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講述149天南極之旅:坐在南京看南極成現實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1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抵達崑崙站後,魏海坤在平臺前留影。

  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憨憨的海豹,可愛的企鵝……坐在南京能"看"到南極,這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4月1日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而變為現實。在這支科考隊中,有一名南京科學家不得不提,他就是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魏海坤,也是此次南極科考隊中16位登上南極冰穹A的勇士之一。2011年1月他親手將南極天文中心聯合東南大學研發的,也是我國第一台自主研發的"南極天文科考支撐平臺"裝在南極冰蓋之巔冰穹A,遙遠的崑崙站第一次通過衛星通訊系統"送回"圖像。從此,南極與南京只有"一屏之隔"。

  昨天,回到南京不久的魏海坤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眼前的他,黑了、瘦了,臉上還有曬傷的痕跡。雖然苦,談起南極,回憶起149天生死考驗,魏海坤依然難掩興奮。

  勇士歸來 明顯黑了瘦了 臉上長出曬後斑

  2010年11月3日,魏海坤隨"雪龍號"出發前,曾接受過本報記者採訪,時隔5個月再見,記者第一印像是他明顯瘦了一圈,人也黑了不少,臉上長出曬後斑。"現在已經不是最黑的時候了。"魏海坤隨手點開電腦中一張照片,"你看這張照片,我在崑崙站時拍了傳回來的。"照片上魏海坤的模樣著實讓記者嚇了一跳——鬍子一大把,比現在黑上一倍。魏海坤説,離冰穹A越近,極晝現象越發明顯,呆在崑崙站十幾天,太陽就在頭頂轉了十幾天。"剛到南極,幾乎所有人都會曬掉一層皮。我們的臉先是變紅,然後變紫黑色,接著是臉皮開始脫落,手一搓,搓下一層皮。並伴隨著嘴唇開裂。我們這些大老爺們個個都涂防曬霜、潤唇膏,但都沒用,不過不涂更慘。"

  他眼中的南極之最

  最可愛>>企鵝排隊來"參觀"新建築物

  如果有人問南極大陸上最可愛的是什麼,魏海坤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是企鵝。"雪龍號"剛駛入南極,成群結隊的企鵝就一搖一擺地"湊"了過來。"我們在中山站作業時,企鵝會湊近看,一點不怕人,如果你表現出好感,它們還會一蹦一跳地跟著你。"有一次,魏海坤和隊友在中山站附近新搭建一座建築物,一群企鵝,井然有序地排著隊,好奇地繞著走上一圈,或許覺得沒意思,沒過多久,它們就"失望"地離開了。

  最感動>>1名隊員被澳洲飛機救走

  在崑崙站作業時,魏海坤見證了一次生死大營救。隨隊的醫生進站後出現嚴重高原反應,喘不過氣,吃不下睡不著,人迅速萎靡下去。當第一台發電機嗚嗚運轉起來時,這名醫生再也撐不下去了。擺在勇士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集體大撤退,這意味著此行很可能前功盡棄;二是請求國際援助,請直升機飛進來救人,但這一定要快。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請求救援後不到24小時,澳大利亞的飛機停在崑崙站前。"這是第一次有外國人上崑崙站。"

  再回首 那些與"風雪冰"惡鬥的日子

  2010年11月3日-12月5日 橫跨"魔鬼西風帶",人只要"豎"著就噁心

  去年11月3日,魏海坤和隊友們在上海登上了"雪龍號"中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開始了南極科考之旅。"雪龍號"在海上一走就是近一個月。"橫跨"西風帶的那幾天,讓魏海坤至今回憶起就感到噁心。位於南緯45度至60度之間的西風帶,素有"魔鬼西風帶"之稱。強烈的氣旋讓西風帶海域波濤洶湧,排水量2萬噸的"雪龍號"像是一葉小舟在海上劇烈的顛簸搖擺中艱難航行。"船顛簸得很厲害,很多人感到噁心,最嚴重的就靠挂水支撐。我們只能躺著,人只要豎著就想吐。"船晃得最厲害的一次,許多睡覺的人都從床上掉了下來,房間裏的物品也被甩了出去,乒乒乓乓散落一地。

  2010年12月16日-29日 "地吹雪"掀起3-5米高的雪流撲過來

  12月初,"雪龍號"駛入南極海面。

  12月16日,16名勇士七手八腳將200多噸物資搬上21個雪橇,開著6輛雪地車,向崑崙站挺進。行進中遭遇很多困難。"從中山站向內陸,越往裏走溫度越低,氣溫一般低於零下30度。最要命的是雪坎變多變高。而且又硬又高,有的甚至接近2米。能見度不好的時候,到跟前突然發現有雪坎,每一次急剎車對於雪地車都是致命一擊。"可當"雪坎路"遭遇"地吹雪",一切變成了浮雲。途中,一行人多次與地吹雪"正面交鋒"。"感覺有幾個7-8級大風的力度,雪就像沙漠裏的流沙一樣,被狂風席捲而起,揚起3-5米高的'雪流',天空立刻變得霧濛濛的,雪流撲到人身上,不一會臉上就沒有知覺了。"另一種可怕的天氣是"白化天",天空中白濛濛的一片,地上白雪皚皚,"白化天"可以把整個車隊"吞沒"了。"完全找不到方向,從上到下一片白,連天都看不見,能見度只有3-5米。後面的車只能跟著前一輛車的車轍向前挪,稍慢一步,車轍被大風吹散,掉隊的事時有發生。"據説第25次科考隊有輛雪地車掉了隊,車轍突然消失了,沒有任何標誌,不知向左還是向右,情況非常危急。隊長指揮其他車輛原地待命,然後開車原路返回,才"領"回那輛迷路的車。就這樣,6輛雪地車一挪就挪了13天,這據説已是內陸隊行進的最快紀錄。

  2010年12月29日-2011年1月8日 崑崙站安裝線纜,電線變成鐵棍

  2010年12月29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日思夜想的崑崙站近在眼前。

  送上崑崙站的這套平臺是經過多次"考驗"的,最嚴酷的一次,科學家們把它送到西藏海拔4300米的地方。它堅強地"挺"過去了。但真的到了崑崙站,困難還是難以預料。為了讓電線耐低溫,來之前,項目組定制了許多耐低溫線纜,但到了崑崙站後,有的電線還是變成了"鐵棍"。"硬邦邦的,不敢折,怕斷。我用電吹風和熱風槍,雙管齊下對著電線吹。電線稍稍軟化些,我嘗試擰電線線頭,還是太硬,擰不過來。接一根超級電容的電線花了一個上午。"第一根電線接成了,魏海坤的手、腳早已失去了知覺。

  經過與隊友們的多次安裝調試,1月8日,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正式宣佈"南極天文科考支撐平臺"安裝成功,在崑崙站上轉動起來。遠在南京的同事陸續收到他從崑崙站發回的照片和文字。"我的戰友郝英立教授在天之靈可瞑目了。"魏海坤説。原來領導開創並研發科考平臺的東大空間研究院副院長郝英立教授,在西藏羊八井觀察站進行高原試驗工作期間,突發疾病不幸去世,年僅47歲。 通訊員 陸海 本報記者 蔡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