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回望延安 (黨旗禮讚)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2日 05: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畢 勝 標題書法

  一

  那是一個奮發的年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黨和人民、領袖和群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創造英雄史詩的年代。

  多少次了,當我徜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的陳列大廳,腦海裏總會迴旋起這些熾熱的意緒,心底總會涌動強烈的、難以遏止的感動。

  不只是因為氣壯山河的戰爭風雲,也不只是大智大勇的雄韜偉略。讓我感動並引以遐思的,往往是那些並不奇崛的尋常故事。那些飄落在歲月風塵中的歷史散葉,和歷經時間淘洗總不磨損的民間記憶。

  二

  説起延安,人們自然會想到那幅“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題詞。那幾個遒勁的大字,是一個時代的傳神之筆,一個古老民族的精神圖騰。

  蒼茫的陜北高原,溝壑縱橫,地瘠民貧,由於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自然災荒,邊區軍民一度陷於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冬天沒有被蓋的地步。毛澤東説: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這一嚴峻的問題提給全黨。

  朱德總司令則以憤慨的言辭痛切陳述抗日將士的處境:“有一槍僅余四發五發子彈者,有一傷僅敷一次兩次藥物者,於是作戰時專憑肉搏,負傷則聽憑自然”。與此相印證的,是他那首氣壯山河的詩篇: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巨大的困難沒有嚇倒“特殊材料製成的人”,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和隨之實行的精兵簡政,使革命再次轉危為安,“創造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毛澤東)。艱苦的條件也沒有阻止一批批熱血青年衝破層層封鎖,從四面八方奔赴延安。寶塔山下,延河岸邊,集合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延安的窯洞裏,有人類最睿智、最深刻、最有遠見的頭腦。延安的山川間歌聲不斷,響徹樂觀向上的旋律。

  梁漱溟,這位新中國成立後曾同毛澤東發生過激烈爭論的著名學者,1938年和1946年曾兩次訪問延安。頭一次,與毛澤東有過八次親切交談。他在所寫文章中對此次所見所聞記述頗詳,欣悅之情溢於言辭:在極苦的物質環境中,那裏的氣氛確是活躍,精神確是發揚。政府、黨部、機關、學校都是散在城外四郊,傍山掘洞穴以成。滿街滿谷,除鄉下人以外,男男女女皆穿制服,稀見長袍與洋裝。人都很忙!他對延安人際關係的平等、融洽倍加讚賞:一般看去,各項人等,生活水準都差不多。沒有享受優厚的人。是一種好風氣。人人喜歡研究,喜歡學習,不僅學生,或者説人人都像學生,這又是一種好風氣。愛唱歌,愛開會,亦是他們的一種風氣。天色微明,從被窩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揚,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勞苦都由此而忘卻!人與人之間情趣增加,精神上互為感召。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清貧的物質生活並不導致精神的矮化;豪車華屋,燈紅酒綠,也無法療補內心的頹廢與空虛。

  三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原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它的發揚光大,則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極力倡導,率先垂范,精心培育的結果。

  毛澤東那張站在黃土院子裏,面容清癯,目光凝聚,身穿補丁褲,雙手前伸,向席地而坐的學員演講的照片,早已珍藏在中國共産黨的光榮史冊裏,見者無不動容。但另一些故事也許並不為人們熟知。

  一天下午,延安留守兵團的司令員蕭勁光到毛澤東住處彙報工作,見他圍著被子斜躺在床上辦公,以為是病了,正要詢問,毛抬起頭來指指地下的火盆笑説,棉褲洗了,還沒烤幹,起不了床,起來就要光屁股了!蕭勁光鼻子一酸,指示警衛員趕快到兵團去領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毛澤東一聽,連説不行不行,領來我也不要,現在大家都困難,我若要搞特殊,講的話就等於放屁,沒人聽,他們會説你不是真革命,是蔣介石,是封建皇帝!過了會兒,又説,勁光啊,我不能搞特殊,你也不能搞,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搞。你要記住這句話:我們共産黨人絕不能搞特殊!

  絕不能搞特殊,毛澤東不僅以身作則,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電視劇《毛岸英》的播出,已讓這位年輕人熱情似火、英姿勃發的光彩形象深入人心;舔犢情深,毛澤東失去愛子後痛哭失聲的畫面也使多少人潸然落淚。未被劇本採用的尚有另外的情節。毛岸英回到延安,先被安排住在陜甘寧晉綏聯防司令部,部隊考慮到他在蘇聯呆的時間長,吃不慣小米、燴菜,便讓他上了幹部中灶,每頓兩菜一湯,還有細糧。毛澤東知道後很快把岸英叫來,説:岸英啊,你妹妹李訥一直就在大灶吃飯,你這麼大了,還要提醒嗎?於是毛岸英謝絕了領導上的好意,堅持與戰士們一起在大灶用餐。

  另有一次,美聯社記者訪問岸英,要他對抗戰勝利後的形勢談談看法。稿子寫成,岸英拿過來請父親審看,不料毛澤東還沒看完,便一把撕掉,嚴厲批評説:你小小年紀,剛從國外回來,情況不了解,有什麼資格對外國記者發表意見!聲色俱厲,不容置辯,看似無情,卻命意深長,堪為鏡鑒。至於岸英後來去農村鍛鍊,去工廠工作,去前線作戰,顯然都與父親的教育、培養分不開,現在已經成為廣為傳誦的佳話。

  四

  曹靖華先生寫過一篇散文,標題叫《憶當年,穿著細事切莫等閒看》,內容大抵是説舊時代在“衣帽取人”的上海等大城市裏,穿時髦衣服的較之穿著土氣的,往往要佔許多便宜。而此時想到這個標題,則是因為我在紀念館裏得到的對這個標題的另外一種注解。

  1940年,66歲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回國考察抗戰。蔣介石對此十分重視,僅重慶的接待費用就安排了8萬元,其中一次宴會花了800大洋。前線將士浴血奮戰,後方如此鋪張,陳嘉庚對這種奢侈十分反感。後來他到延安,看到幹部群眾衣著簡樸,情緒飽滿,印象甚好。毛澤東在楊家嶺宴請他,用的是從老鄉家借來的小方桌,因太舊,上面鋪了幾張報紙。飯菜是用自種的西紅柿、豆角等做的,另外上了一例雞湯,整頓飯算下來不到兩塊錢。毛澤東説,我是沒錢買雞的,這只雞,是鄰居老大娘聽説我有貴客要招待,特地送來的。兩相對照,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陳嘉庚不禁嘆道:“得天下者,共産黨也!”回到南洋,他在第二屆南洋華僑大會上還激情洋溢地歡呼:“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那次訪問,讓陳嘉庚“衷心無限興奮,夢寐神馳,為我大中華民族慶倖”。為了表達對毛澤東等領導人的敬意和擁護,他給延安送了兩輛小汽車。而這兩輛小車的使用,説來也耐人深思,對我們看待和處理一個時期以來屢禁不止的公車私用,公款消費,講排場,擺闊氣等惡劣風氣或許有所啟示。

  小車送到延安,中央辦公廳“理所當然”地要分配給毛主席一輛,卻遭到毛的拒絕,他提出的原則是,一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二要照顧年紀大的同志。在他一再堅持下,兩輛車分別分給了朱德和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謝覺哉“五老”使用。一次,毛澤東去棗園開會,回來時馬突然受驚,把他從馬背上摔下來,跌傷了手臂,朱總司令和“五老”知道後一定要把車子讓給毛主席,他仍“堅不從命”。毛後來也有了一輛“專車”,是華僑捐贈的救護車,但也只是在接送客人時才偶一使用。

  這也許就蘊含了那個年代全黨全軍堅強團結、戰無不勝的確切信息,卻是離開大陸後的“委員長”痛定思痛時未必能想到的。

  五

  當時去延安,正是這樣一個充滿團結友愛氣氛的大家庭。同時,又是政治清明,法紀嚴明,“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僕不見官”(朱德詩句)的民主聖地。

  人們都知道作為詩人和政治家的毛澤東,有著常人一樣的豐富感情,但在違法亂紀、侵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面前,他同時也有一般人少有的“毒蛇在手,壯士斷腕”的霹靂手段和決絕氣概。

  1937年10月,曾經參加長征的26歲的抗大第六隊隊長黃克功,因愛情糾葛槍殺了女學員劉茜。審訊時,黃亮出渾身傷疤,請求法庭免於一死,準其戴罪立功,戰死疆場。毛澤東接到報告,給審判長雷經天復信:“黃克功過去鬥爭歷史是光榮的,今天處以極刑,我及中央的同志都是為之惋惜的,但他觸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如為赦免,便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命者,並無以教育做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共産黨員,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共産黨和紅軍,對於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嚴格的紀律。”

  與這個事件相輔相成的,是毛澤東的“挨罵”。1941年6月,邊區政府召開各縣縣長聯席會,討論公糧徵收工作。會議進行中,天氣驟變,一個炸雷擊中禮堂梁柱,延川縣代縣長不幸觸電身亡。消息傳開,議論紛紛,有位老鄉借機發泄對公糧負擔過重的不滿,指名道姓地責罵了毛澤東。邊區保安部門聞訊,認為這是一起嚴重反革命事件,要嚴肅追查,公開處理。毛澤東從警衛員口中知道了這件事,立即進行制止。他對保衛部門的同志説,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説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群眾有議論,尤其是尖銳點兒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我們共産黨人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群眾的對立面。對清澗群眾負擔過重的問題,要邊區政府認真調查研究,該免的免,該減的減,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回答黃炎培那個關於歷史週期率的著名提問時説,我們已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世界學聯代表團成員當年訪問延安後曾這樣由衷讚嘆:“邊區司法充滿了平等和正義的精神!”

  60多年過去,這些激情的言説,仍如晨鐘暮鼓,穿透時空,悠然迴響。

  六

  關心群眾生活。密切聯絡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人民打成一片。這些屢屢見諸黨的文獻的論述,毛澤東是首倡者,他和他的戰友又是模範的實踐者。

  到過楊家嶺的參觀者,都會見到那條由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中央機關幹部戰士與當地群眾一起修建的“幸福渠”。這條全長五公里、灌地1200畝的水渠,幾十年來波光粼粼,一直滋潤著鄉親們的心田。

  據當年棗園鄉鄉長楊成福回憶,中央機關駐在楊家嶺和棗園時,每年都要給老鄉們拜年。有一年春節,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同工作人員帶著糖果、春聯等年禮來到鄉政府,一見面,毛主席親切地問,楊鄉長,你們辛苦一年了,年過得好嗎?楊一邊應答,一邊忙著遞煙,沏茶,高興得不知如何是好。周恩來見狀,説楊鄉長你就別忙了,毛主席要給鄉親們拜年,你就引我們到各家走走吧!楊成福一想,全村幾十戶人家,山上山下,住得很分散,哪能讓首長們到處去跑。就説,你們都忙,挨家挨戶就不必了,我一定把主席和首長們的心意轉告給大家。毛主席一聽,連連擺手,説拜年找人代理,楊鄉長你這個主意可出得不好,還是我們去吧!一句話把眾人逗笑了。但商量的結果,還是採納了楊成福的意見:把每家的家長都請到鄉政府,一來主席都見上了,二來也更熱鬧。鄉親們來了,主席和其他首長拉著老年人的手,熱情地遞煙,敬酒,給孩子們抓瓜子,散花生,並詳細徵詢對中央機關的意見,了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和來年的生産安排,促膝交談,親如一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多次陪同客人參觀,聽過楊成福的介紹,這些其樂融融、親密無間的生動畫面,幾十年來一直活躍在腦海裏,歷久彌新。

  毛澤東關心群眾生産,也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著名的延安文藝運動,開闢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廣闊道路。同毛澤東一樣,每到春節,延安的文藝團體都要組織秧歌隊,走上街頭,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戲,與群眾共慶新年。1943年春節,正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的第二年,延安南門外人山人海,兩萬多軍民聚集在廣場上觀看魯藝等單位的演出,王大化、李波合演的《兄妹開荒》大受歡迎。頗有意思的是,在成千上萬的觀眾中,有一位就是毛澤東。那天天氣不大好,空中塵土飛揚。李波回憶説,她見毛主席在大風中坐在那裏,身上也落了一層黃土,但他並不在意,身邊有人給他一個口罩,馬上被他用手扒拉開,只是興味盎然地看著,不時張嘴哈哈大笑。這一年4月25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充分肯定那次演出是堅持為工農兵服務方向的成功實踐。1944年春節,各單位組織的秧歌隊就達到27家,上演節目150多個,延安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由此可見一斑。

  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話我最早是從張漢武同志嘴裏聽到的。這位黨中央在延安時的延安市市長,“文革”時從省上下放回延安,為了研究解決黃龍山區嚴重的克山病問題,他不顧年老體弱,多次深入病區,翻山越嶺,奔波不息。他這種急群眾所急的作風,或許與他的一次特殊經歷有關。1944年的一天,毛主席把張漢武找來,問,聽説西川侯家溝的婦女大都生不下孩子,群眾很著急,有各種議論,市上知道不知道?張漢武答,是有這麼回事,但不知道什麼原因。毛主席説,那麼多人不生孩子,會不會是水的問題,可以派人去化驗一下。張漢武知道,在生産落後的陜北,沒有孩子將來就沒有勞動力,主席為此操心,看似小事,實是大事。化驗的結果,果然是村子裏的水含有導致婦女不孕的物質,經過改水處理,問題得以解決。

  在延安紀念館陳列廳,我還看到毛澤東寫的一張便箋,按時下的説法,是一張“條子”。講解員介紹説,那一年,邊區政府工作人員吳吉清的孩子得了重病,找了幾位醫生都束手無策,毛主席知道後,便寫了這張條子給中央醫院小兒科主任侯建存,請他“費心醫治”。

  一張“條子”,幾多叩問,引人思索。

  七

  1948年3月23日,為了迎接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東渡黃河,前往華北。他登上黃河東岸,回望陜北高原,情不自禁地説道:“陜北是個好地方”。

  人們明白,毛主席講這句話的時候,想到的不只是作為中國革命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正是在這個地方,成就了他本人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産黨翻天覆地、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同時他還會想到那些13年來與他同甘共苦,心心相印,正直、善良、堅毅的人民,那些高唱《東方紅》、《繡金匾》,高唱“共産黨毛主席天心順,普天下的老百姓都隨了紅軍”,“哪怕人頭挂高桿,一心要共産”的人民。

  他會想起謝子長和劉志丹。正是這兩位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從大革命時期就開闢的紅色根據地,在危急關頭迎接了自己的中央。

  是的,他怎能忘記,這些可親可敬的幹部群眾,為支援戰爭、爭取全國勝利,曾承擔了多大的犧牲!這個只有200萬人口、20多萬勞力的地方,1947年到1948年,就有兩萬多名青壯年參軍,一萬多名參加遊擊隊。在生産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老百姓節衣縮食,為部隊提供公糧56.8萬石(每石300斤),軍鞋30萬雙,到1949年的兩年零五個月中,支前民工200多萬人次,擔架6.7萬副,牲口250萬頭次,繳送的公草,僅1948年的粗略統計,就有3223萬斤。無怪乎彭德懷感慨:邊區的勞動人民,是我看到的政治上最有覺悟,對革命最有認識的人民!

  得人心者得天下。民為邦本,自古而然。

  八

  日月如梭,歲月不居。歲月深處,有一個民族迅速崛起的精神寶藏,有昭示未來、導引前行的智慧密碼。

  1949年9月29日,為祝賀新中國成立,延安各界給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去賀函。毛澤東接到賀函,“十分愉快和感謝”,他在復電中稱,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對於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他“並且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

  1980年,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號召全黨:一定要宣傳、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並且強調“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新世紀以來,江澤民、胡錦濤同志多次去延安看望老區人民,指出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延安精神都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任何時候,延安精神都不能丟!

  毋忘延安。毋忘老區。毋忘那些卓勵奮發的紅色歲月。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話雖舊,真理不會老。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毛澤東
  • 延安精神
  • 黨旗
  • 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