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汶川震後重建黨員側記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7日 06: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災後重建,是一條衝鋒的路、開拓的路,時間緊、戰線長、任務重、項目新。面對嚴峻的考驗,共産黨員們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他們激情燃燒,任勞任怨,殫精竭慮,忘我拼搏;他們心繫群眾冷暖,爭分奪秒,用生命推動重建速度。他們用智慧汗水向時代和人民交出了最令人滿意的答卷。 


    現代農業物流園區、現代農業加工園區、現代農業基地……130多萬共産黨員參加了四川汶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他們滿懷激情走在重建大軍的最前列,讓災區實現由悲壯走向豪邁的歷史性跨越!

  重建是條衝鋒的路

  ■分秒必爭,用生命推動速度

    “給我30分鐘吧,讓我美美地睡上一覺……”——摘自一個普通共産黨員的工作筆記。

    他叫稅成康,郫縣唐昌鎮城建辦副主任,負責該鎮川電南小區災後住房重建項目。當地群眾都説他天天起早貪黑跑工地,太忙了,太累了。去年9月11日,稅成康突患病毒性腦炎,倒在重建現場,經搶救無效,于9月26日去世,年僅36歲。稅成康只是汶川地震災區重建戰場上萬千共産黨員的縮影。

    災後重建,是一條衝鋒的路。受災群眾期盼早日走出陰影,早日住上溫暖幸福的家園;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民意,發出了“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進軍號令,百萬黨員心繫群眾冷暖,爭分奪秒,用生命推動重建速度。

    趙顯福,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黨委書記。他帶領永昌鎮全體幹部職工,直面矛盾、攻堅破難,順利完成涉及3979戶、11728人、84家大小企業的徵地拆遷工作。永昌鎮的幹部回憶説:“為了徵地拆遷,趙書記天天奔波在現場,多方徵求群眾意見,反復修改工作方案,最多的一個方案討論30多次。”為了和一個被拆遷企業談判補償,他曾坐下來談了兩個白天一個通宵,抽去了一條煙。協調事情,他決不説“馬上辦”,而是要將“馬上”明確到“半天”、“一天”、“兩天”。兩年多來他現場協調、解決各種施工難題5000多件。

    向雲躍,安縣順達公路養護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抗震救災中,他帶領突擊隊員清理道路塌方1400多萬立方米,搶通道路36條。交通災後重建,他帶領職工放棄節假日休息,晝夜奮戰,圓滿完成了國道108線綿陽磨家段、省道成青路安縣段,以及縣道秀沸路、安羅路、曉茶路等8條公路的災後重建任務。在“四川依然美麗——四川最美麗災後重建工作者”網上評選中,向雲躍獲得38萬餘票,高居榜首。

    在綿竹市九龍鎮跑馬嶺山下,有一位一心為民的女共産黨員,叫譚少軍,是九龍鎮清泉村黨支部書記。人們稱她是跑馬嶺的“脊梁”。重建中她走馬上任村支書。讓她著急的是,全村20個組就有14個組516戶處在地震地質災害區如何重建?譚少軍把全村村民代表召集起來,對各種重建方案和選址意見進行討論,最後決定,採取集中點和原址相結合的方式重建。2009年底,全村農房重建100%完成,2010年春節前村民全部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重建是條開拓的路

  ■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明天

    “領頭羊”、“智多星”……這些字眼,表達了群眾對災後重建中共産黨員們的肯定。

    “村裏的變化太大了!”走進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澤根村,村民們一臉興奮。2010年,在旅遊旺季短短兩三個月中每戶就有了近萬元收入。現在,磽磧五星湖藏寨藏家樂專業合作社成員已經發展到了66戶,並與省內外5家旅行社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的澤根村,走上了一條民族特色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村民們説,多虧了致富“領頭羊”蘇朝軍。

    重建之初,蘇朝軍對滿臉愁雲的村民説:“地震是災難,重建是機遇。”從那時起,他帶領村幹部、群眾代表,多次外出考察取經,最終將搞“磽磧五星湖藏寨藏家樂專業合作社”項目確定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方向。

    用創新的思路謀劃災後重建,已成為汶川災區黨員幹部的共識和行動。

    彭州市濛陽鎮黨委書記王偉,在重建中準確把握濛陽鎮在彭州乃至整個成都平原的定位,果斷調整發展方向,限制工業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接受成都市城市擴張發展的強輻射,打造現代都市農業港,建設宜居宜業的小型衛星城市,形成了鮮明獨特的發展定位,帶領全鎮人民闖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

    在綿竹市金花鎮,有一個聲名赫赫的“智多星”,他就是黨委書記向軍。當災後農房重建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身為黨委書記的向軍就開始謀劃産業的振興發展。向軍帶領一班人實地調查研究,確立了“做強礦業、做優林業、做精旅遊”的發展思路。在玄郎村發展雜交早實核桃,在沿河一帶發展紅心獼猴桃、筍用竹,在雲蓋村發展冬棗。依託綿延數十里道路兩旁的桂花樹,在玄郎村形成上規模的“農家樂”10余家。2010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已近7000元。

    在北川,乃至綿陽市,很多人都認識共産黨員楊華武,不僅僅因為他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還在於他一手建起了北川五龍寨羌族民俗遊,是帶領一方百姓致富的傳奇人物。

    地震後,保護羌族文化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楊華武作為國家級羌族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通過多方努力,2008年7月,楊華武以原五龍寨表演隊為班底,成立了羌族民間藝術團。如今,這支藝術團也成為北川對外文化交流、羌族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載體,對推動當地旅遊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災後重建,無數共産黨員以創新為先,在重建路上奮力開拓,帶領群眾用智慧和汗水創造著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汶川
  • 震後
  • 重建
  • 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