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天壇周邊將疏解老舊小區 保證天壇外墻完整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7日 0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日,在天壇外面,居民搭建的民房緊鄰著壇墻,而這種民房在天壇周圍還有很多。本報記者 郭超 攝

天壇作為重要文物建築,在中軸線申遺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訊 昨日記者了解到,天壇核心文保規劃已經得到文保單位的審批,其中涉及風貌保護、古建維護等內容。

  由於天壇傳承了祭祀文化,在世界非物質遺産的申報中佔有重要作用,但遺跡的不完整性,依然是困擾“申遺”的重要問題,因此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委責成天壇做此文保規劃。

  規劃提出,保證天壇外墻完整性,疏解壇墻周邊老舊小區,以減少居住密度對壇墻的影響。昨日記者未從北京市住建委和規劃委得到回應。

  私搭亂建阻礙壇墻修復

  昨天上午,天壇墻邊的居民依然平靜地生活在老房子中。沒有聽到搬遷消息,也沒有見到規劃人員。“我以為你是拆遷辦的呢。” 天壇東市場社區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對記者説,好幾年都沒見過拆遷辦的人到這裡來了。

  據了解,2005年底天壇北門西側開始拆遷,原居民1000多戶,現在剩下幾十戶。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時拆遷是城中村改造,也為了天壇申遺。居委會負責人表示,希望政府解決居住區與文保區的衝突,“畢竟誰都願意住的條件好,希望打小就逛的天壇乾淨。”

  天壇公園副園長于輝説,多年來針對天罈罈墻的修復沒有停止過,壇墻是天壇地理位置的一個重要標誌,但壇墻外面私搭亂建現象較多,修復存在阻力。于輝説,地權問題和資金問題,也是困擾天壇風貌恢復的主要問題,恢復“古壇神韻”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核心。

  歷史展陳將移出古建

  據了解,此次規劃分為短、中、長期計劃。短期計劃將恢復多種祭祀禮儀錶演,天壇還考慮將歷史展陳外移,不集中在古建中;遠期的規劃,天壇希望區域面積能恢復到建壇初期的380多公頃。

  “天壇申遺成功後,壇域面積還增加了。”于輝介紹,2000年前後,天壇從180公頃恢復到現在的200公頃左右。拆除了園內千余平米商業門店,騰退了花木公司、中山花圃、北京園林學校等單位,但還有70公頃面積沒有收回,其中包括壇墻周邊的民房、天壇醫院、口腔醫院等。

  按照東城區未來總體發展規劃,將加強整體風貌保護,恢復中軸線上標誌性建築。東城區區委書記楊柳蔭在今年東城區兩會上也表示,將啟動南中軸申遺,鐘鼓樓、天壇周邊將整體外遷。目前這個計劃已經列入重點工作,爭取今年或明年完成。

  ■ 探訪

  情深環境差,無奈盼拆遷

  附近多名居民稱雖在當地居住數十年,但簡陋環境讓生活越來越不方便

  天壇醫院緊鄰天壇公園的西側,醫院南北兩邊分佈著幾處筒子樓,緊挨著天壇的內城墻。墻外每天經過各種旅行團和外國遊客,而墻內就是搖著蒲扇、一口京腔的北京人。

  “小時候我就在天罈罈墻上玩,一天翻墻進天壇好幾個來回。”李先生今年50多歲,在筒子樓住了40多年,他看著天壇周邊環境再不如從前,由於城市發展,這片居住區也成了“城中村”。

  兩處老舊居民區,一共三層的小樓兩側私搭的棚子七扭八歪,樓間僅容一人通過,通道上空斜挂著各種電線,一直垂到行人的頭頂。走進兩樓間狹長的衚同,各戶的門上結著厚灰,霉味從私搭房間的紗窗裏撲出,伴隨著屋內陣陣的電視聲。

  “1966年我住進這裡,牛氣著呢。現在,廁所都不敢上。水管一堵,糞便都往樓梯淌。”住在天壇南裏北區的一名女子説,他們是從老天橋拆遷至此,一住就是幾十年,看著周圍建起嶄新的居民樓,經歷著城墻外從荒草地變成平房區,又變成如今的柏油馬路,而他們在這裡的生活卻從未改變:冬天仍燒著蜂窩煤,三四戶共用一個廁所,夏天漏雨,冬天透風。

  “早就聽説這裡要拆了,但到了2008年奧運會都沒拆。”家住天壇南裏西區的張先生説,拆與不拆的聲音從未停止過,不過最近沒有聽説要來人拆遷。不捨得這個地方,是因為距離醫院近,距離天壇近,但太差的居住環境也讓他對拆遷抱有一絲希望。

  據了解,這片筒子樓距離天壇犧牲所的位置不遠,如果要恢復犧牲所原址,這片居民區以及天壇醫院將面臨搬遷。

  ■ 鏈結

  中軸線申遺不能忽視天壇

  明成祖朱棣修建天壇時建造的是天地壇,共同祭祀天地,同時在西側修建了山川壇,也就是今天的先農壇,構成中軸線兩側的對稱關係。但到了明嘉靖年間,天地壇改為天壇,同時將北京城北的方澤壇改為地壇。

  作為中軸線上的世界文化遺産,在1961年由國務院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産”。2009年,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築。

  中軸線申遺,天壇作為其中重要的文物建築,其本身和緩衝區內的保護現狀都將受到特別的關注。

  本報記者 王薈 郭超

  ■ 聲音

  中軸線申遺≠恢復古建

  知名民俗文保專家趙書把“中軸線”看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建城方式和建築理念。他認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不是這條“中軸線”上有多少文物古建,而是傳承一種思想。

  趙書介紹,雖然現在中軸線的文物建築不那麼完全,安定門沒了,還有些地點有不符合風貌的建築,但中軸線總體保護還不錯。

  “不要一提中軸線申遺,就説恢復多少古建文物。”趙書介紹,不是説保護中軸線就是要跟明清時一模一樣,關鍵要流傳其中的設計思想。拿到現在,比如西邊有了世紀壇,聽説北京要在CBD東面建一處與之對稱的建築。這種理念符合中國人的思想,對稱為美。

  “天壇周邊沒必要大拆大建”

  老北京網創始人張巍説,歷史是流動的,文物也是因其帶給人記憶才具有意義,把最了解歷史的居民遷走了,重新把古建弄成工藝品,即使申請了非遺也沒什麼意義。

  張巍説,“中軸線”上,很多歷史建築已經消失,想恢復是十分困難的,而且還提出“中軸線”標誌性建築周邊疏解居住人口,這正折射出現在人們對文保認識的一種誤區,“中軸線”的美,是因為其平衡的建築概念,每一個重要建築都能給周邊居民帶來回憶。

  “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對古建有控制區要求,但這與保留原住民不相悖。”他介紹,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的認證尺度很嚴,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保留多少原有居民,但肯定會考量本地居民的認可度。天壇周邊沒有必要大拆大建,強行將古建復建,“經過的歷史,恰恰是古建本身的文化沉澱過程,死文物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本版采寫(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