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訪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十問三峽工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06: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核心閱讀】

  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嚴重乾旱是三峽水庫“誘發”的嗎?三峽工程的防洪能力“縮水”了?三峽水庫運用後,長江中下游發生的崩岸等河勢穩定問題如何解決?……近段時間以來,三峽工程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熱點。本報記者就此十問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詳解廣大讀者疑問。

  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三峽工程2003年6月進入圍堰發電期,2010年10月三峽水庫蓄水至設計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間,長江流域發生了強震、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引起了人們對三峽工程的熱議,有人甚至質疑這些災害是“三峽工程惹的禍”。為此,記者日前專訪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

  蔡其華説,長江委承擔著長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職能,是三峽工程的設計總成單位,也是運行調度單位,有責任、有義務及時研究解決三峽工程的有關問題,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回應社會關切。

  罕見少雨是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乾旱嚴重的主因

  一問:今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嚴重乾旱是三峽水庫“誘發”的嗎?

  蔡其華:罕見少雨是造成中下游地區乾旱嚴重的根本原因。今年以來,長江流域降水較歷史同期均值偏少近四成,其中中下游偏少近五成,是50多年來最少的。在三峽水庫加大下泄對中下游持續補水的情況下,中下游河段來水仍偏少二至五成,中下游幹流水位偏低3至5米。1到5月,三峽水庫向下游補水約190多億立方米,漢江丹江口水庫補水約57億立方米,抬高中下游幹流水位1米左右。儘管如此,5月初,長江中下游幹流水位仍出現歷史同期最低或接近同期最低。造成今年長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國東部大氣環流系統異常,冷空氣活動勢力強大,水汽輸送條件不足等天氣因素。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2006年川渝出現罕見大旱,2007年重慶市遭遇特大暴雨,今年長江中下游大旱,均屬極端天氣事件。從天氣成因來看,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的主因是從地面到約5500米之間高空天氣形勢的變化。三峽大壩壩高僅185米,相對於5500米來説是一個微量,不至於對長江上遊高空天氣形勢産生影響。部分地區大旱屬降雨特枯年份發生的自然現象,與三峽水庫無關。大型蓄水工程由於水面蒸發可能使得水庫周邊地區濕度有所增加,這對乾旱而言屬正面效應。

  汶川地震與三峽水庫蓄水無關。戰時可減少潰壩損失

  二問:國內一些地震活動與三峽蓄水有關嗎?

  蔡其華:根據三峽水庫蓄水運用以來的地震監測分析:蓄水初期突發密集型小震群,震級小于3級的佔地震總數的99.4%,蓄水後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為4.1級;地震絕大多數分佈在前期預測的水庫誘發地震潛在危險區內及周緣,主要集中在庫區兩岸10公里以內;經實地調查,多數地震都是庫水淹沒廢棄礦山和岩溶發育地區引發的礦山型和岩溶型地震。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北部邊緣的龍門山地震帶,屬地下深層次板塊碰撞的結果。三峽大壩所在的黃陵背斜屬於揚子準地台中部的上揚子臺褶帶,區域構造條件截然不同;三峽庫區有厚度大的隔水層環繞,不存在水庫滲漏問題,與龍門山構造帶不存在水力上的關係。汶川地震與三峽水庫蓄水無關。

  三問:三峽大壩人防安全如何保證?

  蔡其華:現代戰爭有徵兆可察,重大水利設施作為一般非戰爭的首批攻擊對象,有可能預警放水,這是有效的人防措施。在三峽工程樞紐建築物設計中,已考慮戰時與平時運用相結合。大壩有大泄量的底孔,降低水庫水位所需時間較短,由正常蓄水位175米降至135米最多只需7天。三峽水庫下游有20公里長的峽谷河段,對潰壩洪水將發揮緩沖和削減作用。潰壩模型試驗表明,在大壩遭突襲時,由於狹長峽谷所引起的約束作用,下游荊江河段不致發生毀滅性災害。戰時水庫運用水位控制在145米,必要時短時降到135米甚至更低,是可以減少潰壩損失的。

  三峽工程防洪能力從沒改變過。“保武漢就要淹重慶”是錯誤觀點

  四問:有一種説法,三峽工程的防洪能力“縮水”了。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蔡其華:這是一種誤解。2010年汛期,社會高度關注三峽工程的防洪能力,戲説“縮水”或“折舊太快”。事實上,三峽工程防洪能力從沒改變過。誤讀的根源在於,一些人沒有把三峽大壩自身的防洪能力與其對大壩下游保護區的保護作用區分開來。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即設計標準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並按照“防萬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進行校核。這是針對三峽工程本身安全的抵禦洪水能力而言的。即當發生千年一遇的洪水時,大壩的各種運行指標都不受影響;當遭遇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時,大壩的主體結構不會受影響,不會産生潰壩,但其附屬工程可能會受一些影響。“防百年一遇的洪水”是針對三峽水庫對下游河段的保護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峽水庫對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過三峽水庫攔蓄洪水,可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百年一遇洪水,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4.50米,不需啟用荊江分洪區;遇千年一遇或類似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過80000立方米每秒,配合荊江地區蓄滯洪區運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過45.00米,從而保證荊江河段的安全。

  五問:“保武漢就要淹重慶”的説法科學嗎?

  蔡其華:這一觀點是錯誤的。2010年7月19日,重慶寸灘水位達到184.53米,當時三峽壩前水位只有147.5米,説明三峽水庫回水並沒有到達重慶。因為重慶下游銅鑼峽十分狹窄,大水時刻壅高20—30米。所以,三峽水庫攔洪時,壩前水位雖有升高,對重慶水位的影響不大,甚至沒有影響。當時三峽入庫洪峰70000立方米每秒,漢江又發生了建庫以來的第二大入庫洪峰,武漢江段一度汛情緊張,所以用三峽水庫攔洪,控制下泄40000立方米每秒,減輕武漢江段的防洪壓力。到了當年8月,三峽攔洪後水位升至160米時,重慶水位卻只有170米。可見,重慶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來水及銅鑼峽峽口壅水所致。

  在相當長時期裏,三峽水庫將保留大部分防洪庫容

  六問:泥沙淤積對三峽水庫防洪庫容有什麼影響?

  蔡其華:近年來,上游水利水電建設發展迅速,如考慮上遊建庫攔蓄泥沙後,三峽水庫運行100年的淤積量,僅相當於上遊不建庫攔沙方案40年左右的淤積量,可見上遊建庫攔沙作用十分顯著。近10年上遊的來沙量已由論證階段的年均5.3億噸,減少到2億噸左右。三峽庫區的年均淤積量約1億噸,僅為論證階段預計值的1/3。可以預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裏,三峽水庫的大部分防洪庫容將得到保留,與上遊干支流水庫聯合運用,三峽水庫的調洪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七問:有人説,三峽水庫泥沙淤積最終將影響重慶防洪,這種説法對嗎?

  蔡其華:重慶河段回水變動區受庫區泥沙淤積影響,遇不同頻率洪水時,沿城洪水位抬高明顯。初步分析,由於入庫泥沙減少,在20世紀90年代水沙系列條件下,水庫運行30年後,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設階段低0.2米,2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設階段低0.92米,5年一遇洪水比初設階段低1.15米。長江上遊干支流水庫建成後,三峽入庫泥沙將更加減少,庫尾段的泥沙淤積得到很大改善,同時對降低變動回水區特別是重慶市主城區洪水位的作用非常明顯。依計算,60年代水沙系列條件下,水庫運行30年後,庫區總淤積量為29.32億立方米,與上遊不建庫方案相比較,同期淤積量比減少24.1億立方米,相對減少45%,洪水位也有所降低。總之,由於上游水庫攔截泥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引起入庫泥沙銳減,初步估計,未來100年一遇洪水位大約相當於原來50年一遇的洪水位,不會加重上遊重慶市的防洪問題,但需要進一步研究重慶市關鍵部位的防洪安排是否達到防洪要求。

  八問:三峽水庫運用後,長江中下游發生的崩岸等河勢穩定問題如何解決?

  蔡其華:三峽工程運用後,出庫泥沙含量降低,發生清水下泄,水流挾沙能力增大,影響護岸工程。三峽水庫自2003年蓄水以來,大壩下游河道沖刷主要發生在宜昌至城陵磯河段,全程沖刷已發展到湖口以下,沖刷的速度和範圍大於論證階段的預計,但河勢總體上尚未發生巨大變化。由於近岸河床明顯衝深,“崩岸”現象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發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險工段。1998年大洪水以後,護岸工程不斷加固,故三峽蓄水以來,長江的中下游堤防未發生重大險情。

  三峽水庫幾乎不影響三峽風光。高峽依舊,新增平湖,景色更為壯美

  九問:三峽水庫運用後,是否加劇了長江口鹽水入侵問題?

  蔡其華:三峽水庫的調節庫容只佔壩址斷面年徑流量的3.7%,為季節性調節水庫,其調蓄作用不影響長江口的入海水量,但年內分配有所改變。在每年汛後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間蓄水,其間水庫下泄流量將較天然情況減少,但長江口的鹽水入侵多發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其間三峽水庫的下泄流量較天然情況增加,會減輕鹽水入侵。近幾年來,鹽水入侵的頻度和強度增加,主要原因是長江口北支因淤積萎縮導致鹽水倒灌南支,也與長江上游來水偏枯、大通以下江段抽引水量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關。

  十問:三峽水庫運用是否破壞了天然景觀?

  蔡其華:三峽水庫水位抬高到145至175米高程,必然淹沒一些景點,總體來説,對三峽風光的影響是有限的。每年4、5月至10月,由於要防洪,壩前水位將降至145米,幾乎不影響三峽風光。三峽的兩岸山峰高程多在1000至1500米,即使水位升高30米至80米,峽谷感不會被減弱。由於水位的升高,還産生許多極具吸引力的人工景觀。高峽依舊,新增平湖,景色更為壯美。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水利部
  • 長江水利
  • 蔡其華
  • 三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