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共産黨的建設”國際研討會觀點摘編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4日 05: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中國共産黨的建設”國際研討會現場。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為期兩天的由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共同主辦的“中國共産黨的建設”國際研討會不久前在北京舉行。此次研討會旨在讓國際社會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産黨、了解中國。會上,與會中外代表圍繞建黨90年來中國共産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體現出三項共識:中國共産黨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的政黨;中國共産黨是一個以人為本,密切聯絡群眾的政黨;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從嚴治黨,不斷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政黨。

  幹了三件大事

  王家瑞(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來,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幹了三件大事,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闢了符合本國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是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二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三是實行改革開放,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贏得了民眾對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為了有效應對這些問題,近年來我們將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採取了一些有力措施,致力於建設一個善於學習的黨,一個民主團結的黨,一個改革創新的黨,一個密切聯絡群眾的黨,一個清正廉潔的黨。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的政黨和政黨組織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從中借鑒治國治黨經驗,受益匪淺。中國共産黨期待以更加豐富的形式、更加寬廣的渠道,與世界各國進一步開展對話與合作,增進了解,凝聚共識,共創未來。

  沈大偉(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項目主任):中國共産黨在過去90年裏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取得非凡成就,令世界為之驚嘆。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用這樣短的時間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這既要歸功於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也是中國共産黨正確領導的結果。

  完善政黨制度

  謝春濤(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中國共産黨90年的發展歷史表明,中共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的黨,是一個善於學習的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社會動員能力。新形勢下,中國共産黨面臨一些重要、基本和長期的挑戰,這其中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國家統一、處理好和平發展問題以及推進黨的建設等。綜觀黨的90年曆史,中共未來有能力一如既往地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克服各種困難挑戰,實現既定目標。

  潘 維(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傳統政治在治理上更加強調政府的責任和道義,需要由一個先進的執政集團管理國家,執政集團的先進性集中體現為通過“績優制”維繫的先進組織,以及崇尚“民本主義”的先進思想。作為一個政治上高度統一的先進執政集團,中國共産黨繼承了這一政治傳統,組織上依舊實行“績優制”,思想上依然強調“民本主義”,其執政地位具備傳統文化的正當性。同時,中共與傳統的儒門執政理念存在三大差異:一是執政目標從儒家的“天下太平”上升為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二是擁有民主集中制這一嚴密的組織紀律手段;三是創建了更加適應時代要求的群眾路線。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努力建設一個開放型政黨,是中國共産黨與蘇聯和前東歐國家政黨的本質區別。作為中國的執政黨,中共在中國成功建立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開放型政黨制度:一是推行了領導人任期制,有效防止了專制及濫用權力;二是確立了領導幹部退休制度,加快了官員流動速度,實現幹部隊伍年輕化;三是實現了政策有序調整。未來,中共將沿著過去數十年確立的黨建模式繼續發展:一是建設開放型政黨。中共是世界上唯一向所有社會和利益群體開放政治進程的共産黨,通過內部多元化實現黨本身的開放,將社會不同利益群體吸收進來並體現其利益。這既是繼承中國古代開放政治傳統的結果,也是中共從依靠特定階級和階層的革命黨向依靠全體階層的執政黨轉變的需要。二是促進英才競爭。競爭以開放為前提,並非單指西式民主選舉,而是將傳統的選拔制與西方選舉制相結合。狹隘的選舉制並不能保證優進劣退,美、日等西方國家也高度重視選拔制。三是擴大公共參與。參與必須以競爭為前提,沒有競爭就沒有參與。公共參與不僅體現在競選過程中,還需要以完善的法治為依託。

  決策科學民主

  田培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局副局長):經過長期探索,中國共産黨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民主決策機制,如建立全方位的民情“晴雨錶”了解民意,制定嚴格的決策規範集思廣益,健全剛性的監督機制強化責任約束。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的産生過程,是我黨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廣泛集中全黨智慧、凝聚全黨共識的過程。毋庸諱言,我黨民主決策尚有不完善之處,正在採取切實措施加以改進,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水平。

  李 成(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主任):不同國家民主發展路徑不盡相同。在當代中國,發展黨內民主不失為民主政治建設的現實選擇,這也是中國共産黨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為中共在黨內建立有效的權力約束制衡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2009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則將黨內民主上升到黨的生命和事關黨能否保持執政地位的高度。近年來,中共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例如:中央委員會已由差額選舉産生;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幹部實行票決制,而不是由黨委主要負責人説了算;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幹部任期制,領導幹部同一職位連任一般不得超過兩屆,對各級領導幹部的退休年齡設置了上限,不斷完善領導幹部任職回避制。這些體制保證了黨內選拔領導幹部過程的連續性和公平性,而且使中國政治精英替換非常迅速。

  狄忠蒲(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做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凸顯了中共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而進行自我調整的努力。近年來,中共在努力提高地方執政水平、改善公共産品供給的同時,著力應對挑戰,著力提高預算編制過程的透明度,經常通過各種方式增加決策過程中的協商民主。大力推行醫療、教育、住房、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改革,人們一旦不必為醫療和退休節衣縮食,就可以更加放心地消費,這有利於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向內陸地區傾斜投資,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通過改進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技術工人和專家。通過設置高薪崗位、改善科研環境,增加國家補助等方式吸引海外青年人才回國創業。為鼓勵消費,政府啟動了鼓勵家電下鄉等計劃,進一步提高了工人工資和福利待遇,使改革的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上述措施使黨在人民中間始終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民眾對地方政府施政有不滿意的地方,改善公共服務的政策落實情況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提高工人工資和福利有可能給中國企業帶來壓力,中共都需要妥善應對。

  加強廉政建設

  高永中(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所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開,不斷深化,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重要成效:在幹部選拔任用中進一步擴大民主,廣泛引入競爭機制;幹部考核工作在創新中不斷完善;幹部交流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經常化軌道,進一步增強了幹部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監督不斷加強,對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發揮了積極作用;著力健全幹部退出機制,在推進幹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新進展;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企事業單位特點的人事制度逐步建立。我國的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只有進一步加大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

  柏思德(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西方的中國問題研究者往往只把眼光放在中國政治中的利益衝突、變革以及運轉失靈等因素方面,但實際上,多年來中國政治體制仍在正常運行,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共完備的組織架構和權力體系,説明政治精英和幹部群體作為中國組織和權力體系的核心要素,是務實有效的。同過去相比,當前中國幹部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平均年齡也有所降低,年齡和學歷已成為各級組織人事部門選拔領導幹部的重要考慮因素。中共近年來吸收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加大幹部交流力度的做法也值得肯定。同西方人事管理和選舉制度相比,中國實行的是一套選賢任能的領導人産生制度,有其獨特優勢。中國沒有必要照搬西方做法,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治理方式。

  劉 碩(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反腐敗和廉政建設,重視機構建設,實踐中逐漸探索形成了反腐倡廉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重視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不斷推進反腐敗和廉政建設法制化、規範化;重視加強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堅持不懈地在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中開展廉潔理念教育;注重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努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重視發揮科技在反腐敗和廉政建設中的作用,運用“制度+科技”方式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始終堅持在法律和紀律面前人人平等,依紀依法查處腐敗案件,嚴肅查處黨員幹部和國家工作人員中的腐敗行為,保持懲治腐敗的強勁勢頭;一貫主張在尊重主權、平等互利、尊重差異、注重實效的原則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和有關國際組織加強反腐敗合作與交流。我們黨對於反腐敗和廉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認識是清醒的,今後將加大工作力度,爭取新的實效。

  富有全球視野

  孔根紅(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作為一個開放型政黨和學習型政黨,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始終把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同促進世界各國共同利益聯絡在一起,未來將以更加自覺、更加寬廣的世界視野,在更大範圍、更廣闊領域推進並參與國際合作。

  沈大偉:此次研討會的召開是中國共産黨與時俱進品質和坦誠開放胸襟的生動體現。在國外,研究中共並非易事,西方學者對中共的了解往往是片面和不完整的。此次研討會涉及議題廣泛而有深度,與會代表準備充分、極具專業水準、討論積極而熱烈。外方代表通過同中方廣泛深入的交流,增進了對中國共産黨的認識,獲益良多。我們願意嚴肅客觀地向西方媒體、政界、公眾介紹中國和中國共産黨。

  劉結一(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國際社會對中國和中國共産黨的看法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和專家學者認識到,中國共産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意識到研究中國共産黨的思想、組織建設工作和治國理政實踐,對於了解中國大政方針和發展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際媒體、智庫和學者日益重視對中國共産黨的研究,不僅密切關注我們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等重大活動,還迫切希望以各種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我們黨的政策理念、建設工作和執政成就。中國共産黨在加強自身建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吸收借鑒外國政黨治黨治國經驗教訓,並向國際社會全面客觀準確地介紹我們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加深相互了解和政治信任,減少誤解和分歧,而向外界全面、客觀地介紹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工作,在當前更有突出的現實意義。此次研討會,中外與會者的發言中體現出三項共識:第一,中國共産黨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的政黨;第二,中國共産黨是一個以人為本,密切聯絡群眾的政黨;第三,中國共産黨是一個從嚴治黨,不斷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的政黨。這些成果必將有助於國際社會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産黨。

  堅持理論創新

  章百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建黨90年來思想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共産黨把握住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中共不僅提出了近現代中國面臨的歷史任務和奮鬥目標,而且帶領中國人民逐一實現這些目標,並向最新的目標前進。第二,中國共産黨把自身建設成一個堅強的黨。中共雖歷經各種考驗,卻能始終保持黨的團結和統一意志,全黨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為人民奮鬥的精神。第三,中國共産黨成功實現了對黨員的思想教育。通過思想教育,這些黨員無論是沒有文化的貧苦農民,還是高級知識分子,都忠誠于黨的事業。通過普通黨員的先鋒和模範作用,中共團結起廣大的人民群眾,極大地改變了國家和社會面貌。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國社會的變化,中國共産黨在思想建設方面面對著一系列新的挑戰,主要是:第一,在開放的條件下,中共執政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樣化、複雜化。這要求領導層的決策必須更加科學和協調,不能出現重大失誤。如何進一步健全黨內民主制度,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和糾錯機制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第二,長期執政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幹部的培養、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使黨的幹部切實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既有勝任工作的能力,又保持清正廉潔,不謀私利,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共執政的合法性。第三,在社會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人們的利益和思想趨於多元化,普通黨員的流動性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影響和帶動周邊群眾,仍是一個日益重要的新課題。

  克裏布朗(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意識形態對中共而言極其重要,既是中共賴以存在的世界觀基礎,又構成其執政合法性的來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但個人與國家關係發生的新變化也為中共在社會不同群體中創造共識帶來了挑戰。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産黨的“選民基礎”包括所有社會群體,從上百萬高度國際化的海歸人士到同全球投資體系有著緊密聯絡的商業精英,從權利意識不斷提升的城市專業技術人才到希望從經濟改革中獲得更大利益分配的農民和農民工,所有的社會階層都渴望在中共傳達的信息中感受到對自身利益的保護。有鋻於此,新時期中共的思想建設旨在增強各社會群體的認同感,滿足其訴求表達和擴大社會活動空間的需求。

  陳 晉(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當今中國共産黨的指導理論有三層內容,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要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根本上説,這是由於不斷變化的現實。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新的實踐,怎麼搞,只有依靠人民探索,而出現的新問題,又必須拿出説法。比如,當年農民搞包産到戶,該不該,有爭論。中央必須表態,人民群眾也非常渴望有新的理論政策來説明他們幹得對不對。所以,鄧小平在1980年5月發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鄧小平理論就是這樣根據實踐的需要形成和發展起來的。10多年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問題又來了,許多黨員從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社會分配方式和利益格局明顯多樣化了,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多樣化。人們就要問,中國共産黨到底代表誰?怎樣保持黨的先進性?黨怎樣才能鞏固和擴大其社會基礎。這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應運而生。2002年十六大,中國共産黨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戰略目標提出來,可是剛剛開局,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非典”疫情突然襲來並在全國蔓延,這就一下子把多年來人們已經警惕的思考,推到了突出的位置:我們要的全面小康,其全面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我們要的發展,是什麼樣的發展?怎樣才能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等等,這些問題一匯合,“科學發展觀”自然就非提出來不可。總之,現實促使中國共産黨進行理論創新。而我們黨在這一過程中也懂得了三句話:沒有一種固定和靜止的理論會永遠切合現實;沒有一種抽象的教條能夠和成功的現實辯論;沒有一種科學的理論創新不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清醒應對挑戰

  李 成:中國在過去30年間創造了經濟發展奇跡,但也面臨著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環境惡化、老齡化、醫療和社會保障改革滯後等諸多問題,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風險和挑戰。這一切都要求中國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

  狄忠蒲:中共近年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不斷提高自身執政能力,但由於基層還存在腐敗、下崗、土地強徵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地方官員往往承受著很大的輿論壓力;工人工資和福利的提高可能給中小企業帶來更大的經營壓力,這些都需要妥善應對。

  克裏布朗:當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社會群體結構的重組,使社會衝突呈現新的形式,這為黨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創造新的共識帶來挑戰。中共要想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創造新的認同感,就必須照顧他們對表達觀點和獲得社會活動空間的需要,下大氣力處理好同新興社會階層的關係。

  鄭永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政治開放進程的加快,但中國目前政治開放程度依然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腐敗、削弱了黨內民主的作用並影響到黨與人民之間的聯絡。未來,繼續努力建設一個開放型政黨,不僅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性,也符合現代政治的開放精神。

  本版圖文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提供

責任編輯:石光輝

熱詞:

  • 中國傳統政治
  • 協商民主
  • 黨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