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南京軍區利用網絡視頻維修前沿小島武器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8日 07: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雲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説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

  陽春三月,記者聽著這首誕生在“千島要塞”舟山群島的歌,探訪駐守在海島的一個聞名全國全軍的英模連隊——舟山警備區修理連。

  上世紀60年代,該連被國防部授予“勤儉創業修理連”榮譽稱號。

  雲聚雲散,潮來潮往。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新時代,他們從“傳家寶”中汲取營養,創新裝備維修保障方式,保障守島部隊武器裝備隨時能戰。

  近5年來,連隊先後數十次出色完成裝備試驗、重大演習等軍事行動保障任務,年年被上級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兩成兩力”建設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昔日“鐵腳板”上山下島,今日保障網隔海搶修——

  網絡時代續寫傳奇

  修理連所保障的部隊遍佈舟山群島,分散在2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裝備維修保障難度大。

  如今走進修理連,“遠程技術支援室”成為連隊維修保障模式跨越發展的新見證。前不久,某前沿小島哨所新裝備的一部偵察警戒雷達出現故障。茫茫大海,一網相連,修理連雷達維修技術支援組運用遠程視頻系統進行隔海遙控指揮搶修,哨所官兵很快為雷達更換了故障部件。

  從報修到雷達恢復正常,總共用時7分鐘。如果派人上島維修需要換乘兩次船,至少半天時間。“信息化時代,網上決勝千里。”連長王紅坤介紹説,“中修不下山、大修不出島”,是連隊官兵在幾十年前創造的傳奇。那時,連隊官兵依靠“鐵腳板”上山下島,實現了在簡陋條件下的裝備維修保障。如今,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部隊演習訓練任務多了,現代戰爭的形態變了、節奏快了,要傳承實現“中修不下山、大修不出島”,裝備維修保障模式非變不可。

  2009年初,連隊在上級支持下,利用光纖通信、網絡視頻等技術研製出“遠程技術支援系統”。從此,維修保障突破了大海阻隔,從基層連隊到偏遠哨所,武器裝備維修在網絡上變得觸手可及,可全天候隨時對裝備故障實施異地同步會診。

  網絡超越空間,更聚集資源。如今,這張裝備保障網越撒越廣,連隊專門設立了槍炮、雷達、工程等5個專業技術支援組,與裝備廠家、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將數十名專家編入連隊專業技術支援組,並在網上為保障部隊培訓修理骨幹。

  今年初,某新型火炮火控裝置出現故障。連隊技術支援組、上級業務部門和遠在千里之外的廠方專家“三堂會診”。原本被斷言“不回廠修不好”的火炮,一天時間就修好了。

  據統計,這套系統開通2年多來,修理連通過網絡為保障部隊提供技術諮詢110多次、指導排除故障130多個。

  前不久,南京軍區科技成果鑒定委員會專家組到連隊檢查指導時感慨:現在裝備保障難度這麼大,修理連還能做到“中修不下山、大修不出島”,真是難能可貴!

  昔日節約“看得見的材料”,今日更新“看不見的理念”——

  勤儉保障歷久彌新

  “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建設少不了……”是修理連傳唱了幾十年的連歌。那年,車輛管理專業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顏炳斌分到連隊。走進連史館,他被老一輩用黃泥替代鹼水和用磁石吸取回收散落鐵屑的勤儉故事深深吸引。

  然而,如今的勤儉,已經不是“黃泥代鹼水,磁石吸鐵屑”的老概念了。

  2007年底,連隊按慣例對保障部隊通用車輛進行年度保養。時任排長的顏炳斌向連隊建議:有14台車輛無需保養,因為這些車輛年行駛里程不足1000公里,性能比較穩定。他的理念是:“現代裝備應當實施合理保養,過度維修保養是一種浪費。”

  連隊不僅採納了顏炳斌的意見,還向上級提出了“變過度保養為合理保養”的建議。官兵們粗粗一算,這個小建議每年為部隊節約保養經費10多萬元。

  “時代再發展也經不起折騰,家底再厚實也經不起浪費。”指導員趙君慧告訴記者,連隊“好材精用、小材大用、廢材利用、缺材代用”和“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一滴油、一分錢”的好傳統,如今被賦予優化集約、科學配置保障資源的現代管理理念。他們按專業重組定崗人員、按功能模塊編配保障力量,把8大類技術人員進行重組。車輛大修原來需9人完成,如今縮減為6人。

  “數字化裝備全壽命維修管理”是他們提出的又一個新理念。在連隊,有一套“裝備全壽命數據庫”,記錄著部隊成千上萬主要裝備歷年的故障週期、易損部位、易耗部件和修理記錄。去年8月,某炮兵團組織出島機動演練,連隊根據裝備全壽命檔案的記載,僅用一天時間就將全團所有武器裝備檢修完畢,如期保障裝備登船參演。

  從過去的節儉到現在的集約,從節約“看得見的材料”到更新“看不見的理念”,勤儉保障的傳統還在演繹著新的精彩。

  “維修流程優化法”就是一例。連隊對所保障部隊的主戰裝備540種常見故障排除的方法步驟逐一論證比對,設計出最優方案並編成手冊。去年,連隊接到8部激光測距機維修任務後,他們優化維修流程,傳統6步法被精減為3步,排除故障時間縮短一半。

  昔日“革新有用就是寶”,今日“成敗關鍵在創造”——

  群眾革新與時俱進

  修理連官兵都熟知一段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末,連長柴金根帶領官兵成立“裝備器材革新小組”,在荒山溝裏研製出各種器材300多臺(件),其中36件革新成果參加了全軍裝備器材成果展覽會,在軍博設專廳展出。

  過去,修理連靠革新打出品牌。如今,革新這個“傳家寶”該怎樣繼承?

  “過去裝備簡單,打磨幾把銼刀、改進幾顆螺絲、製作幾個簡單的設備工具,就能解決大問題;現在裝備複雜、技術含量高,基層連隊搞技術創新能出什麼名堂?”戰士孫培友剛到連隊時曾有這樣的疑慮,但一次比武改變了他的想法。上級組織新型火炮野外搶修大比武,戰士黃玉發憑藉革新的“火炮高低機蝸桿分解結合器”,以絕對優勢輕鬆奪冠。其實,這個“土發明”只用了兩個鋼套管。

  “兩個鋼套管,節約10分鐘!”孫培友深受啟發。從此,他積極鑽研革新,參與了4項革新成果研製,5次在上級組織的裝備維修專業比武中摘金奪銀。

  連隊黨支部由此得出共識:“革新無大小,有用就是寶”的老傳統不能丟,但必須與時俱進。這些年,激光測距機、新型雷達、新型牽引車等不斷列裝部隊。為提升革新發明層次,連隊既注重培養能工巧匠“小行家”,也注重培養能攻堅克難的“小專家”。他們與4所軍地院校合辦“週末育才班”,官兵100%通過1門以上專業技術等級鑒定。他們採取“1+2+3”的專家帶徒弟的培養方式,讓創新技術升級帶動人才素質躍升。

  某新型雷達剛配發時,顯示器的電源盒經常燒壞,更換需預定,一等就是個把月,不僅影響正常使用,而且費用高。“一定要攻克這個堡壘!”年過半百的連隊雷達工程師修德存帶領課題組潛心研究,自主研製出穩壓電源,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如今,修德存成為全軍海防雷達裝備評審鑒定委員會中唯一來自基層的委員。

  如今,走進連隊革新成果展覽室,一件件閃光的革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近5年來,有9項裝備維修研究成果通過軍區鑒定並被推廣,4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

  上圖:“勤儉創業修理連”官兵正在開展訓練。葉麗君攝

  短評:創新是最好的傳承

  變化中堅守不變,不變中追求變化。“勤儉創業修理連”讓優良傳統踏著時代節拍,結出新的碩果。他們的生動實踐證明:一支部隊的優良傳統靠一成不變的僵化固守是守不住的,只有順應時代要求賦予優良傳統時代內涵,好傳統才能與時俱進,永葆活力。

  當前,全軍正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面對許許多多的轉變難題,我們常常發現,傳統的痕跡有多深,轉變的難度就有多大;在榮譽中沉浸時間越長,轉變的陣痛也越持久。如何看待傳統?如何傳承榮譽?成為我們這支無比珍視傳統、崇尚榮譽的軍隊面臨的一個時代課題。

  怎樣求解這道難題?“勤儉創業修理連”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面對新軍事變革帶來的保障難題,他們左手接過傳統的接力棒,右手擎起創新的主火炬,通過改革保障方式、優化保障模式、推動科技創新,使傳統與創新交相輝映,實現了保障力的全面躍升。可見,創新是最好的傳承。有了創新活水的滋養,優良傳統的老樹才能萌發新枝,傳統才能成為動力而不是包袱,才能夠不斷適應新形勢、充實新內容、展現新風貌。

  時代日新月異,傳統薪火相傳。努力做我軍優良傳統的傳承者,是新一代中國軍人的責任。讓我們像“勤儉創業修理連”那樣,以傳統為本色,以創新求發展,在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中把好傳統真正繼承好、弘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