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馬建堂撰文:黨領導我們在民族復興大道上奮勇前進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1日 12: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領導我們在民族復興大道上奮勇前進

  ──紀念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

  國家統計局局長 馬建堂

  編者按 2011年7月1日,中國共産黨迎來建黨90週年這個偉大時刻。90年艱苦卓絕,90載榮耀輝煌。90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前夕,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撰寫了《黨領導我們在民族復興大道上奮勇前進》一文。文章從統計的視角,用一組組詳實的數據,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譜寫了壯麗而輝煌的歷史篇章。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産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核心力量,是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中流砥柱。

  1921年到2011年,中國共産黨走過了90年艱辛而輝煌的偉大歷程。90年風雨兼程,90年滄桑巨變,90年壯麗詩篇,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探索,奮發圖強,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把一個積貧積弱、災難深重的舊中國建設成為繁榮昌盛、文明和諧的世界經濟大國。90年的光輝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富強中國,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便肩負起了領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神聖使命。1921-1949年的舊中國,國力貧弱,戰亂頻仍,民生凋敝,滿目瘡痍,整個經濟基本上處於停滯甚至癱瘓狀態。工業部門殘缺不全,生産能力低下,1949年粗鋼産量只有16萬噸,原油産量只有12萬噸,發電量只有43億千瓦時;農業靠天吃飯為主,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1949年人均糧食産量只有200公斤上下,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果分別只有0.8、4.7、5.2和2.2公斤;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畜力車和木帆船等是主要運輸方式;市場商品極端匱乏,加上物價暴漲,多數居民經常忍饑挨餓,生活極度困難,194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4元,城鎮居民失業率高達23.6%,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

  在這樣艱難的局面下起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個沒有成例可循的創造性事業。中國共産黨人經過百折不撓的艱辛探索,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幾代人矢志追求的現代化夢想和民族復興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經濟大國,從貧困溫飽到總體小康,從落後挨打到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舉足輕重,62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國民經濟綜合實力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性巨變,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1952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只有679億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在世界主要國家中位居第10位。此後,改革開放使社會生産力得到極大解放,經濟總量迅猛擴張。國內生産總值1986年超過1萬億元,1991年超過2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2010年達到397983億元,接近40萬億,1979-2010年年均實際增長9.9%,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多。2000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超過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過英國和法國,居世界第四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10年的29762元,實際增長40.3倍,我國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對於我國這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財政實力由較弱轉變到明顯增強,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2010年突破8萬億元。外匯儲備由短缺到迅猛增長,1952年只有1.39億美元,1978年緩慢升至1.67億美元,2010年底達到28473億美元,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商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由嚴重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主要工農業産品的供給能力名列世界前茅。短缺曾經是我國建國以來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徵,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門類齊全、佈局合理的産業體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顯著增強,長期困擾我國的商品短缺問題逐漸成為歷史。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産量多次刷新歷史紀錄,2010年達到54648萬噸,比1949年增長3.8倍,再創歷史新高;人均糧食産量409公斤,接近1949年的2倍。近年來,我國穀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農産品産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生産能力迅速擴張,製造業大國地位初步確立。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119.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1.5%。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裝備和電子信息産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據美國經濟諮詢公司環球通視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産出佔世界的比重為19.8%,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服務業迅猛發展。2010年第三産業增加值達到17.1萬億元,1952年只有191.2億元。金融、房地産等新興服務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壯大。

  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飛躍性變化,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斷提高。建國初期,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極其薄弱,生産和生活均受到較大影響。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和基礎産業發展突飛猛進。能源生産能力由弱變強,終結了“貧油”、“缺電”歷史。2010年,我國能源生産總量達到29.9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增長125倍,年均增長8.3%,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産國。主要能源中,原煤産量由1949年的0.32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32.4億噸,原油産量由12萬噸增加到2.03億噸,發電量由43億千瓦時增加到42065億千瓦時。交通運輸能力持續增強,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發展日新月異。201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1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3.2倍;公路里程達到401萬公里,增長48.7倍,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達到7.4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內河航道里程達到12.4萬公里,增長68.8%,港口吞吐量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郵電通信業蓬勃發展。全國郵電業務總量由1949年的1.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2940億元。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數迅猛增加,固定電話用戶近3億戶,比1949年增長接近1349倍,移動電話用戶1988年只有0.3萬戶,2010年發展到8.59億戶,3G移動通信發展迅速,互聯網規模快速壯大,2010年互聯網上網人數達到4.57億人,穩居全球第一。

  對外經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進出口總額和利用外資規模均躍居世界前列。建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規模極其有限,基本處在封閉半封閉狀態。1978年以來,我國逐步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對外貿易大國。進出口總額由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9728億美元,增長2630倍,年均增長14.0%;出口額由5.5億美元增加到15779億美元,增長2868倍,年均增長14.2%;進口額由5.8億美元增加到13948億美元,增長2404倍,年均增長13.9%。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其中出口額居世界第一位,進口額居世界第二位。1979-2010年,全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超過1萬億美元,從1993年起連續18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從無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2003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只有29億美元,2010年增加到590億美元。

  人民生活實現從貧困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最大限度地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一直是黨和政府追求的目標。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逐步走向小康,2000年總體上實現小康,並繼續向全面實現小康轉變。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194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2010年達到19109元;194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44元,2010年達到5919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餘額由1.5元增加到22639元。消費結構逐步改善。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0年的35.7%和41.1%。2010年底,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3.1輛,比2000年增長25.2倍;擁有移動電話188.9部,增長8.7倍;擁有家用電腦71.2台,增長6.3倍。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136.5部,比2000年增長30.6倍;擁有家用計算機10.4台,增長21.1倍。扶貧取得的成就世界矚目。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約2.5億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萬人。按照新的貧困標準(將原來的低收入人口統計在內),2007年以來,農村貧困人口數量由2008年的4007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2688萬人。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2010年末,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25673萬人、43206萬人和13376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6.3%,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迅速提高。

  各項社會事業實現由落後到全面發展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教育事業長足發展。建國初期,全國80%以上人口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以上,全面實行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職業和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科技事業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不足500人,2010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達252萬人年,已成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建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科技人員成功爆破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在世界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等尖端技術。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成果更是層出不窮。超級水稻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技工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研製成功,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一號、二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初步建成了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國民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文化、體育、廣播影視等社會事業成就巨大,特別是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實現了中國人的百年夢想,極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回顧中國共産黨90年光輝歷程,62載執政實踐,我國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産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核心力量,是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中流砥柱。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我們對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充滿信心,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與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較多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堅定不移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堅定不移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堅定不移地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在過去62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新的更高水平的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儘管前進道路上可能會遇到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挑戰,但我們相信,只要全國人民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始終不渝地沿著黨的基本方針和路線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就一定能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個又一個的新勝利,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國家統計局
  • 局長
  • 馬建堂
  • 紀念建黨9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