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陳錫文批大城市病 自曝在京上班坐車10公里要45分鐘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2日 09: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被城鎮化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有些地方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變市民、農村耕地變城市建設用地。人民圖片

  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

  現有的城鎮化模式不可持續,城鎮化率也存在“虛高”現象

  記者:過去10年,我國城鎮化推進速度很快,為什麼能有這麼快的發展?

  陳錫文:過去10年,是中國城鎮化推進速度比較快或者最快的時期之一。200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是36.2%,城鎮人口4.6億人。到去年底,城鎮化率已經提高到47.5%,城鎮人口大約是6.3億人,城鎮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現在全球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1個國家,而10年間,我國城鎮化率提高了11.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1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足足增加了1.7億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主要和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直接相關。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城鎮化。我國城鎮化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推進城鎮化必將有效拉動市場需求,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記者:有人認為,過去若干年,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們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很大,存在著一些不可持續因素。

  陳錫文:的確,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低成本城鎮化道路,城鎮發展是建立在低成本獲得城鎮建設用地、廉價使用勞動力、環境承載嚴重壓力基礎之上的。儘管城鎮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大量的矛盾沒有化解,遺留的問題很多。近年來,地價房價、資源品價格以及勞動力價格持續較快上漲,今後城鎮化的成本將明顯提高。

  還要看到,由於統計口徑方面的原因,城鎮化率存在“虛高”現象。我國城鎮化人口的統計按國際慣例進行,即在城鎮連續居住超過6個月,便統計為城鎮人口。但實際上,仍有10%—12%的城鎮人口是農民工及其家屬,他們並沒有充分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城鎮化應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城鎮化應與工業化進程相適應,與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匹配

  記者:現在有些地方通過“拆村並居”、“農轉非”等形式加速推進城鎮化,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您説城鎮化率並非越高越好,對此怎麼理解?

  陳錫文: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城鎮化率水平比我們要高,但大多數都在80%以下,這裡面可以進一步做分析。比如,在日本,雖然農民只佔全國人口的4%,但約有1/4的人生活在農村。德國的情況也很相似。這説明,只要建設好農村,農村也是宜居的,大量人口仍將在農村生活。所以,並不是不種地的人都要進城。而一些城市化率超過了80%的國家,比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存在大量失去土地進入城市的居民。由於這部分人口沒有能夠獲得穩定的工作,使城市裏出現了不少貧民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無可否認,城鎮化是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就像把核能裝在反應堆裏,控制好了,電能就會不斷出來。但如果沒有這個控制能力或者沒能得到很好處理,就可能引發大量社會問題。

  實現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推進的速度,必須與其工業化的進程相適應,與其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匹配,超出了這個能力很可能會出現就業不足、貧困人口增多、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都會帶來嚴重影響。推進城鎮化,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總結經驗教訓,量力而行,不能超前。

  記者:為了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有的地方在推動戶籍改革,要求農民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對此您怎麼看?

  陳錫文:打開城鎮的門,讓願意進城、有條件落戶的農民進城落戶是好事,但不能借這個機會低價甚至白拿農民的土地。依靠農業、農村、農民的積累搞城鎮化的階段已經過去了,現階段應該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只要農民工符合在城市有穩定就業、有住房、繳納一定年限社保金等條件,城鎮政府就應該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給予其市民化待遇。各地城鎮應該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現有資源的承載能力等情況規範開展戶籍制度改革。

  “十二五”城鎮化率目標已經不低

  要特別注意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以及就業、子女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

  記者:“十二五”規劃把城鎮化速度確定為每年提高0.8個百分點,低於許多人的預期。高速推進的城鎮化似乎面臨“減速”,原因何在?

  陳錫文:“十二五”規劃當中真正用到數據的目標並不是很多,城鎮化率是其中一個。在未來5年中要使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再提高4個百分點,也就是到2015年末城鎮化率達到51.5%,和過去相比,這個速度顯然不是太快。

  從剛才的分析我們能看到,未來低成本推進城鎮化的很多因素正在消失和改變;已經實現的所謂城鎮化率還有很多不真實的因素,需要讓其逐步真實起來,讓符合條件落戶的農民工享受到城鎮的公共服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特別注意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以及就業、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問題,這可能比單純追求提高城鎮化率更重要、更有意義。在今後5到10年的時間裏,城鎮化的任務是極其艱巨的。在“十二五”時期,一年提高0.8個百分點、一共提高4個百分點的難度很大,城鎮化速度也不低。我們要總結中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糾正偏差,提高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

  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並行不悖

  處理好各類城市的功能,讓生産能力合理分佈,不要都集中在一兩個大城市

  記者:有觀點認為,如果走一條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傾斜的城鎮化道路,城鎮化對土地的佔用量將會大幅上升,因此,發展大城市勢在必行。但近年來,人口向大城市快速集中,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大城市病”開始顯現。對此您怎麼看?

  陳錫文:新的人口普查顯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都在2000萬以上。我在北京住,每天早晨上班,10公里路,坐汽車去,正常情況下用35分鐘,稍微有點堵就是45分鐘,10公里路要這麼長時間,效率太低。很多地方都面臨這個問題。

  其實,國外的特大城市是由幾十個、上百個小城市組成的,每一個小城市都有它獨特的主體功能、比較完整的服務功能。居住在裏面的人,若沒有特殊的需要不必離開他所在的小城市。所以大城市本身的概念或者它的形態和結構是什麼樣的,也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中國人口較多,單獨發展大城市顯然不適合中國國情,推進城鎮化必須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並行不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各類城市的功能。實現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優化生産力佈局,調整偏重發展大城市的格局,這樣才有可能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要在優化東部地區城市發展的同時,加快在中西部地區培育和發展一批城市群,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找準大城市的主體功能,將一些功能疏散到周邊地區,真正形成以大城市為龍頭,以中小城市、小城鎮為支撐的城鎮化格局。長遠來看,只有積極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逐步減弱行政的控制,才能真正形成一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局面。

  城鎮化不能完全解決“三農”問題

  到2030年,仍有4.5億左右的人口在農村,“三農”問題仍不能放鬆

  記者:再過一兩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就會達到50%,以後會越來越高。有人認為,通過城鎮化,農民數量會加速減少,“三農”問題也就自然會得到解決,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陳錫文:中央反復強調,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絕不能放鬆對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這是因為,在未來相當長時期,農村人口數量仍然巨大。按照現有城鎮化速度,農村人口數量很快就會減到一半以下,但仍有6億多人。有專家做過測算,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5億人左右,那時候城鎮化率可能會達到70%,但農村人口仍佔30%,也就是説,仍有4.5億左右的巨量人口在農村生産和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讓他們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城鎮化會解決一部分“三農”問題,但不能簡單地認為,通過城鎮化就完全可以解決“三農”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同步推進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記者 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