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滾滾春潮 文獻紀錄片《旗幟》解説詞(第六集)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5日 05: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江蘇華西村,位於長江三角洲腹地。幾十年來,這個普普通通的江南小村,從最初負債2.5萬元,到如今經濟總量超過500億元,成為遠近聞名、共同致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華西人的日子過得如此紅火,靠的就是他們堅持實事求是、大膽改革創新。他們從發展隊辦企業起步,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之路。

  華西村的發展是基層群眾偉大創造精神的鮮活體現,是改革開放光輝歷程的生動縮影。從農村到城市,從東部到中西部,改革開放猶如春潮涌動,勢不可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神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黨的十二大之後,“翻兩番、奔小康”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議論的一個重要話題。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談到中國現代化的藍圖時,提出了“小康”的概念,並指出中國本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黨的十二大正式確認了這一奮鬥目標。

  能不能實現翻兩番?達到小康目標後,人民生活和中國社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1983年的初春,鄧小平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來到了江蘇、浙江。

  一路上,鄧小平看到的是:人們喜氣洋洋,新房子蓋得很多,市場物資豐富,幹部信心很足。他一邊調研一邊算賬,認為實現翻兩番、達到小康目標希望很大。

  【顧秀蓮 時任江蘇省省長】

  當時聽完了我們彙報以後,他非常高興。説我聽説你們三中全會以後六年已經翻了一番了?我們很高興地大家一起説,是翻了一番。小平同志又説了,説你們在這個基礎上是不是能再翻一番啊?我們説,能!

  江浙之行,鄧小平不僅對實現翻兩番的目標心裏有了底,還對達到小康後人民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圖景有了真實的感受。

  考察中,鄧小平看到了江浙一帶蓬勃興起的鄉鎮企業。

  他高度評價了農民的這一偉大創造: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穫,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異軍突起。那不是我們領導出的主意,而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

  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鄉鎮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在有些地區甚至佔據了半壁河山。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轉移了上億農業富餘勞動力,農村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工業化進程。

  已經創辦了幾年的經濟特區,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招致種種議論。

  1984年1月,倡辦特區的鄧小平到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考察。

  鄧小平看到的是“一片興旺發達”。他説:“看來路子走對了。”

  對外開放邁出了大步,開放程度日益加深,廣度迅速拓展。

  1984年5月,中央決定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時決定開放北到大連,南至北海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

  此後,中央又先後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遼東半島、膠東半島開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又批准海南建省並確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實施沿海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戰略,推動兩億人口的沿海地帶比較快地發展起來,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農村搞活了,鄉鎮企業起來了;對外開放加快了,外資、合資企業進來了,國有企業面臨著種種生存壓力。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呼聲越來越高。

  【胡平 時任福建省省長】

  當時國營企業沒有進出口權的。跟三資企業比起來,那它困難比較多,企業的獎金也不能隨便用。至於説利潤,按照計劃完成任務以後,超額的利潤企業也不能動用的。

  1984年3月23日,《福建日報》刊登了以55名廠長、經理名義寫的一封信,信的主旨是要求擴大企業自主權。

  3月30日,《人民日報》摘要發表了這封信,其他報紙也紛紛介紹這封信的內容。5月10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決定擴大企業自主權,允許企業計劃外自主經營。

  短短幾年的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大地一片繁榮景象,人們也爆發出極大的熱情,心情舒暢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的大潮中。

  改革開放邁進了第七個年頭,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迎來了自己第三十五個生日。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遊行活動。

  群眾遊行時,載有“聯産承包好”、“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的彩車,伴隨著歡快的樂曲,駛過天安門,盡情地表達著全國人民的喜悅情感。

  在遊行隊伍裏,北京大學的一群學生,突然拉起了一條手寫的橫幅——“小平您好”。

  這樸素、親切的問候,表達了中國人民對鄧小平發自內心的愛戴,表達了對他領導開創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支持和擁護。

  【鄧小平閱兵前講話同期聲】

  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國的工農業年總産值,要比1980年翻兩番。最近幾年的情況,表明這個宏偉的目標是能夠達到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要對妨礙我們前進的現行經濟體制,進行有系統的改革。

  改革成為新時期的核心詞、高頻詞。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改革是新的偉大革命等思想觀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

  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自此,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劉樹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這個《決定》,第一次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

  1984年底,35歲的張瑞敏接手了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青島電冰箱總廠。而在此之前的一年內,工廠已經換了三個廠長。

  上任不久,張瑞敏就收到一封用戶來信,反映工廠生産的電冰箱有缺陷。張瑞敏帶領管理人員檢查了庫存的400多臺冰箱,發現有76台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他作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當場砸掉。

  有人事後做了計算,這76台電冰箱,按出廠價計算,每台冰箱相當於一個職工兩年的工資。

  【張瑞敏 時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

  誰造成的問題由誰拿大錘把它砸毀,是由當事人把它砸毀。很多老工人當場就哭了。然後掉眼淚就説,我們就知道了今後不能夠再從我們手裏頭損害國家資産。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給企業帶來的不僅有浴火新生,也有壯士斷腕般的“陣痛”。

  1985年,瀋陽市出臺了《關於城鎮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破産倒閉處理試行規定》,這是我國第一部關於企業破産的法規。

  一年後,瀋陽市防爆器械廠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同期聲】

  今天上午,瀋陽市政府召開新聞發佈會,宣告瀋陽市防爆器械廠從今天起破産倒閉。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家正式宣告倒閉的公有制企業,開了公有制企業破産倒閉的先河,給大多數尚在計劃經濟體制內沉睡的企業以極大的警醒。一位外國記者在報道中稱:“瀋陽發生了超過8級的改革地震,中國的‘鐵飯碗’真的要打碎了!”

  在4個月後召開的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企業破産法(試行)》在爭論中通過。

  中國的企業改革又前進了一大步。

  搞活國有企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試行股份制改革。

  1985年的最後一天,在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工商銀行靜安證券業務部正式掛牌。

  事實上,在早些時候,廣東的幸福音響、北京的天橋百貨和上海的飛樂音響相繼發售了自己的股票。

  當時,這只是一些實驗性的舉措,僅僅允許現貨交易。到了1986年9月26日,上海開始正式掛牌買賣股票了。

  1986年11月,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參加中美金融市場研討會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范爾霖。他贈送給客人的禮物是新中國剛剛上市的第一種股票——上海飛樂音響股票。鄧小平對范爾霖説,你目前是飛樂公司唯一的外國股東。

  鄧小平贈送的這張股票後來一直被收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陳列室裏。

  1988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指出,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從法律上明確了私營經濟的地位。

  1988年這個龍年的歲末,24歲的王文京走出國家機關大院,和他的夥伴一起來到位於中關村的北京海淀區工商局,領取了一本個體工商戶的執照,創辦了用友軟體公司。

  就在王文京領取個體執照的同時,北京市的第一批私營企業也已經開始註冊。1990年,王文京的用友軟體公司登記為私營企業。經過20多年的打拼,用友軟體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管理軟體供應商。

  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展開,科學技術體制和教育體制的改革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85年3月,中央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作出《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鄧小平講話同期聲】

  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給鄧小平寫信,建議積極跟蹤研究國際戰略性高技術發展。

  鄧小平對這個建議十分重視,很快就明確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後來,人們根據四個科學家提出建議的時間把它稱為“863”計劃。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

  “863”是一個戰略性的決策。它確定了一些戰略性重要的領域,發揮我們科技界和經濟界的集中優勢,通過國家的組織,使我們國家的高科技走上了國際的前列。

  1988年9月,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一個多月後,他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提出,中國必須在高科技領域裏佔有一席之地。

  科技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1983年10月,鄧小平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研究實行教育體制改革的步驟和措施。5月27日,中央發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啟動。

  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律——《義務教育法》頒布實施,國家開始有計劃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隨著教育結構的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不斷涌現。

  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需要有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保障。

  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並公佈實施了新憲法。

  【楊景宇 國務院法制辦原主任】

  這部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明確而科學地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生活的基本原則和社會活動的根本準則。

  在1983年到1987年的短短五年內,全國人大依據新憲法先後制定並通過了35部法律,11個補充、修改法律的決定,17個有關法制問題的決定。

  隨著改革開放閘門的打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一些幹部發生了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

  新的形勢,迫切要求加強黨的建設。根據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實現黨風的根本好轉和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的任務,198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作出了關於整黨的決定。

  這次整黨的任務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經過三年多的整頓,全黨在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等四個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黨內思想、作風、組織不純的狀況有了改變,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加強和發展積累了經驗,為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奠定了良好基礎。

  1985年9月18日,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在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的新老交替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會議增選了一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幹部進入中央委員會。

  鄧小平在大會上強調,端正黨風是端正社會風氣的關鍵。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

  【鄧小平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同期聲】

  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著眼于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都必須大大加強,決不能削弱。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紀律。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這都是我們的真正優勢。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兩手抓”,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決不能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和根本任務。

  20世紀80年代,祖國統一大業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多次談到台灣問題,明確提出要把台灣回歸、完成祖國統一提到具體日程上來,並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祖國大陸向台灣同胞打開了兩岸交流的大門。1987年11月,台灣當局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長達38年的兩岸隔絕狀態終於打破了。從此,“探親”“尋根”成了許多年流行于兩岸之間最熱門的詞彙。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被運用於解決香港問題。

  1982年9月,鄧小平會見來訪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闡明了用“一國兩制”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1983年7月,中英雙方開始香港問題的談判。經過1年多近22輪艱苦談判,終於就香港問題達成協定。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聲明指出中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魯平 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

  解決香港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國家強大了,經濟實力也增強了,社會穩定了。同時呢,國際的地位也提高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認為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成熟了。

  1987年4月13日,中國與葡萄牙正式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指出中國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對時代主題的判斷是制定國內發展戰略和外交戰略的基本依據。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經過深入觀察和思考,作出了“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新的戰略判斷。

  1985年3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百人訪華團時説,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説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根據鄧小平對國際形勢的新判斷,決定新時期軍隊建設指導思想,要從立足於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準備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裁減員額100萬!

  從1985年到1990年,人民解放軍實際裁減員額103.9萬人。

  根據鄧小平提出的建設強大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總目標,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組建集團軍,新組建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部隊,加強特種兵建設。國防大學等一批軍事院校相繼成立和恢復,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實行民兵和預備役相結合的後備力量制度。1988年,人民解放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建立文職幹部制度。一批新型武器裝備部隊,大大提高了軍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鄧小平對中國發展戰略的思考也在不斷深化。

  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會見西班牙客人時,明確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勾畫了十分清晰的藍圖。

  【魏禮群 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三步走戰略的基本內容是: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産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1987年10月,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大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作出了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指出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大會正式制定了20世紀後20年和21世紀前50年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

  全面改革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1984年到1988年,我國經濟經歷一個加速發展的飛躍時期,國民生産總值翻了一番,從7171億元增加到14928億元。國民經濟整體跨上了一個大臺階。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體制的轉軌,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開始顯現。

  1988年,經濟過熱,通貨膨脹加劇,價格闖關受挫,市場秩序混亂,搶購風潮開始蔓延全國,引起群眾不滿。

  9月,黨和政府決定採取“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

  此時,西方敵對勢力加緊滲透,國內資産階級自由化思潮開始氾濫。

  面對這種情況,鄧小平告誡全黨,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

  在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的影響下,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了政治風波。

  黨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平息了這場危及黨和國家命運的政治風波。

  1989年6月9日,鄧小平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幹部併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十三大概括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路線沒有錯。四個堅持本身沒有錯,改革開放這個基本點也沒有錯。我們原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照樣幹下去,堅定不移地幹下去。

  這一講話,在關鍵時刻堅定了全國人民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我們黨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航向。

  當中國的政局趨於穩定、改革開放在治理整頓中繼續穩步向前推進的時候,國際形勢卻接連發生重大變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出現低潮。

  在此歷史重大關頭,中國究竟何去何從?全世界為之關注。

  1992年的春天,鄧小平到南方考察,發表了重要談話: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

  【鄧小平講話同期聲】

  中國這時候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展經濟,不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動搖不得。

  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88歲高齡的鄧小平,不辭勞頓、風塵僕僕,一路走,一路講。他的談話科學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中國大地迅速掀起了加快改革和發展的新一輪熱潮,唱響了一曲《春天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滾滾春潮
  • 文獻紀錄片
  • 旗幟
  • 解説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