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與社會發展階段有關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1日 0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與社會發展階段有關,專家表示——

  “不能越過這個階段,但可以縮短”(追問食品安全⑤)

  “食品安全涉及的面太廣了,不可能每一個都查,負責食品安全的資源不可能無限放大,所以必須首先進行風險評估;要用科學的方法分析風險,把資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盲目加大執行力量,缺乏風險分析,就像沒有目的到處跑,浪費資源。”

  中國基本具備參照國際標準要求食品安全的條件

  記者: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嗎?

  梁嘉聲:這的確與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有關。在經濟騰飛階段,許多人的心態都是“向錢看”,而不是“向前看”,沒有長遠的眼光。這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階段,但我們可以努力縮短它。

  記者:有人認為,對食品安全過於苛刻,照搬歐美的標準,增加檢驗環節和程序,是不是會造成價格飛漲,甚至導致食品短缺?

  梁嘉聲:這種觀點並不鮮見。有時候我參加國際會議,來自欠發達地區的代表會説,吃了這個超標食品,人30年之後有問題;不吃這個食品,人現在就有問題。因為食物短缺,會餓死人的。不過這不是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我認為,中國已經基本具備了參照國際標準要求食品安全的條件。

  記者:由於食品問題多發,老百姓已經談“超標”而色變。

  梁嘉聲:很多食品安全問題,並不是對人的健康構成直接的威脅。例如防腐劑標準並不是“對健康不造成威脅的劑量”,而是能達到防止食品敗變的最小劑量。“超標”並不一定是“毒”。當然,從法律角度講,“超標”肯定是有問題的。

  記者:單一食品添加劑不超標,但我們每天要攝入很多種食物和飲料,會不會積累之後導致不良反應?

  梁嘉聲:這個不會的。WHO和FAO共同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制定食品安全標準,這是各成員國、國際組織以及消費者組織等聯合參與制定的標準。標準參照了居民的膳食結構,並根據膳食調查結果,來限制總的攝入量,並不是看單一食品的。

  在中國也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中國監控模式已經和CODEX基本吻合,而即將出臺的一系列國家標準,也大部分跟CODEX靠攏、接軌了。

  香港食品安全監管集中于食環署

  記者:香港政府在保障食品安全中扮演什麼角色?

  梁嘉聲:香港的食品安全體系在2000年前後差別很大。目前香港的食品安全問題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統轄。食環署分為兩部分,一是有關食物安全,另一個是環境衛生。環境衛生部分的工作包括給食品廠、餐館等發經營牌照,還負責巡查衛生標準。

  食安中心再分為兩個科,一個負責風險評估及傳達,另一個與風險管理有關。他們是這麼運作的:因應有關要求,評價食品安全風險,藉此實施有效的監控措施,並把信息提供給市民。現在食安中心有400多人。

  記者:食安中心如何發現問題呢?

  梁嘉聲:香港的食品安全監管有很大的結構性問題。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都是在農場、工廠的源頭監控,而香港基本靠進口,無法監控源頭,比較被動,必須靠市場抽查。每年香港要抽檢6萬多個樣品,比例極高,檢測的參數也非常多。

  食安中心的人會去市場上買食品回來檢驗,只要有食品售賣的地方,他們都可能去。化學部分由政府化驗所負責、微生物部分則由衛生署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檢驗,有檢驗結果後就交給食安中心判斷、執法。比如,食物安全中心3月份就檢測了4000多個食物樣本,結果顯示8個樣本不合格。

  記者:2000年以前是什麼樣子的?

  梁嘉聲:2000年以前,市政局負責行動,衛生署有一些專家作判斷。是分為兩個部分的,那時候還沒有食安中心。2000年市政局取消,食環署成立,環境衛生與食物安全交由其負責。

  這個體制的變革,最大的變化是把所有跟食品有關的職能整合起來,工作比較順利。如分由幾個部門,很可能形成一些灰色地帶。

  記者:您認為香港和內地的體系有何異同?

  梁嘉聲:內地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很多,權責比較分散:衛生部起綜合協調作用,它的重要任務是風險評估;農業部負責農産品;質檢總局負責進出口以及監管生産加工環節;藥監局管餐館;流通的食品則主要是工商局監管。

  市民可以找私營機構檢測食品

  記者:假如我懷疑香港一家商店的食品有問題,我可以帶著食品找食安中心檢驗嗎?

  梁嘉聲:你可向食環署投訴。受理後可能由食安中心跟進。

  記者:個人可請求食安中心檢驗嗎?

  梁嘉聲:你帶著食品來,食安中心是不接受的。你可以找外邊的私營檢驗機構,有很多機構是獲得香港實驗所認可計劃認可的。內地也有這樣的認可檢驗機構,但還不普遍。

  記者:您覺得香港有哪些經驗值得內地借鑒?

  梁嘉聲:首先是參考國際經驗。誠然在與國際接軌方面,這幾年國內已有很大的發展,中國現在是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添加劑委員會、農殘委員會的&&人,並正參考CODEX標準修訂有關的國家標準。

  其次,是風險管理和交流的整套理念。只靠強化法律是沒用的,因為任何法規,需利用風險管理和交流的技巧,才能有效地執行。

  國際先進理念還包括,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風險。食品安全涉及的面太廣了,你不可能每一個都要查。負責食品安全的資源不可能無限放大,所以必須首先進行風險評估,判斷哪風險高,把資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盲目加大執行力量是沒有用的。缺乏風險分析,就像沒有目的到處跑,浪費資源。  

  記者: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後,政府應該怎麼做?

  梁嘉聲:這涉及風險交流系統的建立。以瘦肉精為例,如果風險交流系統建好了,哪一個商店有問題,進入黑名單曝光,這家企業的名聲就受損,企業家必須考慮這個後果。香港食安中心的網頁,有很多公告,跟行業也有定期的交流,跟專家也有很好的溝通。

  記者:您如何評價傳媒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作用?

  梁嘉聲:傳媒的監督、網絡的參與都會促進食品安全。但是媒體的參與要專業。比如“假雞蛋”,科學上我就認為是虛假材料,媒體應先求證後再報道,從化學的角度看,假雞蛋是不可能的。從商業講,假雞蛋是不划算的,作假的成本可能比真雞蛋還高。而且,雞蛋的蛋白是較為特別的一種化學品,正常溫度下是流質的,但是加溫以後是凝固的。大部分的化學品是反過來的,高溫才是液體,造假技術難度太大了。

  (梁嘉聲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客座副教授。曾在香港特區政府部門服務近25年,參與食品安全檢測、風險評估與管理、食物法規修訂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