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吉林“人參之鄉”深山難覓採參人 非遺民俗瀕危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長春9月5日電(張中江) “第五屆網絡媒體吉林行”成員日前赴撫松縣采風。撫松有“人參之鄉”的美譽,全縣去年人參總産值達到40.83億元。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採參習俗,而今已很少再現。

  撫松縣是中國的“人參之鄉”,人參面積及産量均居全國之首。人參是撫松的名片,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産業。2010年,全縣人參總産值40.83億元,實現增加值約12億元,約佔全縣GDP(102億元)的11.76%。

  中新網記者4日在全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萬良市場看到:眾多客商雲集於此,人頭攢動,十分熱鬧。據一位參展商戶代表説,每年都會參加撫松的人參博覽會。因為當地的人參産品有名,還會有企業打來電話,讓他們去參加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的産品推介會。

  深山難覓採參人 非遺習俗瀕危

  在眾多的影視劇中,“採參人”的形象頗具傳奇色彩。他們翻山越嶺、以身試險,如果幸運發現珍貴的“棒槌”,就小心翼翼地用紅繩拴住挖出來,為的是不讓“成精”的人參跑了。一同挖人參的夥伴,也有可能為了獨佔寶貝展開生死爭奪。

  在人參文化-撫松新城發展圖片展上,記者看到了撫松採參習俗的過程:拉幫、進山、搭戧子、排棍、壓山、打小宿、抬棒槌(挖人參)、品參、砍兆頭、參包子、準備下山、下山時留火種食物等、還原。

  資料顯示,撫松縣採集人參的歷史長達1440年,栽培人參則始於1567年。由撫松縣申報的長白山採參習俗,於2008年6月被納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進深山老林尋找、採挖野山參的過程被稱為“放山”。過去,長白山區靠放山為生的人極多。在當地人眼中,參與放山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茫茫林海,瘴氣瀰漫,野獸橫行,遍佈危險。

  但是,目前,一些經驗豐富的放山把頭(採參領導者)因年事已高,很少帶徒弟進山。有些老人相繼謝世,系統掌握放山習俗的人已經不多,使得這一沿襲千年的習俗難以得到傳承。

  這種説法得到了當地人的證實。據撫松縣旅游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大力推進人參標準化種植,現在挖野山參的人極少,只是少數採挖草藥的人也同時尋找野山參。近30多年來,撫松縣已經沒有發現超1斤的野山參了。

  野參日益珍貴,採參的習俗,也慢慢成為歷史。

  (文章部分參考《中國人參實用寶典》)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栽培人參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