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蔬菜流通領域無暴利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期,部分蔬菜價跌滯銷,農戶損失嚴重,引起社會強烈關注。有人認為是生産環節出了問題,蔬菜種植面積盲目擴大;有人認為是流通環節過多,導致蔬菜賣難滯銷;還有人認為是流通環節存在暴利,對農民和消費者兩頭賺錢。眾説紛紜,真相究竟如何?  

供大於求,是近期菜價暴跌的主因 

■ 受去年菜價較高影響,部分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加上南方蔬菜與北方蔬菜上市“碰車”,市場供大於求  

    4月28日淩晨4點。山東壽光農産品物流園。

    在這個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交易中心,記者遇到了壽光市古城街道西羅村菜農韓國財。他拉了滿滿一三輪車西芹,正在物流園交易大廳裏等生意。

    “現在西芹好賣嗎?”記者問。

    “不好賣,價格降得太厲害了。”韓國財説,昨天(4月27日)一斤西芹能賣6毛,今天暫時還沒遇到買主,估計價格也差不多。而去年這個時候,一斤西芹能賣到1元。

    據山東濰坊市商務局統計,4月以來蔬菜價格回落明顯,個別蔬菜價格暴跌、産品滯銷。4月19日至25日,壽光農産品物流園的蔬菜周價格定基指數為84.77,比上周下跌5.52個百分點,跌幅為6.11%。去年大頭菜每斤田間收購價為1.3—1.4元,芹菜0.8—1元,現在則跌到了每斤不到0.1元。

    産地的菜價下跌也傳導到銷地市場。據北京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監測,近期肉、蛋、米、面、魚、果等農産品價格幾乎都在上漲,唯獨蔬菜價格大幅下降。不只是大白菜等個別蔬菜價格下降,而是很多冬儲菜、應季菜價格都在降。

    例如,4月26日,大白菜每斤0.2—0.3元,同比下跌72%;圓白菜每斤0.18—0.4元,同比下跌71%;芹菜每斤0.2—0.4元,同比下跌64%;生菜每斤0.5—0.8元,同比下跌69%;土豆每斤0.7—1元,同比下跌39%。

    北京市新發地農産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説:“現在蔬菜生産比較分散,種植面積難以準確統計。但根據市場交易量等信息可以判斷,部分蔬菜確實供大於求,這是本輪菜價下跌的主要原因。”

    據介紹,去年同期我國經歷了嚴重的“倒春寒”,導致很多蔬菜供應不足,菜價大幅上揚,這誘發農民大量種菜。“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鼓勵農民種菜,北方一個縣甚至提出‘一畝菜等於十畝麥’的口號。”張玉璽説。

    據專家分析,今年南方蔬菜上市時間推遲,北方蔬菜上市時間提前,北方、南方蔬菜出現“碰車”,市場供應明顯增加。同時,由於去年菜價較高,山東、遼寧、內蒙古等地蔬菜批發商大量囤積大白菜、土豆等,目前僅山東濟寧大白菜庫存量就達3萬噸,內蒙古武川土豆庫存量達3萬噸,這導致市場供應充足、價格下降。

菜賤難賣,不能歸咎流通環節

■ 從田間到餐桌,每一個流通環節都不能少。農超對接雖能減少環節,但推廣鋪開面臨難題

    據了解,蔬菜可分為“本地菜”和“外來菜”。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周邊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蔬菜自給率明顯下降,越來越多的大城市主要依賴外來菜。例如,北京的蔬菜自給率就不足20%。

    這種情況下,城市居民要想吃到蔬菜,自然需要從外地“流通”過來,這一般要經歷四個環節:産地收購,中間運輸,銷地批發和終端零售。在某些地方,流通環節可能還要更多,例如山東壽光,由於是全國性的蔬菜交易中心,不僅有收購,還有大量的産地批發。在一些大城市,銷地批發可能還要分為一級批發、二級批發等。

    蔬菜流通環節看似不少,但哪個可以省去呢?

    “在現有條件下,這些環節無一能省。” 張玉璽認為,道理其實很淺顯,市民吃菜要靠外地供應,這自然需要當地收購、中間運輸,這些環節及費用肯定省不了。大量的蔬菜進入城市後,需要經過批發再進入超市,這個環節也不能省。因為超市需要的蔬菜具有品種多、數量少等特點,只有到品種齊全的批發市場挑菜、配菜,才能滿足自身需要。農貿市場的小攤販顯然更離不開批發市場了。

    不少人會質疑:為什麼不發展“農超對接”呢?

    農超對接可以實現超市和産地直接對接,但即便如此,産地收購、中間運輸等環節一樣不能少。北京物美商業集團採購部副總監張旺波説,和批發商運送5噸菜到北京一樣,超市販運蔬菜同樣省不掉收購費、運輸費、人工費等。乍看上去,農超對接可以省去批發環節,但關鍵是,農超對接能實現全覆蓋嗎?

    張旺波説,與批發市場動輒上千噸的蔬菜銷售量相比,超市銷售量很小,完全不具備規模化經營優勢,可以説無利可圖,很多超市對搞“農超對接”沒有興趣。農超對接還要求超市擁有強大的物流配送、先進的信息系統,這並非一般超市能做到。再説,現在蔬菜生産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也難以滿足超市的要求。

    顯然,農超對接不是不能搞,但短期內肯定難以實現全覆蓋。在此之前,蔬菜流通仍必須依賴現有模式。

    曾有一個被認為流通不合理的案例,即“內蒙古的土豆需要先運送到山東,再轉運到北京批發銷售”。內蒙古土豆直接運到北京,當然費用會更節省。但壽光農産品物流園蔬菜交易管理部經理張南表示,一車土豆若從內蒙古直接進京,可能十天半月也賣不完,成本太高。如果拉到壽光市場,這裡菜品多、買家多,一車土豆兩三天就賣了,返程時配上其他蔬菜再運到北京銷售,這才有錢可賺。

流通成本上漲,讓消費者難得實惠

■ 對菜價下降感受不明顯,主要因為成品油、勞動力、房租等價格上漲“稀釋”了降價的程度

    記者發現,雖然産地菜價大跌,但許多消費者對此感受並不明顯。原因是什麼? 

    蔬菜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必須經歷多個流通環節,這是需要費用的。據調查,油價上調、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使流通費用提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産地菜價下跌向終端市場傳導的幅度。

    山東小夥李成浩是一名個體運輸戶。4月29日淩晨1點,小李和司機拉著一車蔬菜從山東壽光農産品物流園來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跑這一趟車,我能拿到3000元的車運費,但需要支付1500元的油費、200元的市場信息費。”小李説,他還雇了一個司機,每月工資5000元,算起來每天成本約170元;再刨去路上吃飯等費用,他這一趟能賺七八百元。

    “那你天天跑,豈不是發財了?”記者問。

    “我哪能每天跑一趟呢!現在車到了新發地,我還要在北京待上幾天,看能拉點什麼貨回去。其實算起來每天也就賺兩三百元。”李成浩説,去年油費便宜,跑一趟只需要1000元,司機工資約為一天130元。單這兩項支出,現在每趟車就比去年要多支出540元,而這些費用肯定有一部分要加在菜價上。

    零售環節的費用上漲也很明顯,即所謂“最後一公里加價”。城市裏,零售商們要繳納攤位費、房租費,這些只能計入到菜價中。在北京某農産品批發市場,一個攤位使用面積約10平方米,每個月租金就達2500元,如果再加上塑料袋等其他成本,費用就更多了。

    “大家都清楚北京的房租有多貴、生活成本有多高,這些費用當然都要計入到小攤販所銷售的蔬菜裏。他們要靠這個養家糊口。”北京八里橋農産品中心批發市場總經理趙爾烈認為,某種程度上説,畸高的房價推高了菜價。

    流通費用漲了,是不是表明流通環節有暴利 

    據介紹,蔬菜每一流通環節加價約20%。因為相關經營者要獲取合理報酬,還要支付成本、承擔風險,這無可非議。山東省商務廳市場體系建設處處長王洪平認為,目前流通各環節基本都是自由進入、充分競爭,拋開個別投機炒作因素,不可能産生暴利。相對菜農,中間環節的利潤可能相對穩定,經營者可以通過調整經營品種規避風險,但他們也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賺錢。

    當然,流通環節也需要改進。比如,現在城市蔬菜銷售網點越來越少,既不便民又不利於擴大銷售。專家建議,應進一步創新流通模式,增設銷售網點,盡可能地減少流通費用。其中,政府應該考慮減免場地租金,建設公益性批發、零售市場,減輕零售終端負擔。

加強信息指導,改變市場無序局面

■ 小生産面對大市場,必然會帶來價格大起大落,今後亟待加強對農民的信息指導

    據調查,目前我國蔬菜生産依然以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模式為主,當小生産面對大市場,自發的市場調節必然會帶來價格的大起大落。相比較而言,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農産品價格相對穩定,因為當地主要依靠大企業、農業協會等組織生産、銷售,産業集中度較高,便於控制風險。專家建議,今後應繼續加強行業性組織建設,利用産業化的協會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增強菜農抗風險能力。

    當然,改變蔬菜的分散種植模式、提高産業化程度並非易事,可能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相對來説,加強對農民的信息指導顯得更具可行性,也更為迫切。

    今年,壽光市田柳鎮後疃村菜農王新志種了一個大棚的蘿蔔,現在一斤只能賣到七八毛錢,而去年能賣到3元。王新志説:“去年播種時,蘿蔔種子很不好買,價格也高了很多。這應該説明種蘿蔔的人多了,可惜俺當時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以種子貴賤判斷種植風險的想法,反映了市場信息的重要性。多年來,農民種菜就像在賭博,賭對了品種、押對了時機就能賺一把,搞不好就要賠得很慘。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認為,蔬菜生産不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需信息不對稱。只有傳導正確的信息,才能有效緩解農民盲目種植的問題。

    “信息指導很重要,但關鍵由誰來做這件事情呢?”張玉璽説:“現有生産條件下,蔬菜種植、銷售的産業化程度都很低,大多數地區的農業合作社還沒形成氣候,信息蒐集、分析都成問題。”

    據了解,目前諸多關於蔬菜生産、銷售的基礎數據都不準確,包括全國蔬菜種植面積,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的蔬菜産量,城市、農村的蔬菜消費量,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銷售渠道的數量等等。建立包含這些信息的數據平臺,對蔬菜生産銷售的指導才會更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