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堅定走質量強企、質量強國之路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0日 0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金秋9月,國家質檢總局會同國資委等10個部門聯合開展全國“質量月”活動,圍繞“建設質量強國、共創美好生活”主題,引導和動員全社會增強質量意識、維護質量安全、提升質量水平、享受質量成果,堅定地走質量強企、質量強國之路。

  一、質量強國: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

  經濟增長質量和産品質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堅定地走質量強國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

  首先,走質量強國之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突出要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字包含著質量、效益、安全、環保、民生、資源等豐富內涵,而質量又與效益、安全、環保、民生等密切相關。“好”字當頭,必然要求改變粗放型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國家“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明確提出改造提升製造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這其中釋放的信號也是要重視質量。沒有質量,就談不上“好”,談不上“強”。不重視質量的發展,就不是科學發展、轉型發展。

  其次,走質量強國之路,對我國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質量總體水平不斷提升,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有效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但也要看到,我國質量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質量總體水平還不高,産品服務長期處於價值鏈的低端,有些産品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損害,質量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成為影響我國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瓶頸。據專家分析和估算,我國製造業質量直接損失每年超過1700億元,浪費了大量資源,消耗了大量能源,更嚴重污染了環境。因此,提升質量就是最大的節約和環保,維護質量安全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走質量強國之路,體現了國際質量發展的規律。許多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進入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都把質量振興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來實施。上世紀50年代德國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産品出口”質量政策;60年代日本提出質量救國戰略;70年代韓國實施質量趕超計劃;80年代美國制定《質量提高促進法》,都促進了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可持續發展。當今世界,各國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更是靠質量;日益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打的也是質量戰。我國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遵循國際質量發展的規律,把質量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以質取勝”的路子。

  第四,走質量強國之路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正在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質量工作。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領導核心都明確講過“質量第一”的話。新時期,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增長質量和産品質量關係發展可持續性,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係國家形象。”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意識,全面提高産品質量”。張德江副總理指出:加強産品質量工作,是加強企業管理、提高我國産品國際競爭力的戰略任務。王岐山副總理指出“質量是基礎,安全是底線”。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走質量強國之路指明了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廣大人民群眾對質量工作有很高的期盼。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共有232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提出了15份建議或提案。社會各界人士的呼喚,為我們走質量強國之路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企業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質量管理體系逐步健全,為我們走質量強國之路奠定了穩健的經濟技術基礎。經過多年來的質量實踐,中國特色的質檢工作體系已經建立,質檢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各級政府抓質量工作的力度越來越大,全國有25個省份提出質量興(強)省戰略,為走質量強國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二、質量強企:優化升級的根本途徑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品牌是企業的形象和信譽。質量興則企業興,企業強則國家強。質量強企是質量強國的基礎,是質量提升的根本途徑,建設質量強國必須從質量強企做起。

  質量強企,根本在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提高産品質量,主體在企業;質量出問題,根子也在企業。美國質量管理大師威廉戴明博士提出“産品質量是生産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當前,一些企業守法意識淡薄,社會責任缺失,是導致質量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少數世界知名企業也曾因質量問題導致企業危機。我們的企業必須強化質量意識,健全責任體系,完善責任機制,形成對自己的産品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的良好氛圍。企業必須講責任、講誠信、講良心,做到信譽重於效益、質量重於數量。

  質量強企,關鍵在於嚴格質量管理。管理是企業永恒的主題。提升産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都要通過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加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來實現。對原料進廠、生産加工、出廠檢驗、缺陷召回等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制度,加強關鍵點控制。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快成果轉化,注重成果的標準化、專利化,積極應用新技術改善品種質量、提升産品檔次。企業要加強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注、跟蹤和應對,加強標準、計量和檢驗檢測等基礎管理,積極採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的質量競爭力。

  質量強企,重點在於發揮中央企業的質量引領示範作用。中央企業大多處於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保障質量安全、促進質量發展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和使命。多年來,中央企業在質量工作方面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質量文化建設和精細化管理,中國兵器集團的不接受、不生産、不流轉不合格品的“三不”質量目標管理,中國航空集團嚴格執行“挂賬銷號、問題歸零”的産品質量監督制度,中糧集團建立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追溯系統質量管理理念等,是具有中國特色質量管理的寶貴財富。2011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與國家質檢總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中央企業提升質量、做強做優,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中央企業要在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完善質量管理體系、發展中國特色質量文化、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為全國企業做出表率和榜樣。

  三、質量監管: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質量問題成為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成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維護質量安全,促進質量發展,也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

  第一,加強質量監管必須依靠各級政府的統一領導。質量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凝聚合力、整體推進。質量工作必須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成為促進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重要措施。可喜的是,目前全國已有2600多個市(縣)開展了質量興市(縣)活動,13個省份把質量安全指標納入當地政府績效考核體系。要通過推進質量強國,不斷完善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責、監管部門承擔監管責任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推動更多的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目標管理包括績效考核體系,完善質量統計指標,列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體系,努力實現質量水平和地方經濟規模水平同步提升。

  第二,推動質量監管需要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質量工作覆蓋各行各業、無處不在;質量管理涉及各個環節,無時不有。各個部門都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認真履行好本部門的工作職能,推動各行各業的質量管理工作。各部門之間要加強溝通、密切聯絡,在資源共享、聯合執法、專項行動等方面凝聚合力、通力協作,形成環環相扣的質量監管鏈條。質檢部門是質量工作的主管部門,要積極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構建大質量工作機制。要堅定不移地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特別是要履行好行政執法的職能,以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勇於擔當,敢抓敢管,堅決打擊質量違法行為,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第三,落實質量監管要重點抓好制度和體系建設。質量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工作繁雜、涉及面廣。抓好質量工作,必須明確重點目標,在質量工作最為關鍵的幾個方面下功夫、見成效。一要著力完善質量法律法規體系。加快相關法律的制修訂步伐,做好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推動將制假售假犯罪的後果罪改為行為罪,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行為的懲處力度。加強對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推進質檢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科學化進程。二要著力完善質量誠信體系。建立企業質量檔案和質量信用記錄,健全質量信用評價制度,實現相關部門、社會組織、金融機構的信用信息共享,實施質量信用分類監管,實現“守信便利通行,失信寸步難行”。三要著力完善質量激勵機制。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國家質量獎,我國有22個省份設立了政府質量獎,有力促進了質量水平提升。我們要積極推動建立國家質量獎勵制度,引導企業採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創建優秀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揮質量標桿示範作用。四要著力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嚴格實施風險分析,嚴格實施市場準入,嚴格生産企業監管,嚴格監督抽查和檢驗檢疫,嚴格執法打假,嚴格處置突發事件。始終保持執法打假的高壓態勢,嚴厲懲處侵權假冒違法行為,嚴防系統性、區域性、行業性質量安全事件發生。

  四、質量發展: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質量與人民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質量好,人人受益;質量不好,人人受害。從這個意義上説,關心質量、維護質量、發展質量,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堅定地走質量強企、質量強國之路,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質量的建設者、發展者和推動者。從50年代創造的以“兩參一改三結合”為核心內容的“鞍鋼憲法”,到60年代大慶油田“好字當頭、自覺從嚴、質量第一”的要求;從70年代末和80年代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到90年代引進質量管理國際標準,再到新世紀推廣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每一次質量進步都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説,我國質量提升的歷程,就是人民群眾推動質量管理不斷創新、質量實踐持續改進的過程。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少數地方和行業忽視了群眾性質量活動的開展,表現為重專家、輕群眾,重規模數量、輕質量效益,影響了群眾開展質量創新的積極性。面對質量安全的新形勢,仍然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大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攻關、質量比對、質量風險分析、質量成本控制、質量管理小組等群眾性質量活動,促進形成“質量關係人人,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社會環境。

  堅定地走質量強企、質量強國之路,必須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輿論是行動的先導,宣傳是推動工作的手段。通過加強質量宣傳,引導全社會準確研判質量形勢,增強質量信心,共推質量發展。要加強對質量法律法規、質量常識、質量典型的宣傳報道,使社會各界更加關注質量、重視質量。要加強輿論監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輿論監督機制和信息溝通機制,讓人民群眾對質量問題有地方訴説,對質量工作有平臺交流。對重視質量、發展質量的,要給力支持、鼓勁加油。對忽視質量、漠視質量,甚至踐踏質量的,要敢於曝光、無情揭露,形成“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輿論氛圍。

  著名的質量管理學家約瑟夫朱蘭博士提出:“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將成為和平佔有市場最有效的武器,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展望今後五年、十年乃至新世紀的宏偉藍圖,為質量而戰,是我們的共同使命和歷史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堅定地走質量強企、質量強國之路,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勇為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支樹平為國家質檢總局局長)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質量月
  • 60年代大慶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