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聚焦:古都西安首條地鐵成功“洞穿”文物關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5日 10: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西安9月15日電(記者 馮國)兵馬俑因農民打井而“橫空出世”,現代化地鐵的大規模建設能否避免傷害古都西安的文物?如今4年多時間過去了,西安地鐵的建設者們提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古都西安首條地鐵不僅“洞穿”了漢唐長安城,更成功“洞穿”重重文物保護關,讓華夏文明的古都正式邁進地鐵時代。

    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説,西安地面名勝古跡和地下文物埋藏極為豐富。在地鐵線網的規劃中,西安主動避開所有大型遺址保護區;在首條地鐵二號線的規劃與建設中,西安地鐵可謂“洞穿”重重文物保護關,譬如為避讓地下8米深的“文化層”、降低震動對文物的影響,線路的縱斷面設計結構一般在地下12米以下。

    西安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時1100餘年的十三朝古都,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轄區內周、秦、漢、唐四大遺址(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承載著中國歷史上曾經的輝煌,西安古城墻也保存著中國人深厚的文化遺産和精神烙印。

    西安市地鐵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東山説,地鐵建設是否對地下文物遺址産生破壞,施工中的地面變形沉降會否對地上歷史建築造成損害,長期運營震動又能産生多大影響,施工過程如何採取安全技術措施等諸多問題,不可回避地擺在西安地鐵的設計、建設、施工單位面前。處理好地鐵建設中的文物保護問題更是政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必須研究解決的首要問題。

    實際上,西安如何成功邁進地鐵時代一直備受關注。2006年9月,西安地鐵規劃先期經文物部門審核後,國家發改委才報請國務院同意後予以批復。2007年又批復了20多公里的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工程初步設計。

    陜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説,西安城墻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現仍保存較完整的城墻、城樓箭樓、鐘鼓樓等地上歷史建築。西安市規劃建設的六條地鐵線路,其中有四條地鐵線(含二號線)下穿西安古城區,文物保護的壓力非常大。

    為實現文物保護的最優化,在地鐵建設過程中,文物部門通過和建設單位建立有效的協作機制,確定了“促發展,重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加快城市地鐵建設,確保文物安全優先”的工作原則。同時達成共識:西安地鐵建設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功能,實現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地鐵建設也對發展新區、降低城市中心密度,減少中心古城街區擴展道路規模,有效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有著突出貢獻。

    趙榮説,西安地鐵二號線2007年啟動建設時,國家還未頒布制定有關古建築、古遺址的沉降變形、震動控制標準規範,只能結合國內外地鐵穿越類似建(構)築物地面變形控制資料,以及科研專題研究報告的成果,經大量調研、模擬計算和實地試驗,綜合確定地鐵施工中文物建築沉降變形限值。

    除了總體控制,西安地鐵二號線建設中,還針對地鐵下穿文物建築採取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工程保護技術措施,主要有線路繞行、加大深埋,盾構施工、控制沉降,無縫接軌等。

    陳東山説,根據西安地區古文化層埋藏深度,地鐵全線區間隧道均穿行于現地面下10~15米,盡可能減少對古文化層造成的破壞。譬如明代鐘樓位於西安市商業繁華中心區域,由於周邊建築物的限制,二號線最大限度遠離鐘樓,左右線分別距鐘樓基座為15.7米、15.4米,東西兩側通過,埋深12米。南北城門線路避開城樓、箭樓及甕城區域,由兩側城墻門洞中間正穿,隧道埋深18.5米。地鐵線路上儘量遠離鐘樓基座及城墻南北門的變形敏感區,採取雙向繞行(非直接下穿),儘量加大埋深,以降低影響。

    為保護古建築安全萬無一失,對距鐘樓基座周邊5米和城墻甕城邊側,採用139根直徑一米的隔離樁及化學注漿法複合加固地基,地鐵軌道更是採取無縫線路,道床採用減振效果最好、國際最先進的鋼彈簧浮置板減振道床,以減少施工及運營過程中對鐘樓及城墻的影響。

    陳東山説,西安地鐵二號線建設,摸索出了一套盾構掘進施工適合西安黃土地層中的沉降規律、數據參數和減少對地面建(構)築物影響的有效措施,為今後西安其他地鐵線路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保證文化遺産的完整性提供依據。

    “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城市的文化坐標,也是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説,軌道交通將全面提升古都西安的城市形象和影響力。地鐵二號線成功“洞穿”千年古都西安,凝結著所有參與者的辛勤努力和智慧結晶,可謂是文化傳承和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的典範。

責任編輯:溫風浩

熱詞:

  • 古都
  • 西安
  • 首條
  • 地鐵
  • 洞穿
  • 文物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