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座談會發言摘編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6日 06: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正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行,全世界都在注視著她前進的步伐,全世界都在聆聽她發出的聲音。擺在中國面前的是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中國的和平發展對世界究竟意味著什麼?中國以政府文告形式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回答這些疑問,並再次向世界作出鄭重宣告,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

  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之路

  戴秉國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和人類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時候,《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發表了,這對中國和全世界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中國的前途命運與世界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今天,中國政府通過這份白皮書再度向全中國和全世界鄭重宣告,和平發展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富民強國的戰略抉擇,是中國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作出貢獻的必由之路。中國將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地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可以説,這份白皮書也是中國和平發展的宣言書和行動指南。

  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就是不斷探索新型的現代化和平發展道路的過程,不僅自身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而且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福祉,既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白皮書所宣示的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對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這一偉大的歷史性探索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昇華。對這樣一條已經成為活生生的現實並經過實踐檢驗、既造福于中國人民、又造福於世界發展的道路,我們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不一代又一代地堅持和發展下去。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推動世界從割裂狀態走向實現整體性發展,國際社會從“叢林世界”走向“地球村”,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利益交融,達到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廣度和深度,實際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環境事故、公共衛生、金融風險以及能源資源、糧食和水資源安全等不勝枚舉,危及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問題和人類共同挑戰,國際社會必須超越不合時宜的零和博弈規則,超越危險的冷戰熱戰思維,超越把人類一次次拖入對抗和戰亂的老套路,同舟共濟、攜手應對,實現各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別的路是不能走、走不通的。中國決不會逆歷史潮流而動,決不走追逐霸權、“國強必霸”的老路,那是一條害人害己的死路、絕路。中國樂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實現繁榮發展,共同譜寫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

  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從來不是説説而已,而是已經上升為黨、國家和人民的堅定意志,細化為國家內外政策和發展戰略規劃,體現在當代中國發展進程廣泛的社會實踐和對外關係實踐中。白皮書不是拍拍腦袋的産物,而是以包括“十二五”規劃在內的黨和國家重要文件為依據,闡明了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意圖和實現途徑,闡釋了中國處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係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表明了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觀、秩序觀、合作觀和責任觀,抒發了對未來世界的美好願望。中國的和平發展是對內和對外戰略的有機統一,對內求和諧、求發展,全面建設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社會;對外求和平、求合作,與國際社會共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兩者相互聯絡,相互促進。

  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中國立足自己國情,參考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在自己的長期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是不可複製和對外輸出的。中國清楚地知道,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複雜的國度實現變革和發展是多麼不容易,深切地感受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必須十分重視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努力完善自己的和平發展道路,必須十分重視虛心學習借鑒吸收種种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經驗。我們中國人不是神,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得那麼完美,中國歡迎一切友好的建議、有益的交流和善意的批評。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徵,是中國人民追求富裕安康的康莊大道,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具有光明的前景,實踐證明,是一條能走得通的道路。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本身,就是對人類和平發展事業的巨大貢獻。承載著世界1/5人口的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人類發展史上前無古人、惠及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偉大探索與實踐,離不開國際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中國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同世界各國長期以來的友好合作密切相關,中國未來的發展還會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更需要國際社會的同情、理解、支持和合作。21世紀應當是和平、發展、合作的世紀。中國始終以和平、發展、合作為宗旨,妥善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始終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重要成員、建設性力量、值得信賴的夥伴。中國發展給世界帶來的是福而不是禍,是機遇而不是什麼威脅和挑戰。我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傳統,了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和主流價值觀的歷史沿革,尊重飽經滄桑的中國人民對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和社會穩定的珍視,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和關切,理解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逐步解決的各種世界性難題,相信中國人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誠意和決心,歡迎而不是擔心、支持而不是阻礙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

  (作者為國務委員)

  堅持和平發展

  推進外交工作

  楊潔篪

  新形勢下,世界日益關注中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追求什麼樣的發展目標,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意味著什麼等一系列問題。中國已經向世界做出了莊嚴回答,這就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在此次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中國再次明確了這一點,並將其上升為國家意志。其要義就是中國選擇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參與國際事務和處理國際關係的基本途徑。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明確提出了和平發展道路最鮮明的特徵是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歷史經驗反復表明,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什麼事情也辦不成。開放是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借鑒吸收其他國家的文明成果。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世界要突破資源能源、環境等發展“瓶頸”,創新是必由之路。自力更生是發展的立足點,發展歸根結底要靠自己。共同繁榮是發展的目標,各國只有將自身發展同世界共同發展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致力於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要尊重和發揮聯合國等全球治理機制的重要作用,對現行國際體系進行必要、合理的改革,同時推動建立新機制,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要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要堅持求同存異的國際關係理念,以最大的合作精神尋求最大的共識。要維護和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增進交流,相互借鑒,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作者為外交部部長)

  宣示發展道路

  傳播和平理念

  王 晨

  9月6日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全面論述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開闢,介紹了中國和平發展的總體目標,闡明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對外方針政策,分析了中國和平發展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及其世界意義。白皮書的發表是對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闡述和重大宣示,體現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共同意志和堅定信念,是中國對世界和平發展事業的有力支持和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探索符合國情和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揭示了我國和平發展道路最鮮明的特徵,即: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這六個鮮明特徵,是中國人民不斷汲取我國及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經驗總結。

  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發展史上新的偉大探索和實踐,已經並將繼續顯示出其世界意義。《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站在時代高度詮釋了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既是宣示我國發展道路的重要文獻,也是對外宣傳、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把和平發展理念貫穿于對外宣傳工作之中,向世界傳播深深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和平理念,傳播中國和平發展的聲音,把一個客觀真實的和平發展的中國介紹給世界,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偉大事業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主任)

  聲音

  ◆順應時代潮流的戰略抉擇

  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中國前駐俄羅斯大使 張德廣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出發,闡述了中國的發展戰略及目標——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在國內,通過和平發展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讓人民共同過上好日子,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通過互利共贏的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建設和諧世界。中國的和平發展是順應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而作出的戰略抉擇。白皮書的發表正是中國對其國家意志的莊嚴宣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只有各國,尤其是各大國都作出和平發展的戰略抉擇,才能實現。而中國打破“國強必霸”的怪圈和舊有的大國崛起模式,必將獲得國際社會的良好反響,從而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意義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黃仁偉

  中國發展的基點和重心在國內,解決中國各種難題的主要出路在於中國內部發展,而不是向外侵略擴張轉嫁矛盾,更不是依賴別國的施捨。這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同以往大國崛起模式的最大區別。只有認識和理解這個重大區別,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把握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走向,才能確信中國堅持這條道路的真誠和能力。

  白皮書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創新,證明了這條道路不是空洞的,不是虛假的,也不是外力強加的,而是由13億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決定的。每一個階段上的中國發展,都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新的動力。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轉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可持續條件,這條道路既有中國特色又有世界意義,具有強大生命力。

  ◆努力消解國際社會的疑慮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王緝思

  實力快速增強的中國正在引起國際社會越來越大的關注,甚而遭到誤解和防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正是本著“傾聽意見、尊重差異、了解訴求、超越分歧”的目的和態度,對關於中國和平發展的質疑作出了自信、堅定、恰當、有針對性的回應。

  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的利益能夠與所有國家的利益完全吻合,中國也不例外。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和平發展努力所作出的反應,將對中國的內部行為和對外取向産生重要影響。中國理應選擇並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但國際社會也應做出相應調整,給予中國應有的尊重和理解,真心支持一個繁榮發展的中國,一個民主文明的中國,一個和諧穩定的中國,一個願意並且能夠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中國。

  ◆六大亮點與六大創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曲 星

  《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高度概括了中國發展道路的六大特徵及四大成果,體現出六大亮點。除了論述的針對性、觀點的客觀性,白皮書突出了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首創意義,並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確界定了中國的“核心利益”、強調了當今世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並且把“民生和民主”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兩大主題。

  白皮書還有六大理論創新:首次把走和平發展道路提到“國家意志”的高度;首次把 “三步走”目標與和平發展道路聯絡起來;首次從“綜合、共同、合作”的角度來論證新安全觀;首次提出“積極有為的國際責任觀”概念;首次提出“睦鄰友好的地區合作觀”概念;首次突出“非國家行為體”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道路的內外戰略統籌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一鳴

  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是內生的,是中國人民基於歷史和現實發展的自覺選擇,也是開放的,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本質特徵決定了必須實行內外戰略統籌,在追求自身發展繁榮的同時,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努力實現中國發展與世界各國發展的良性互動。

  實行內外戰略統籌是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首先要立足於把中國的事情辦好,依靠自身力量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還要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中國努力實現富民強國目標的同時,將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努力實現與他國的良性互動,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中國的和平發展必將為世界繁榮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孟祥青

  走和平發展道路,既要奉行和平發展的對外方針政策,也要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

  堅持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是和平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手段,推進國防現代化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必要保障,合理適度的國防開支與維護中國國家安全需要相適應。新時期中國防禦性國防政策的本質集中體現在維護國家利益與反對軍事擴張相統一,主張和平解決爭端與維護核心利益相統一,推進國防現代化與促進地區安全合作相統一。中國軍隊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國際社會:提高軍事透明度、加大國際軍事交流力度、拓寬對外傳播渠道,以行動履行著維護世界和平與推動地區安全合作的責任,詮釋著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實踐著和平發展的戰略構想。

  ◆有利於世界格局更均衡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金燦榮

  中國的現代化成就得益於對和平發展道路的堅持,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身,又通過自身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這樣一條道路是基於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堅持,順應了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時代潮流,同時也契合了中國堅持科學發展、對外開放的戰略思路。

  中國的和平發展有利於世界格局向更均衡方向發展,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路徑選擇,將工業文明推進到新的歷史階段,豐富了國家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繼續堅持這條道路,中國一定會實現民族復興,一定會對人類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和平發展道路
  • 合作觀
  • 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