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市民自建垃圾處理“綠房子” 難解垃圾處理困局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1日 0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綠房子”的實踐價值,恰恰在於提醒政府部門,把資源投放由終端向前端延伸,尤其在垃圾分類上面下工夫,走綜合處理、循環利用的路子。

  因反對在阿蘇衛建設垃圾焚燒廠而出名的市民代表黃小山(網名“驢屎蛋兒”)自投14萬元建設的垃圾處理項目“綠房子”,日前在昌平區落成,月底即可投入使用。這是本市首個市民自辦垃圾處理廠。

  “不是一味地站在那裏指責別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製造者,都有責任來尋求解決之道”。由市民自掏腰包的“綠房子”,見證了公民責任,也是對當下面對社會問題“人人都在罵,但人人都不幹”這種不良現象的有力反撥。

  目前,在“垃圾圍城”的陰雲已經籠罩我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城市,在一張衛星地圖上,非法垃圾填埋場已經成了北京的“七環”。垃圾壓力山大,近年來各地紛紛尋找出路,又出現了圍繞垃圾焚燒廠的“主燒”與“反燒”的激烈爭論與博弈。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所“綠房子”的出現,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新的垃圾處理方案:減量化、資源化。

  垃圾種類五花八門,處理之道也不妨多種多樣。焚燒爐火熊熊的“紅房子”,進行的是集約化處理,吞吐量大、效率高,對北京這樣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緊張的城市來説,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二惡英等環境問題。而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分類分離的“綠房子”,無疑帶來了更加凸顯無害化處理的新可能。

  當然,也應看到,“綠房子”基本上還是探索的試點,其處理能力也只能應對兩千戶左右居民産生的生活垃圾。“綠房子”作為依靠市民力量建起來的環保設施,如何保障資金投入,進行科學管理,實現長效運作,以公民個人的能力和熱情,顯然難以承擔垃圾處理這樣一個宏大社會工程。

  何以解憂?唯有政府。這樣的垃圾處理創新需要政府支持,不僅因為“綠房子”所代表的垃圾處理體系,成本加起來估計十幾個億,非政府之力不能為;更是因為,“綠房子”背後所體現的社會責任和公民智慧,其實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公共責任、需要大力吸納的治理思路。只有公民行為與政府治理對接起來,才會造就垃圾處理的新契機。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岳經綸曾指出,目前我國處理垃圾的政府資源中,95%是用於末端的處理,比如焚燒廠和填埋場的建設,但是前端的廢棄、分類、回收、儲運、管理、再利用工作投入卻很少,這部分工作遠遠沒有到位。“綠房子”的實踐價值,恰恰在於提醒政府部門,把資源投放由終端向前端延伸,尤其在垃圾分類上面下工夫,走綜合處理、循環利用的路子。

  面對京郊大地上一所向垃圾困局挑戰的“綠房子”,人們也希望有關方面能站出來,向公眾承諾一聲:“我來!”

責任編輯:張冀文

熱詞:

  • 市民
  • 垃圾處理
  • 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