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共的“用武之地”:折射90年經濟治理理念變遷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30日 11: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

  中新網6月30日電 題:中共的“用武之地”:折射90年經濟治理理念變遷

  中新網財經頻道 聞育旻 秦辰

  6月27日下午,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二樓的交易大廳,經過33輪的角逐後,崇文門菜市場被廣州市一家房地産公司以7.1億元的價格競得。這一位於北京市黃金地段的樓盤,在若干年後,將被開發成為或商或住的樓盤,社會上每個人,如果具備經濟實力,均可通過購買,取得相應的産權。

  如今看來司空見慣的一幕,在90年前的中國共産黨建黨之初,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場景。在過去90載歲月裏,中國先後經歷了多種社會形態。中國共産黨作為中國社會最重要的中堅力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始終在積極探索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之路。

  談及發展,必談民生,而民生之本,即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厚土”觀念。中國共産黨90年來對待土地的政策,便是審視中共經濟治理理念變遷的絕佳視角。

  建黨之初 土地改革曾是制勝法寶

  中國共産黨建黨之初,工作重點主要為軍事鬥爭,而其經濟思想的重要體現便是在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

  翻閱歷史記錄,記者發現在這段期間內,面對內憂外患和經濟封鎖,如何發展自身經濟成為中國共産黨必須思考的問題。為此,中共根據不同的形勢,對土地政策做了多次調整。

  從最初的新民主主義經濟觀要求土地等資源收為社會所有,到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再到抗戰時期的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清晰展現了中共在不同形勢下,探索經濟發展與爭取統一戰線的探索過程,其基本特徵是實現“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記者專訪時表示,經濟發展對於早期中國共産黨來説,無疑是個巨大挑戰。中國共産黨通過土地改革,充分調動了人力資源。而人力資源作為當時中國最充裕的資源,誰利用得好,誰就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記者專訪時也説:“這段時期中國共産黨的土地經濟政策,實際上反映出了中共當時反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歷史任務。

  建國之初 土地政策探索中一度付出代價

  建國之後,中國共産黨執掌了政權,其面臨的選擇是,如何推動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從農業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中國道路如何走,中國共産黨進行了痛苦的摸索,具體在土地問題上,上世紀50年代的農業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運動是一種探索,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教訓。

  1958年,在高級農業生産社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民公社,是聯合起來組成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成立初期,生産資料實行過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取消了自留地,使得社員家庭副業被大大壓縮,這一措施挫傷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影響了農村生産力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中共
  • 中國共産黨
  • 經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