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經濟30年頻受生豬生産影響 生産消費皆受傷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7日 11: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來源:瞭望

  我國經濟30年來頻受生豬生産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宏觀經濟歷經8次豬價波動,其中4次50%以上的大漲價。12.3億多消費人口、5000多萬噸年消費量的大市場,為什麼培育不出一個穩定健康的生豬産業?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林艷興甘泉

  7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6月份統計數據顯示,6月我國CPI同比漲6.4%,創36個月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對CPI漲幅貢獻21.4%。三天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生豬生産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減緩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防止大起大落。

  這是兩周以來溫家寶總理第三次過問豬肉價格問題。"豬週期"牽動中南海,"一頭豬"拱傷了宏觀經濟。此前7月3日和9日溫總理還先後赴遼寧和陜西密集調研。去年肉價暴跌人們還記憶猶新,時隔一年豬價卻已創歷史新高。肉價緣何大起大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遭遇豬攪局?為此,《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就"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進行了深入調查。

  生産、消費皆"受傷"

  "太不可思議,就連五花肉也漲到14塊一斤,去年才7塊多。"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個體戶龔師傅説,"20年來從沒這麼貴過,豬肉價格就像過山車一樣。"豬肉價格"過山車",這在學術領域裏被稱作"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簡稱"豬週期"。即業內普遍認為的豬肉産業發展規律:豬肉價格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的一項研究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産呈現波動中增長的態勢。先後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主要標誌是年環比增長超過10%。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為3次大波動,價格的年環比增長超過50%。

  研究還顯示,從生産和價格波動的歷史情況看,二者波動的平均週期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別為3.5年和2.5年左右。由於當時勞動力過剩,規模化程度加深,豬週期一度呈振幅減小的趨勢。

  然而2007年後,豬肉價格又先後經歷了2次波動,豬週期表現為時間明顯縮短,約3年一個週期,而且振幅加劇。尤其是2011年春節後這次,豬肉價格持續上揚,形成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第4次大波動。加之去年同期由於價格處於低谷以及受疫情影響,使得今年豬肉價格同比漲幅更是達到70%。

  "豬貴傷民,豬賤傷農。"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區上海路住宅北社區的低保戶鄒常義是一名下崗工人,明顯感受到壓力,"為了讓正在上學的兩個侄子、侄女能跟上營養,一個星期買一次肉,即使買肉也不敢買精肉和排骨,只敢買五花肉或者剁刀肉。"

  與此同時,相距10公里的江西省新建縣雞公山養殖小區養殖戶鄒興洪則告訴本刊記者,"別看現在價高,就以為我們賺了很多,充其量是和去年的虧損中和了。"他説,去年9月份,他的養豬廠受疫情影響,母豬損失超過30%,30~60斤的豬仔也有將近50%死亡率。

  一般來説,養豬産業鏈由多個環節組成,包括種豬養殖、生豬屠宰、豬肉深加工、飼料加工、養豬科研以及豬肉銷售。對於小規模養殖戶來説,由於處於産業鏈的下游、風險承受能力弱,"豬週期"對他們傷害最大。"這麼多年他們虧多賺少,今年價漲實際上是在彌補前幾年的虧損。"新建縣農業局委員徐樟海向本刊記者解釋。

  "豬週期"緣何難避

  生豬生長週期客觀上促成了"豬週期"的形成。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吳鐵雄對本刊記者説:"由於豬肉這種農産品同其他農産品一樣,具有生長週期較長、途中很難改變的特性,而農戶總是以現有的市場價格為標準去預期未來的收益,這樣往往陷入'蛛網困境',趕不上市場變動的節奏。"

  事實上,豬肉價格的週期性震蕩也非中國獨有。江西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鐘新福向本刊記者介紹,2010年他去德國考察時,一位德國生豬養殖戶告訴他,利潤多的時候一頭豬能賺40歐元,虧的時候也要虧20歐元,"事實上他們的波動也挺大,所以價格波動實際上是很正常的,只是中國豬肉波動的幅度太大。"

  今年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包括疫情使得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散養戶退出,飼料成本上升10%,人工成本上升25%,仔豬成本翻倍,以及近年來的貨幣超發的副作用影響等,都促成了本次豬肉價格的上漲。這也是歷次"豬週期"共同的形成因素。但從産業本身而言,受訪專家認為,肉價大幅波動則暴露了我國生豬産業的三大"軟肋"。

  首先,疫病加劇,助推價格波動。近些年,高致病性藍耳病、豬瘟和口蹄疫、流行性腹瀉等疾病相繼出現。疫病除了導致生豬直接死亡損失外,還導致患病母豬的流産或死胎,育肥豬生産性能嚴重下降,最大的問題是造成養豬戶的心理恐慌,以致規模戶出欄不補欄,散戶則乾脆退出。

  最近,藍耳病尚未平息,受訪專家開始為新的疫病擔憂:今年的豬流行性腹瀉開始影響廣東、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該疫病直接導致母豬産崽為僅産單崽或者雙崽,並且小豬成活率極低,不少養殖場小豬死亡率甚至高達30%。

  其次,規模化水平低,組織化程度低。我國生豬養殖的生産單位非常多,而且結構複雜。以生豬生産大省江西為例,鐘新福介紹,如果將一年出欄500頭以上算作規模化經營的話,江西的規模化水平只在60%左右,而且最近每年都是以超過10%的規模化速度增長起來的。業界認為,當規模化養殖佔到市場的80%以上,豬肉價格才會趨於穩定,"豬週期"振幅趨於平穩。

  每逢週期性價格震蕩,都會出現"散養戶跑得快,規模戶跟不上"的現象。農業部曾對全國20個生豬主産省調研,2007年7月散養農戶生豬存欄量同比減少20.5%,規模場生豬存欄同比增加7.3%,散養戶在本次波動中快速退出成為一個主要特徵。"散戶心態"加劇供求變化。

  此外,中國的生豬養殖産業雖然有很多生産合作社,但是規模往往都很小,運作也不規範,往往只具有開培訓班等單一功能。相比較而言,西方有很好的生産合作組織。比如,丹麥養豬合作社提供80%的市場供給。他們通過合作社,種豬統一培育、飼料統一生産、藥品統一調配、聯合辦屠宰廠甚至銀行等方式,組織"計劃生産",以降低風險。

  其三,市場信息不對稱,沒有相應有效的信息預警機制。"雖然政府這幾年也在加強信息預警監測的工作,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鐘新福坦言,由於生産單位多,難以普查,而抽測又存在誤差等,使得收集基礎數據困難。

  而生産者和地方政府出於稅收、疫病信息、政策紅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很難保證提供數據的真實有效;實施具體操作的政府部門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生豬的生長週期長,需要至少提前3個月預警,與工業信息預警相比難度更大。

  防止過度干預刺激"豬週期"

  業內普遍認為,近年來我國"豬週期"時間縮短、幅度加大一個原因,是政府在價高時干預過度,價格低時扶持不力,導致"越調越亂"。近幾年,政府調控越來越審慎。此前的6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雖然近期豬肉價格相對於去年同期有所上揚,但商務部不會出臺政策控制豬肉價格。這表明政府更多地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本身去發揮調節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大起和大落往往互為因果,大起不好,大落也不好。短期內豬肉價格攀高已經給養豬戶發出了收益趨增的信號,此時相關部門出臺各項促進生豬生産的政策,給予補貼,只會使擴大生産的信號更強,為下一輪生産過剩埋下伏筆。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譚硯文建議,"政府出臺扶持政策要提防生産過度擴張,避免造成新一輪過剩。"

  "讓市場回歸市場,政府管政府該管的事。"江西省上高縣養殖戶黎景陽以自己的養殖經歷向本刊記者建議,從根本上緩解"豬週期",需要加大科研投入疫病防控,培育和發展規模化生産,提高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信息預警機制。

  本刊記者走訪養殖戶發現,在他們看來生豬價格的週期性漲跌尚可承受,而疫病風險則是最為無奈和憂心的。一些養殖戶反映,由於一些鄉鎮沒有足夠資金建設冷藏設施來儲存疫苗,使得免費疫苗向農戶發放過程中失效。

  受訪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大疫病防控和科研的資金投入,提高疫苗免疫覆蓋率;通過深化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疫情監測、疫情報告和疫情處置體系,"有可能的話,政府應支持養豬企業進行科學試驗和研究,並對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疫病控制增加投資。"

  吳鐵雄認為,歐美穩定農産品生産的方法是採取國家補貼:比如歐盟每公頃農地補貼是300~350美元,美國是100~150美元。要儘快對生豬業全面實行政策性保險制度,對養豬業,特別是規模化養殖場提供貼息貸款。

  "既不能扶大,也不能扶小,更不能撒胡椒面。"在黎景陽看來,政策應向適度規模農戶傾斜,以獎代補,尤其是支持500頭左右出欄量的小規模養殖戶,向1000~3000頭適度規模戶發展。同時還應注重質量,比如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散養戶飼養的組織化程度;通過發展飼養小區,提高規模化飼養水平。

  要完善生豬監測預警體系,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確保信息收集的有效性。王濟民説,"目前,農業部對全國200個縣(其中主産縣100、非主産縣100),2000個鄉,6000戶進行監測,但是誤差還是比較大。其中主産縣數據還比較準確,但是非主産縣樣本量較小,至少應該達到500個縣的規模,將誤差控制在5%以內比較合適。"

  7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經提出,要減緩生豬生産週期性波動,並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生豬生産的政策措施。有關專家表示,"這些措施是否對症下藥,能否起到實效,能不能既解決當前的價格過高問題,又防止未來的價格大跌,尚需時間考驗,人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魏錚

熱詞:

  • 生豬生産
  • 豬肉價格
  • 受傷
  • 生豬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