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農機購置補貼七年翻八番 有力保障糧食豐收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1日 0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10日,聯合收割機在河北省臨漳縣麥區作業。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農機購置補貼七年翻八番,有力保障糧食豐收——

    農機化,七年跑贏三十年(人民觀察)  

    又是一年麥熟時,中原大地麥浪翻滾,一派豐收景象。麥田裏一台臺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金黃的麥穗瞬間便成為了機倉中“飽滿的麥粒”。河南省唐河縣桐寨鋪鎮麥農劉少顯感嘆:“有了農機做靠山,咱農民種地越來越輕鬆了!”

    搶晴天、戰陰雨,快收快打、顆粒歸倉,“三夏”的戰場上農機大顯身手。據農業部預計,今年全國將投入1400多萬台套農機具參加搶收搶種作業,其中小麥聯合收割機49萬台,比去年增加2萬台,參加跨區機收的聯合收割機達到31萬台。

    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這標誌著農業生産方式實現了由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從2004年到2010年,實施農機購置補貼以來,我國農機總動力年均增幅7%。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7年的增幅相當於政策實施前30年的增幅,農業機械化發展迎來“黃金時代”。

    補貼七年翻八番,加速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

    春耕時節,黑龍江綏化市北林農機市場異常火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琳瑯滿目,前來諮詢、購買農機的農民絡繹不絕。“我們合作社的水田面積比去年擴大很多,現有農機肯定不夠用了,還要再買30台。”奔忙的人群中,永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賈洪濤顯得尤為急迫。

    眼下,像賈洪濤一樣購買新型農機具的農民正變得越來越多。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城鎮轉移,農民工大量外出導致勞動力缺失,糧食生産面臨嚴峻挑戰,農業機械化面臨抉擇。與此同時,儘管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但是,由於受務農人口眾多、單個農戶土地規模較小和農民收入總體較低等綜合因素影響,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長期徘徊在較低水平。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2004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出臺,補貼規模7000萬元。從2004年到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已投入農機購置補貼資金354.7億元,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約1187億元。2011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規模再次擴大到175億元,比去年增加20億元。中央財政補貼資金七年翻了八番,補貼覆蓋範圍也由2004年全國3%的農牧業縣(場)擴展到目前100%農牧業縣(場)全覆蓋,925萬農戶受益。

    好政策是“及時雨”,陽光操作是“定心丸”。為確保補貼資金及時惠及廣大農戶,農業、財政部門細化實施方案,紀檢監察部門抓好監督。農業部還通過推進補貼網絡化管理,規範各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補貼機具生産經銷企業的操作程序,提高操作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從最初制定推廣目錄,到出臺方案,到具體實施,到檢查督導,紀檢監察部門都全程參與、監督,一旦發現違法違紀線索,立即從嚴從快查處。

    農機化迎來“黃金時代”,糧食生産跨進現代化門檻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説,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應用,有力推動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當前,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緩解了農業“用工荒”,有效提高了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在增糧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我國小麥基本實現了生産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水平從2005年的7.1%提高到2010年的20%以上,水稻機收水平從33.5%提高到60%以上,玉米機收水平從4%提高到25%。據了解,今年“三夏”機械化作業水平有望進一步提高。農業部提出,力爭夏收小麥的機收水平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88%左右;玉米機播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77%左右;跨區機耕、機播水平也將有新的突破。

    “一台插秧機,一小時可以插6至8畝,而插秧能手一天只能插一畝半。”全國種糧大戶標兵、遼寧省瀋陽市會懷農機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會懷説:“如果農民把土地交給我用農機代耕,一畝水稻至少增産100斤,還可節省費用近200元!”

    統計顯示,在同等生産條件下,水稻、小麥、玉米生産全程機械化可實現節種增産減損的綜合增産能力分別為每畝53公斤、37公斤、72公斤。機械化收穫小麥可減少損失3%左右,僅此一項全國年減少小麥遺撒損失50億斤以上。

    長期以來,大多數農民都是用小型農業機械反復耕種,致使土壤活土層越來越淺,犁底層越來越堅硬,造成土壤蓄水保墑抗旱能力下降。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些地區開始探索推廣深松技術,但由於當時農業機械裝備相對落後,中小馬力拖拉機無力進行深松,進展緩慢。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後,2010年,黑龍江一年深松整地面積超過5000萬畝,吉林、山東達1000萬畝,全國超過1億畝。

    7年來,通過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機械化清潔環保生産方式,提高水、種、肥、藥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質量,推動了農産品質量安全。

    進城步伐更輕鬆,打工不再牽掛兩頭

    湖北十堰市張灣區黃龍鎮斤坪村,潘興貴家有3畝多地,過去人力勞作,耕地從天明幹到天黑,一畝地常常要花上三個人三天的工夫。2009年,受益於農機補貼政策,潘興貴花3600元購買了一台微耕機,政府給補貼了1400元。有了微耕機,耕地不再是繁重的體力勞動,3畝多地一個人大半天就可以忙完。

    農機在把農民從高強度的勞作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創造了空間。河南沁陽市小金陵村農民工鄭華偉説,以前麥收時節,心裏繃著弦兒兩頭跑著,幾天忙下來比打場仗都累。“現在夏秋兩季全部機械化後,不僅父母不累,俺也能踏實工作,多賺錢,兩頭都不耽擱。”

    農機的大量應用,還為一大批專業機手創造了新的市場。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下,一批能人開始從城市回歸農村,成為農機手,隨之而來的還有從城市帶回的資金和先進理念。這些農機手中的不少人&&成立了農機專業合作社,在幫助提高周邊農民素質及帶領他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提高農機利用率和作業質量、降低運營費用等提供了保證。

    為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明確向農民專業合作服務組織傾斜。在購機補貼的帶動下,各地農機社會化服務蓬勃發展。2010年我國農機專業合作社已經超過2萬個,入社人數達到33萬人,各類農機服務組織超過18萬個,作業服務總收入達到3700億元,比2005年增長63%,有力帶動了先進農業技術的集成化應用、規模化推廣,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和産業化發展。

    擴內需四兩撥千斤,農機企業轉型升級禦“寒潮”

    “沒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就沒有今天農機工業的好形勢。”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朱衛江認為,購置補貼為農機工業發展、創新贏得時間和空間。

    對於農機生産企業來説,2009年是難忘的。這一年,國際金融危機來勢洶洶,企業普遍擔憂前景難料。國務院將農機購置補貼從2008年的40億元大幅增加到2009年的130億元。這一舉措不僅使當年農機市場的啟動比往年提前了一個多月,而且一啟動就火爆異常,市場出現了一波井噴式的銷售行情。全年下來,農機工業産值在出口下滑10%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總體20%以上的增長,成為全國拉動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一大亮點。

    統計數據顯示,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拉動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工業總産值從2004年的700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2800億元。“十一五”期間,農機市場實現産銷兩旺,全國規模以上農機工業企業産值年均增長超過20%,産銷率達98%以上。

    “儘管農機化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新任務還不相適應。”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認為,目前我國農機化的快速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主要是先進適用、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裝備和技術供給不足,農機裝備結構和佈局不盡合理,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緊密。

    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機産業水平?福田雷沃國際重工黨委書記梁啟榮認為,必須優化産業結構,逐步淘汰落後産能,鼓勵農機製造企業戰略重組。湖北十堰市農機局副局長何明顯認為,必須改變目前高端産品不足、低端産品過剩,大馬力拖拉機進口依存度高的局面。要從國情出發,積極發展適闔家庭經營需要的中小型、輕簡化農機,形成適應我國不同地區經濟水平、高中低端産品共同發展的格局。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農機購置補貼
  • 糧食豐收
  • 農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