡,林間野草、低矮灌木也提前枯黃,致使林間可燃物增多。當地林業、消防部門判斷,今年秋冬季的森林防火形勢預計將更加嚴峻。

  目前,雲貴兩地政府部門正在積極組織抗旱,緊急調撥經費,重點保飲水,同時保障近期因災缺糧人口的基本口糧。

  工程性缺水

  西南地區為何接連大旱,一旱就災?貴州省水利廳廳長黎平認為,大旱背後最根本性的問題,是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氣象資料顯示,貴州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62億立方米,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由於已建水利工程量少、蓄水供水規模小,天上雨水蓄不住,地下水又用不上,“許多地方只要一週不下雨,就會形成旱災”,黎平説。

  在雲南省文山、曲靖等地也是如此。在本刊記者眼中,山區群眾飲用水源多是小壩塘、小水池、山泉,或利用簡陋水窖儲存雨水,一旦遇到降雨減少,水源即告枯竭。

  水利工程建設得比較完善的地方,在此次大旱中損失則較小。貴州省石阡縣白沙鎮黑山溝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後,至今鎮上1萬人的飲水沒出現問題,還保證了80%的農田灌溉用水。

  貴州省思南縣甕溪鎮河壩村肉雞養殖大戶吳清文介紹,去年他修了一口20多立方米的小水池,大旱期間不斷尋找新水源補充蓄水,他家的養雞業沒有因旱減少收入。

  而在雲南宣威,根據庫塘蓄水、天氣降水、城鄉用水具體情況,制定了嚴格而靈活的蓄水、供水機制,也為保證城區供水發揮積極作用。

  總體而言,在遭受2009年至2010年的特大乾旱以來,西南各地更充分認識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投入不斷增加。中央亦加大扶持力度。但由於欠賬多、底子薄、攤子大,目前仍有較大缺口。

  多位基層幹部和村民向本刊記者反映,目前旱區農村供水設施缺乏有效管理,加之水費徵收標準低,維護經費投入不足,管護困難。許多村莊的蓄水池、小壩塘靠天蓄水,管理不到位。在一些尚未貫徹落實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山區農村,旱情發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視水利設施管護,不注意節約用水,在旱災發生時面臨無水可用。

  在實施農村小型水利管理體制改革後,部分地區的村民不願花錢交水費,經費不足使供水設施仍然缺乏有效管理。此外,新形勢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主體缺失。農村“積累工”、“義務工”取消以後,替代的有效投入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可謂釜底抽薪。當前大量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工程設施無人、無力管護的狀態更為突出,農民自發興修水利的積極性也被壓制。

  雲南省馬龍縣通泉鎮雞頭村委會孟家屯居民小組已經斷水3個月,全村78戶368名村民中,佔人口總數約半數的青壯勞力外出務工,留下婦女、老人和小孩照顧田地,旱災發生後留守村民無力去打井、尋找新水源,只能靠政府送水渡過難關。

  當地幹部告訴本刊記者,他們期盼能有動員村民的好辦法,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建立完善“民辦公助”、“以獎代補”的制度安排,形成“大乾大支持、小幹小支持、不幹不支持”的激勵機制,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多修建一些小壩塘、小水窖和溝渠,解決人飲問題,同時發展種植、養殖業,提高村民收入。□

  苗嶺送水人

  黔東南苗嶺山區旱情嚴重,地處大山深處的大田村,176戶苗族村民飲水極為困難。臺江縣南宮鄉大田村民兵連連長楊秀光,組織民兵義務送水隊,用自家農用車、摩托車,每天到本村3公里外的山溝里拉飲用水。在民兵的帶動下,村裏有摩托車的群眾也紛紛加入到送水隊伍中。

  面對特大旱情,貴州省軍區部隊6萬餘名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迅速行動起來,全力投入抗旱救災。翻山越嶺尋找水源,進村入戶送水送物。

  省軍區黨委常委定點指導幫帶一個受旱重災地區,省軍區機關派出19名幹部深入災區,幫助群眾解決生産、生活用水困難。

  都勻軍分區組織官兵、職工和民兵預備役人員1200余人,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補種改種、搶收稻穀等,實現了大旱之年農民少減産。

  興義軍分區、貴定縣人武部發放抗旱救災服務卡500多張,開通了送水熱線電話,組織民兵送水小分隊定時、定點、按需為80余個受旱點群眾送水。

  安順軍分區組織民兵高炮分隊50人,發射人工影響天氣火箭彈13枚和高炮彈26發,使安順市普降中到大雨,有力地緩解了當地旱情。

  貴陽某預備役工兵團出動機械設備20余臺次,協助修整病險水庫水渠100余處,幫助老百姓尋找水源3處,修理水泵、送水車200余臺。

  據統計,截至9月中旬,貴州省軍區已出動車輛3900多臺次、抗旱設備2000多件(套),送水1.1萬多噸,修繕水利設施860多處,澆灌農作物5000多畝,撲滅山火27起,捐款捐物150余萬元。□

  (文/《瞭望》新聞週刊特約撰稿羅鴻梁紅波)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大旱
  • 蓄水
  • 村民
  • 水利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