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劉延東:中國荒漠化擴展趨勢已得到初步抑制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9日 13: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講話。 人民網記者 張啟川 攝

  人民網內蒙古7月9日電 (記者 徐嬋)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1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上指出,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國的荒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已得到初步抑制。荒漠化和沙化的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部分地區逐漸呈現出荒漠變綠洲的可喜景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

  劉延東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中有260多萬平方公里屬於荒漠化的地貌,有4億人口常常受到風沙的危害,荒漠化已經成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問題和制約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突出因素。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新起點上,本屆論壇以沙漠、科技、新經濟為主題,搭建一個荒漠化防治技術交流和生態産業發展的高層對話平臺,對於國際合作深入發展,共同應對荒漠化嚴峻挑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多年來,中國政府堅持科學治沙、依法治沙、綜合治沙的方針,把荒漠化的防治作為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存條件和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戰略舉措,貫穿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強化政策指導、科技支撐和資金的投入,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中國的荒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了初步抑制。荒漠化和沙化的土地面積持續凈減少,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部分地區逐漸呈現出荒漠變綠洲的可喜景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

  劉延東介紹,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荒漠化治理取得成就的典型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近年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五年投入生態建設資金達322億元,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草原建設總規模達到5億畝,禁牧、修牧的面積達到7.8億畝,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發展雙贏的道路。

  劉延東説在致辭中説,實踐告訴我們,科技是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支撐,在世界各國的努力下,科技進步和創新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成功的經驗。中國的科研人員和人民群眾在治沙過程中,先後研究總結了五帶一體、引水拉沙和草方格等一百多項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術成果,一些技術已經在40多個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推廣應用,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實踐還告訴我們,新興産業是荒漠化治理和扶貧開發新的生長點。庫布其沙漠治理所探索的産業化治沙模式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荒漠化防治的産業鏈,不僅將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變成了綠洲,控制荒漠化面積近萬平方公里,還實現了新興産業發展、百姓脫貧致富的目標。中國億利資源集團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荒漠化治理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在中國,還有許多像庫布其沙漠這樣的荒漠化防治的創舉,這些實踐集中體現了一種精神和三種轉變,一種精神就是本著契而不捨的拓荒精神,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奮戰。三種轉變也就是荒漠化的防治從單純的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重轉變;從過去注重政府全面推進向政府服務、企業實施、農牧民參與相結合的轉變;從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與行動,許多過去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今天草木蔭蔭的綠色之洲,這些變化是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創造力的體現,其中所彰顯的科技與創新的結合所産生的力量正是本屆論壇主題的生動闡釋。

  劉延東還透露,根據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中國將把治理荒漠化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點任務,完善政策法規,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技引領、産業拉動這樣一種格局,努力來改善荒漠化地區的生態狀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更大的步伐,主要從四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堅持政府、企業和社會相結合,創新荒漠化防治的體制機制。我們將著眼于調動全社會的資源,共同防沙治沙,要完善國家扶持和群眾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機制,尤其是要強化政府的引導與服務,發揮地方積極性,激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營造一個全國參與、全民盡責、全社會支持的氛圍。我們將加快科技體制改革的步伐,完善以企業為主體,政、産、學、研相結合的産業體系,充分發揮多部門、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優勢,為荒漠化治理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二,堅持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創新荒漠化防治的技術模式。我們將堅持科學治沙,按自然規律辦事。一方面要擴大退牧還草,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從今年開始,中國將在八個主要草原牧區的省區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機制,中央財政將投入130多億元,對禁牧、修牧、輪牧給予經濟補償。另一方面突出科技支撐作用。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雙管齊下,我們將把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作為科技發展的重點,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方面來實現新的突破,大幅度提升我們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努力來服務於荒漠化防治與生態建設工程。同時還要探索適應不同沙化類型地區的技術模式,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繼續提升技術進步對生態建設的支撐能力。

  第三,堅持治沙與致富相結合,創新荒漠化防治的産業模式。沙漠是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因此要促進生態建設和新興産業的協調發展,充分利用荒漠化地區的資源,大力支持新能源、生態旅遊、醫用植物等開發利用,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使荒漠化防治過程成為新興産業、特色産業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過程,要變沙害為沙利,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第四,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加強荒漠化防治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願與世界各國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的合作,積極參與防治荒漠化的重大科技計劃,開展荒漠化與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聯合研究,深化人類對全球環境變化領域的科學認識,開展沙産業的國際合作,推廣防沙治沙技術和經驗,聯合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中國政府將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力度,鼓勵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和防治作出新的貢獻。

  (以上文字根據直播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荒漠化防治
  • 劉延東
  • 綜合治沙
  • 引水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