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名聲在外 農民就業不愁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4日 0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時下,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然而,一面是企業頻現用工荒、一面是農民轉移就業難的情況卻同時存在。如何讓農村富餘勞動力順暢轉移,在就業中增加收入,實現自身價值,雲南培育勞務品牌的做法給人啟發。

  ——編者

  “村村寨寨嗨,打起鼓敲起鑼,阿佤唱新歌……”7月18日下午,滇池西岸的雲南民族村佤族寨,一群身著紅黑相間傳統服裝的年輕演員們,齊聲唱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老歌,引來圍觀遊客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臺上的演員都是地地道道的佤族農民。離開了祖輩耕種的土地,如今的他們作為民間藝人活躍在旅遊景點、民俗餐廳,成為雲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大特色品牌。

  眼下,與“佤族藝人”齊名的“鎮雄保安”、“臨滄保姆”、“鶴慶銀匠”、“宣威建工”等勞務品牌,都已成為當地最亮麗的“名片”。2010年,雲南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930元,比上年增加245元,增幅達35.8%。

  品牌勞務走俏,常常花錢雇不到人

  “我只要臨滄保姆,她們人樸實,吃苦耐勞,又肯學。”7月19日,在昆明市盤龍區政民社區家政服務站,60歲的王阿姨剛剛挑中一位來自臨滄市雲縣的小保姆,心滿意足地對記者説,“幾年前用過一個保姆,是臨滄的。我孩子經常加班,不管多晚回來,她都起來給做夜宵。所以今天,我特地花了54塊錢打車過來,就想再找一個臨滄保姆。”

  政民社區家政服務站負責人李發昆説:“每天接到的諮詢電話中,至少有一半是要找臨滄保姆的。與服務站有聯絡的1000多名保姆中,臨滄保姆佔了六成多,但仍然經常供不應求,花錢雇不到人已成家常便飯。”

  同樣“花錢雇不到人”的場景也發生在佤族藝人身上。“人是越來越難招了。”雲南民族村副總經理張立明説,“隨著‘佤族藝人’的名氣越來越大,形象、技能好一點的藝人很容易被沿海地區的景區高薪挖走。”

  滄源佤族自治縣動董鎮拱撒村村民田三木者,在2007年進入雲南民族村佤族寨表演,如今已做到領班。“2004年一傢俬營藝術團的負責人找了我好幾次,還親自跑到我們村裏去,我才答應去他那兒表演的。現在,有的地方給我開價月工資4000塊,讓我帶一班人過去呢。”田三木者説。

  “去年全省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36萬人;今年上半年,又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6萬人。就業市場非常紅火。”雲南省農業廳廳長張玉明告訴記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雲南下大力氣培育的勞務品牌顯現成效。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雕木工”很出名,劍川縣獅河村男女老少搞木雕,去年木雕産值達1.4億元,佔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以上;已有1000多年銀飾加工史的鶴慶縣新華民族村,有1108戶從事銀飾加工,帶動1.2萬多農村勞動力就業,如今在青海、西藏、甘肅、四川等省區,均能見到“鶴慶銀匠”的身影。

  因地制宜培訓,進城務工不再“原生態”

  上個世紀50年代末,一部名叫《五朵金花》的電影,讓雲南大理家喻戶曉。50多年過去了,“金花”品牌在一群農村婦女身上有了新的延續。

  40歲的雷秀芬還清楚地記得,6年前,剛離開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下莊鎮老家時,她還是個只會種地的農家婦,全家6口人守著3畝地,“除去肥料錢,每個月人均收入也就兩三百塊錢。”而如今,作為“金花家政”的一員,她的月工資已在1500元左右。

  “我一進城就到家政公司參加了培訓,主要教給我們做一名家政服務員的規矩,也教護理老人、病人的簡單常識。”雷秀芬覺得,從這樣的培訓中,既能學到技能,又提升了綜合素質。

  “雲南的勞務品牌,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非常突出,比如大理的農村婦女勤勞、善良,很適合從事家政工作。”雲南省農業廳副廳長孫海清介紹説,雲南注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條件,有針對性地加強特色培訓,打造勞務品牌。比如“佤族藝人”的主要輸出地——滄源佤族自治縣,培訓上佤族文化課,學唱佤歌、跳佤舞,使每一名經培訓的農民既學到本事,又是佤族文化的傳播者。

  培訓項目也因地因人傾斜。雲南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胡漢傈説,“石屏縣的建築工匠很多,農民學習建築技術的需求旺盛,我們就有意識地增加了鋼筋工、水泥工等相關的崗位培訓,發給相應的上崗證。”

  據統計,2010年,雲南共投入培訓資金3.5億元,比上一年增加近1億元,各州市、縣配套資金投入達7000多萬元,全省共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65萬人;今年前5個月,已培訓農村勞動力58萬人。

  為使培訓出來的勞動力能儘快上崗,雲南各地還依託各級政府、部門、企業駐省外辦事機構,開展信息收集、勞務對接、權益維護等服務工作,極大促進了勞務品牌的發展和提升。

  省外輸出有限,期待品牌走出去

  雲南走上重視打造勞務品牌之路,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為現實所迫。

  雲南全省近4600萬人口,農村勞動力佔到2200萬左右。但是,雲南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務輸出大省。據雲南省農轉辦統計,2004年至今,雲南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僅790萬人次,輸出到省外的只有160萬人次。直到2010年,雲南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僅為23.5%,遠低於41%的全國平均水平。

  “如果不加強技能培訓,不重視勞務品牌培育,這種局面很難改變。”胡漢傈説。

  然而,由於雲南農村勞動力呈現季節性、兼職性的特點,即農忙時幹農活、農閒時外出打工,並且打工範圍一般也局限在省內,不像四川、湖南等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是長年性的,甚至舉家外遷。雖然雲南輸往省外的農村勞動力人數逐年增加,但與勞務輸出大省相比,雲南的勞務品牌至今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相對滯後,從另一個角度看,説明我們還有發展空間。”胡漢傈説,“今年內,我們就將結合品牌建設,編寫鄉土培訓教材,制定培訓規範,同時加大勞務推介輸出力度,實現培訓與市場更加有效的銜接。”

  雲南家政行業協會副會長張劍也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儘快出臺配套的管理法規,統一品牌形象包裝,加大宣傳力度,“現在還為時不晚。”

  今年4月,雲南省委、省政府聯合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意見,明確提出要重點培育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地方特色明顯的勞務品牌,引領全省農民工從臨時性、兼業性向長期性、專職性方向發展,提升勞務輸出質量。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勞務品牌
  • 就業難
  • 就業市場
  • 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