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楊振寧 清華伴一生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1日 11: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清華大學百年華誕

  已有人閱讀2011-04-20 02:46 新京報

  西南聯大學術討論風氣盛行,在那裏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也深受影響,幾乎每天都和同學黃昆、張守廉三人“坐而論道”。

  我曾寫過一篇描述我在清華園童年時光的文章,提到“在我的記憶裏,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小學同學在園裏到處遊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爬過”。

  這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在春天喜歡養蠶。從蠶卵孵出極小的小蠶開始,一直到長大結繭、産卵,都是我們的研討對象。清華園中有很多桑樹,記得我們都知道哪棵桑樹的桑葚最好吃,而我們認為有最好吃的桑葚的樹,桑葉一定也是蠶最喜歡吃的。

  關於清華園另外一個不可磨滅的記憶是,當時在北院北面有一個牛奶廠,是清華的一位虞老師設立的,牛奶廠裏有一頭大公牛,攔在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圍欄內,非常兇猛。我們常去看它,又怕又愛看。

  抗戰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在昆明聯合成立西南聯大。

  我是在西南聯大讀的學士和碩士,那個時候聯大的老師對教學非常認真、盡力,當然同學們也都盡力學習。回想起來西南聯大對我最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是給了我很堅實的基礎知識,引導我後來走上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的研究旅程;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了解到什麼叫做良好的學術空氣。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華扮演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裏面一個重要的角色。近年我回清華來,國內外形勢都大大改變了,清華當然也扮演了和當年不同的角色。可是,仍然是中國高等教育、科研發展裏面極重要的角色。

  我與清華的淵源可以説延續了一生,清華之於我的意義,可以用2009年4月我在揚州一個會議演講裏面的幾句話表述:英國大詩人T.S. Eliot在Four Quartets中寫道

  In my beginning is my end,

  ……

  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我將它翻譯如下:

  我的起點

  就是我的終點,

  ……

  我的終點

  就是我的起點。

  我們將不停地尋索

  而我們尋索的終結

  將會達到了我們的始點

  從而第一次了解此地方。

  ———楊振寧 2011年4月

  以上是楊振寧教授為清華百年校慶專門寫下的文字。他婉拒了記者的採訪,而選擇“自己來寫”這段和清華相關的記憶。

  7歲隨父親住進清華園

  比起其他校友,清華大學對楊振寧來説,並非只是校園。清華園也是他兒時成長的家園,是他少年時代課餘嬉戲的樂土。

  1929年,7歲的楊振寧隨父親住進了清華園,在當時動蕩的中國,這個圍墻裏的園子為他提供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成長的時代”。70多年後,楊振寧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如此評價。

  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教授,是最早將西方近代數學引入中國的先驅者之一。上世紀30年代,楊武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教授。在父親的影響和嚴格要求下,楊振寧中學的成績十分優異,數學尤其出色。

  清華園可謂是楊振寧走上物理學道路的起點,他説“能在一個學術環境濃厚的氛圍中成長,是我一生中第一個極大的幸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1938年,楊武之回到合肥,和妻兒經廣州、香港、越南輾轉來到昆明。

  也就在這一年,楊振寧以同等學歷直接從高二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此時,正是抗戰最艱苦的日子,但楊振寧説,這是“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一段日子”。

  泡茶館“辯論物理題目”

  西南聯大學術討論風氣盛行,在那裏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也深受影響,幾乎每天都和同學黃昆、張守廉三人“坐而論道”。

  當時,因為大學校園不供應開水,他們每天晚飯後回宿舍前,會花一到兩個小時去茶館。而泡茶館的主要目的,已不是為了喝茶,而是“無休止地辯論著物理裏面的種種題目”。

  有一次,三個人爭論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準確意義,結果從開始喝茶一直辯論到晚上宿舍關燈,辯論仍然沒有停止。“我現在已經記不得那天晚上爭論的確切細節了,也不記得誰持什麼觀點,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們三人最後都從床上爬起來點亮了蠟燭,翻著海森伯的《量子理論的物理原理》來調解我們的辯論。”楊振寧回憶稱。

  西南聯大的生活不僅令楊振寧在學習知識方面獲益匪淺,更影響了他對今後學術方向的選擇。

  “想起在中國的大學生活,對西南聯大良好學習風氣的回憶總使我感動不已。聯大的生活為我提供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在物理學裏的愛憎主要是在該大學度過的六年時間裏(1938-1944年)培養起來的……我對物理學中某些方面的偏愛則是在昆明的歲月裏形成的。”1957年,當楊振寧走下諾貝爾物理獎臺時,曾這樣對一位記者説。

  2003年,楊振寧回國定居在清華園的一座小院落裏。

  時隔七十餘年,他回到了他出發的地方。

  如今的清華是老清華園的十倍大,走在路上,楊振寧發現很多他熟悉的樹,不見了;許多地方建起了陌生的房子。但也有不少地方,與從前還是一樣的。

  2004年9月的一個夜晚,楊振寧來到清華大禮堂給年輕的學生們做演講:“我推開大門的時候,聞見的味道,就使得我想起60多年以前我所很熟悉的,清華大禮堂的味道。”

  □本報記者 孔璞

  實習生 趙月若雪

  楊振寧

  院係:物理系1938級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貫:安徽合肥

  評語

  楊振寧是我很好的朋友,我覺得他很有天賦,聰明過人,課堂上一些我認為非常艱深的理論,他很快就能輕鬆地掌握。

  ———同學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