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巴特爾:民生是經濟社會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1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持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的同步增長,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著力破解的難題。2009年底,我們果斷地把發展戰略由“強區富民”調整為“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2010年,自治區財政拿出1100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一半)投入民生領域,使發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全區2400萬各族群眾,開創了民生工作的新局面。

  一、特殊的區情決定了內蒙古必須堅持富民優先的發展理念

  欠發達的基本區情,凸顯了內蒙古改善民生的緊迫性。內蒙古改革發展起步晚,民生問題歷史欠賬多。一是貧困問題比較突出。在101個旗縣中,目前還有60個國家和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多數為邊境地區、牧區和革命老區,貧困人口150多萬,其中74%集中于少數民族聚居區。二是生産生活條件較差。全區公路、鐵路的路網密度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0%和86%,群眾出行很不方便,農田、草場灌溉面積僅為耕地、草原面積的40%和0.45%,部分農牧民飲用水安全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三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水平,未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四是生存環境亟待改善。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佔全區的62.5%,重度和極重度佔36.7%。資源開發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又帶來新的環境問題,尤其在牧區,既要草原增綠,又要牧業增效、牧民增收,難度很大。

  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決定了內蒙古改善民生的艱巨性。儘管實現了連續8年的高速增長,但內蒙古仍處於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起步階段。在經濟結構上,資源型經濟特徵明顯,第一産業基礎薄弱,第二産業多數位於産業鏈中低端,第三産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質量不高,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育不充分,導致了創業、就業能力不足,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較低,城鄉居民收入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內蒙古人均GDP已進入7000美元,處在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與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之間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任務艱巨而繁重。

  特殊的發展環境,突出了內蒙古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作為西部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區,解決好民生問題意義尤為重大。內蒙古橫跨祖國北部和西部,在118.3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交錯居住著蒙漢回滿朝等55個民族,保障民族團結,始終是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內蒙古毗鄰俄蒙兩國,邊境線長達4200公里,蒙古民族跨界而居,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大背景下,必須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滲透和利用。築牢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穩定根基,鞏固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事關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對內蒙古來説,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