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走基層:暑期“漢語熱”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7: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開欄的話

  人民日報海外版是海外中文讀者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是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駐外機構人員心目中的“家書”。對外報道只有貼近中國基層實際,才真實可感可信;語言文字只有充滿“鄉土氣”,才有“家書”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真實是靠細節和現場説話的,“鄉土氣”是要身臨其境才能捕捉到的。為此,作為本報記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開端,本報今天推出《海外版記者走基層》欄目,陸續刊發海外版記者深入基層采寫的現場報道。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短小、鮮活的報道,帶領海外讀者到社區人家去解碼“和諧社會”的基因,到工礦企業去探尋“中國製造”的奧秘,到農村鄉鎮去感知“新農村”的變化,到教學科研一線去傾聽“科教興國”的脈動,到涉外窗口去感受“民間外交”的活絡……

  敬請讀者關注。

  8月20日,星期六,北京聯合大學。

  旅遊學院大樓5015教室裏傳來了大聲朗讀的聲音。對外漢語老師趙秀正在給她的兩個韓國學生講課。

  兩個學生名字分別叫文梔香和金平南。相比較,文梔香的中文説得稍好些。

  趙秀講課喜歡用手勢,為了照顧水平稍差的金平南,她放緩語速,教學生一字一字地學。當説到量詞“一件”時,她轉而指著桌子,拖著長音問金平南:“‘桌子’用量詞説,一什麼?”

  “一輛。”

  一旁的文梔香捂著嘴笑起來,跟趙秀一起糾正道:“一張。”接著,趙秀又帶著兩個學生重復念了幾遍“一張桌子”。

  “小時候聽收音機,聽到一種很有韻律,像音樂一樣好聽的語言,後來知道這是中國話。”文梔香對記者説,因為喜歡學語言,小時候她夢想當一名外交官。去年遊完絲綢之路沿線的敦煌、西安等地後,她對中國文化越發感興趣。

  受金融危機影響,本想讀研究生的她來到中國,如今一邊做兼職,一邊上漢語寫作課,期望不久後找一份滿意的工作。

  “我感覺寫作課很難,聽相對簡單,你的話我都能聽懂,但自己表達起來有些困難。”她告訴記者。

  去年剛剛大學畢業的金平南,今年5月底來到中國,打算在這裡學習兩年漢語,接著找一份工作。“世界上説漢語的人最多,有很多人在學漢語,所以學好它可以聽到很多人的思想。”他説。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達到1億。除了大學教育外,國內一些對外漢語教學機構在暑期顯得格外火爆。

  週六上午10時,記者來到一家名為“BLI”的漢語教學機構。六七個房間正同時上課。來自烏克蘭的女學生蘇丹紋翻開了桌上的課程講義,她的漢語老師馮志峰開始給她講起了“轉型期的房地産市場”。這不是在上經濟學課程,而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高級閱讀課。在這間房中上課的學生只有蘇丹紋一個人,這是現在漢語教學中常見的“一對一”教學模式。

  每次課前,馮志峰都會把近期熱門話題整理成講義,其中的關鍵詞用黑體標出,供學生反復練習用。

  蘇丹紋與老師的對話顯得相當流利。她一邊聽,一邊在講義上勾畫著,有時在本子上記下關鍵詞。間或有聽不懂的詞語,她頓了頓呈疑問狀,此時,馮志峰會重復著多念幾遍。

  蘇丹紋先後在美國和法國讀大學,大學課餘時間學了三年中文,去年在四川大學又學習了一年。

  “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國外讀完大學來到中國深造,一個重要目的是學習漢語。學好漢語,有助於在中國找一份好職業。”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章瓊説,“或者方便自己在中國更好地開展工作。”

  蘇丹紋現在在一家名為“中國教育行動”的非盈利組織從事公益活動,招募中國和美國的名校畢業生去中國貧困地區支教。僅今年初到現在就已招募了150多個來自中國各個名校的學生,去廣東省、雲南省的一些貧窮地區教書。課後談到這裡,她面露得意的笑容。

  當師生二人聲情並茂地操練著漢語時,記者拿起相機拍下了這一瞬間(見圖)。11點半,週六的一節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