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費孝通 老來一書生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2: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清華大學百年華誕

  費孝通曾追憶,在清華的三年是他一生中難得的一段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服,生活最優裕,學業最有勁的時期。

  江蘇吳江市松陵公園,一本無字的石雕書展開,背後的墓碑上有一段題字: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生命勞動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怕時間的沖洗了———費孝通。

  很多人認識費孝通,是通過他對鄉土中國的描述:從歷史的變遷到現實的分析,從蘇州的小村莊到整個中國。

  他下了一盤社會學和人類學中國化的棋,讓人們從蒙昧到了解全貌,讓中國的村莊發生了變化。

  清華生活平靜恬適

  清華大學的時光之於費孝通,是“前人播下的種子”。

  他是當時在清華學習人類學的唯一一名學生。1933年,從燕京大學畢業後,費孝通在吳文藻的支持下,考入清華大學,成為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的研究生,師從俄國學者史祿國。

  費孝通在晚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説,清華大學研究院的這兩年學習生活,是他一生當中難得的最平靜、最恬適的生活。

  兩年當中,他“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關注是骷髏”,專注于體質人類學的堂奧。

  那時,體質人類學是冷門學科,“清華園裏知道的人不多,史氏雖是世界級的學者,但知道的人很少。他不但在清華里不知名,甚至全國、全世界在當時知道他而能理解他的人也是很少的”。這樣一個老師,加上費孝通是清華園裏惟一一個跟他專修體質人類學的研究生,“一師一徒”的圈子很小,孤寂之狀不難想見。“他這個人知識豐富,什麼都懂,受的是德國的大陸式的嚴格訓練。”費孝通回憶史祿國時説。

  老師突擊檢查作業

  據《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2卷下冊記載,“生物學館,位於園西河旁,碧瓦紅墻……館高四層,佔地二畝有二……研究室及儲藏室,多在第三、四層,實驗室及講堂,多在第二層。每一實驗室,足夠二十余人同時實驗之用”。如此規模的一個實驗室,平時費孝通一個人工作。

  實驗室的門有兩個鑰匙,費孝通一個,史祿國一個。史祿國讓費孝通獨自在實驗室工作,但是任何時間他都可以自己開門進來看學生在做些什麼。兩人在工作室裏見面的機會並不太多,因為史氏每天主要的時間是在他自己的書齋裏埋頭工作。

  每天傍晚,史氏總要和他夫人一起繞清華園散步一週。當他經過生物館時,就可以用身邊帶著的鑰匙開門進入工作室。而費孝通這時大多已回宿舍去了,史氏便查閱堆在桌上的統計紙。

  “他看到錯誤時就留下‘重做’的批語。我一看到這字條,就明白一個星期的勞動又得重來了。”費孝通曾回憶。

  在清華的三年中,費孝通在學業上是相當活躍的,他在後來的追憶文章中寫道:“回想起來,這確是我一生中難得的一段心情最平服,工作最舒服,生活最優裕,學業最有勁的時期。”

  “能否長出樹木、能否開花那是後人的事。值得珍視的就是這些種子,好好保留著,總有一天會桃李滿園的。”費孝通曾回憶。

  再後來,種子果真長成了樹木,開出了花、結了果。

  1936年,費孝通在江蘇吳江開弦弓村進行調查。兩年後,他根據調查資料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英文名叫《中國農民的生活》。很快,《江村經濟》成為歐洲人類學學生的必讀參考書。

  一個普通的中國村莊的故事,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學生邱澤奇的評價是:老師費孝通把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從“異域”轉向了“本土”,從“原始文化”轉向了“經濟生活”。

  最終,費孝通回到清華任教。在女兒費宗惠看來,“這種回歸可以理解為對於清華的一種情誼。”

  被讚“最後的紳士”

  費宗惠説,費孝通一生與書結緣:讀書、實踐、記錄,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他寫鄉村的情趣:江村蠶熟慶豐收,老來又作故鄉遊。兒童笑我白眉長,我羨太湖一沙鷗;

  他寫兒時讀書遊玩的南園:千山萬水行重行,老來依然一書生。難盡筆下胸中意,愧憶南園讀書聲。

  寫的基礎是實踐。在費孝通一生的時光裏,足跡幾乎遍佈整個中國。

  有人稱讚他是最後的紳士。

  在學生方李莉眼中,他有文人氣質,平易隨和、詼諧幽默。他平日所思所感、觸景生情和感事抒懷“筆下難盡胸中意”時,“便自然地化作了詩的語言而宣涌出來。”

  “先生説他國文底子不好,其實是自謙。他作詩寫字最講究意境,並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就在意境兩個字,這是西式教育裏缺乏的。”方李莉説。

  這與他的出生撇不開關係:出生鄉紳人家,接受新式教育。

  “他從沒有知識分子或者大人物的架子。”費宗惠説,父親晚年時跟她回吳江考察,村裏老人們涌上來問候,父親總是笑容可掬的回應。費孝通甚至要求曾經做自己秘書的張榮華記住每一位來訪者的名字,“這意味著基本的尊重。”

  但是,平和與尊重並不意味著無止境的忍讓,他有熱血的一面。

  1952年清華院係調整,當時新成立的教育部一位蘇聯專家稱:社會學是專門反對馬列主義而出現的一門資産階級偽科學,必須徹底取消。這引起了清華社會學系中許多教授的反對,而費孝通是最激烈的反對者之一。

  2005年,費孝通辭世。

  “中國正在走向富裕,費老可以放心地走了。”費孝通弟子、北京大學邱澤奇教授説。

  □本報記者 朱柳笛

  費孝通

  院係:社會學及人類學系1933級研究生

  出生年月:1910年11月2日

  籍貫:江蘇吳江

  評語

  以“鄉村經濟”研究一鳴驚人,享譽海內外。以強國富民為己任,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身影出現在大城小鎮。———校友錢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