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循著群眾利益“趕考”——民生建設資金保障調查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0日 03: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面向“十二五”,民生佈局緊鑼密鼓,落地有聲。

    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公共財政的煦暖陽光,“錢從哪兒來”是各地繞不開的課題。

    今年保障房建設大提速,1000萬套的規模令人矚目,而所需的1.3萬億元資金,除了中央財政安排的1000多億元,很大一塊需要地方落實政策籌好錢;

    到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4%,解開教育界和公眾十多年來念茲在茲的達標情結,意味著地方教育投入大幅增加;

    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甘露滋潤了欠賬漸久的農田水利,而平均每年約4000億元的投入,將使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明顯提高……

    家底日益豐厚,但相對一年上一個大臺階的民生支出,地方財力仍顯“拮據”。

    如何統籌挖潛,少讓“缺錢”困擾民生保障工作?

    記者走進浙江、江西、山東、廣西、四川調研,探尋各地如何循著群眾利益“趕考”,破解民生工作資金缺口問題。

    “剛性增支需求快速增長,財政資金安排相對吃緊”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不久前開工建設24萬平方米、3500套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總投資8億多元。

    今年,國家下達山東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32.82萬套,是去年任務量的近3倍。初步測算,建設任務總投資約640億元。

    儘管國家加大了對住房保障的資金支持力度,但面對巨大的住房保障資金需求,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三的山東,仍感壓力頗大。

    山東省副省長郭兆信算了一筆賬:“國家按每平方米200元的標準,對山東省廉租住房建設給予投資補助,這佔所需建設資金的10%左右。對城市棚戶區改造的補助標準,每戶為1000元左右,地方財政配套壓力很大。近兩年建設的廉租住房大量投入使用,租金都在每平方米1元以下,維護管理費用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約需增支80億元,加大教育投入需增支150億元以上,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約需增支46億元……”山東省財政廳預算處副處長王元強習慣用數字説話,今年僅落實中央出臺的各項民生政策,山東省(不含計劃單列市青島)地方財政就需增支440多億元,而從2011年預算編制情況看,全省可統籌安排的新增財力僅為210億元左右。  

    “從中央到地方,民生意識越來越強,民生投入越來越多。”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財政廳廳長蘇道儼説,今年,廣西財政將投入500多億元,解決群眾高度關心的住房、醫改和教育三大民生問題。

    “這麼大的民生投入,對屬於欠發達地區的廣西而言實屬不易。”蘇道儼説,“財政蛋糕就這麼大,經濟社會建設方方面面都要兼顧,難免‘捉襟見肘’。缺錢,是現實,也是永恒的問題。”

    江西去年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創下該省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的最高增幅。然而,面對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省財政廳廳長胡強仍得“每一分錢都掰著花”。

    今年,江西省將開工建設33.1萬套保障性住房,創下總量最大、類別最多、任務最重3項紀錄。而對4%的教育經費支出比例這一硬指標、硬任務,省委、省政府態度明確:無論壓力多大,無論怎樣困難,都必須確保如期達到。

    地方財政調控能力弱、各類配套增支政策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是四川省財政廳預算處副處長陳誠眼中“差錢”的三大因素,“中央在出臺農業、教育、社保、衛生等各項改革政策的過程中,採取逐級分擔的原則,幾乎每一項政策都需要地方配套。”

    “近年來一系列民生政策集中實施,基層財政保障範圍越來越寬、支出標準越來越高,剛性增支需求快速增長,在地方財力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財政資金安排相對吃緊。這就更加需要我們統籌協調,重點保障。”山東省濟南市長張建國的話引起不少人的共鳴。

    “無論壓力多大,也要把民生大事保障好”

    “首付兩三萬,月供六七百,就能住新房。”時下在江西贛州,這句話已為很多人知曉。

    進城務工人員廖為精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4年多來,廖為精一家四口聚少離多,“有了房子就能把孩子們接過來,一家人團團圓圓,我們也能在這裡安心工作了。”

    按照計劃,贛州市將用兩年左右時間,投資40億元,為像廖為精一樣的進城務工人員建設3萬套“新市民公寓”。贛州市今年還計劃投入70多億元,建設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372萬平方米,改造危舊房778.67萬平方米。3至5年內,贛州市力爭解決全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對去年財政總收入僅為128.31億元的贛州而言,籌措這筆鉅額建設資金殊為不易。

    “欠發達不應該成為保障房建設落後的藉口。”贛州市長王平説。除積極向中央、省爭取項目資金外,贛州在加大財政性投入的基礎上出臺優惠政策,減免各種行政規費,並規定中心城區的土地出讓金須拿出10%用於保障性住房建設……

    不獨贛州。江西省今年啟動實施新一輪民生工程,籌集財政性資金350億元,重點辦好住房保障、教育、醫療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66件實事。

    胡強表示,作為欠發達省份,要把民生建設的好事辦好,“不能靠撒胡椒面,必須想方設法把小財政做大,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做幾件大事。”

    對此,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蘇道儼深有同感。“好比有十個茶杯、六七個蓋,需要輪著蓋。”他説,財政有個“運轉”的概念,學會“生財、聚財、用財、管財”的藝術,確保“好鋼用到刀刃上”。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到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地方,是各地解資金缺口燃眉之急的首選之策。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無論壓力多大,寧肯其他方面的事放一放,也要千方百計確保民生政策落實,確保把民生大事保障好。”

    今年初,山東省財政多渠道籌措用於支農和民生方面的資金達258.67億元(不含對下轉移支付),比上年預算增長33.61%。

    在千里之外的四川,今年初預算省級財力安排民生支出總規模達到427億元,佔省級自有財力的比重達59.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

    高山峻嶺間,一條8.4公里的村組道路正在建設者腳下延伸。通過“一事一議”,四川省通江縣擂鼓城村17戶受益村民集資投勞修建了這條路。

    通江縣的財政收入每年8000萬元左右,國家投資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常難以及時足額到位。

    “我們主要以群眾投工投勞折資的辦法,解決村道路建設配套資金不足問題。”通江縣交通運輸局局長王振説,政府配套資金還通過爭取社會捐贈、銀行貸款負債建設等方式籌集。

    一方面是群眾“等不起”——多年來形成的社會公共公益事業投入欠賬較多、民生和社會重點事業投入不足的問題需要在較短的時期內解決,另一方面是財政“供不起”,這道嚴峻考題,檢驗著地方黨委和政府撬動社會資金的智慧。

    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過程中,江西省已經開始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16個試點縣項目總投資約10.5億元。這其中,政府投入2.1億元,農民籌資籌勞5億元,村組集體出資2000萬元,社會捐贈2000萬元,整合各類支農資金3億元,獎補資金的“乘數效應”明顯。

    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彭迪雲認為,在一些地方財力還相對薄弱的當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指望財政性資金包打天下,而是要學會借力,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資源投入,最大化地發揮其效益。”

    面對越來越長的“民生賬單”,浙江省諸暨市市長錢三雄説,全部由政府投入壓力確實大,“我們重點保障公共性、公益性的項目,把能通過市場途徑解決的都讓市場做。”

    諸暨市經濟最發達的店口鎮,就是實踐樣本。由鄉建城,“補課”所需資金巨大。這幾年,已有30多億元民間資本進入店口城建領域,以“建設—經營—移交”的BOT等形式建設的學校、垃圾焚燒、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比比皆是。

    “引進民資,使政府從龐大的城市建設投入中脫身,集中資金投入民生領域。”店口鎮黨委書記張壯雄説。

    今年四川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總需求高達600億元左右,其中各級財政直接投入約160億元,其餘440億元需要多渠道籌資解決。

    “社會資金雖然很難爭取,但我們最大的希望也寄託於此。”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保障處處長代弋戈説。

    配建制度推行了,以地産換房産。去年9月,四川省政府出臺規定,商品房開發項目一律配建3%至5%的保障性住房,目前省政府正在研究調整這一比例,預計將提高到10%以上。

    廉租房“産權共有”試點展開了,以産權置換沉滯資金。宜賓縣試點一年來,167套房共收回共有産權房款960.25萬元,這筆錢將用於今年的廉租房建設。“繼續試點一段時間,我們會考慮在全省鋪開。”代弋戈説。

    目前,我國以各級財政補貼和配套資金、銀行信貸資金、項目實施企業資金、社會資金、個人自籌資金為組成部分,初步搭建起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投入機制。

    “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

    傾力民生,建設融資平臺是許多地方選擇的籌資路徑之一。

    今年初,在揭牌儀式當天,江西省城鎮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獲得130億元銀團貸款,用於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江西各設區市財政局分別與城鎮開發公司簽訂轉借合同。

    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彭迪雲分析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各地政府思路的轉變,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問題亟待關注,比如融資平臺舉債融資規模迅速膨脹等。

    “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實施全口徑監管,研究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新提法,引人關注。

    近幾年,財政部代理髮行地方債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政府資金需求。今年繼續代發的2000億元地方債當中,許多地方表示,要優先用於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公共租賃住房建設。

    專家認為,地方債發行比地方融資平臺要規範得多,風險也相對可控,發行地方債應當成為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方式和渠道。

    圍繞健全地方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解決一些重要的相關制度建設問題,已被提上議事日程。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位列其中。

    這讓濟南市財政局局長紀寶華充滿期待。在他看來,地方政府目前承擔大量地方性事務特別是公共服務職能,但財力與事權不盡匹配,地方財力保障壓力較大,尤其是基層(縣級以下)。

    “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研究進一步理順政府間收入劃分”、“加快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在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所作形勢政策宣講報告中,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的改革思路躍然紙上。

    實踐出真知。

    針對縣鄉財政面臨的困難,濟南市在加大對困難縣區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縣區收入佔全市收入的比重不斷提高,去年縣區一般預算收入佔全市的比重為57.43%。

    在浙江、江西,“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也讓縣市的可用財力大增。

    更讓胡強高興的是,江西未來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有利條件,財政形勢也將繼續保持良好態勢,“這也是我們的底氣所在。如果沒有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沒有堅持新增財力向民生傾斜,就很難還清欠賬,公共財政的陽光也灑不到更多的群眾身上。”

    “經濟繁榮—稅收增加—民生改善”——“財源滾滾”的治本之策,早已從心動變成行動:

    四川提出,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建設等政策比較優勢,加大與金融機構的銜接和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新興産業等穩定稅源,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山東大力支持傳統産業改造升級、新興産業培育和服務業加快發展,加速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努力壯大財源基礎。

    立足自身發展做大蛋糕,成為破解地方“缺錢”困局的關鍵途徑。  

    (本報記者李波、禹偉良執筆,參與采寫記者徐錦庚、龐革平、魏賀、顧春、卞民德、謝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