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事業單位改革時間表確定涉及4000萬人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1日 07: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北京4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一度霧裏看花的中國事業單位改革,終於勾出了清晰脈絡。權威消息稱:中央已經確定了一張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時間表——到2015年,中國將在清理規範基礎上完成事業單位分類;到2020年,中國將形成新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這意味涉及超過126萬個機構,4000余萬人利益的事業單位改革,將全面開閘。新一輪的事業單位改革將改什麼?怎麼改,誰受損?誰獲益?

  按照社會功能,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産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就是將承擔行政職能的變為行政機構;將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轉為企業;保留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

  在這張時間表中,事業單位分類將成為第一個五年改革目標的一項硬性指標。中央黨校教授辛鳴昨晚接受《新聞縱橫》吳喆華採訪時表示,這次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其中"管辦分離"是改革的主體。

  辛鳴:首先,本來是行政管理的職能,現在以事業單位的面目出現。既然有行政管理的職能,就應該政事分開,讓行政職能回歸行政機構。

  第二種情況是社會上肯定會有一些市場解決不了、也不願意解決的事情,也就是公益事業,這是事業單位必須承擔的責任。政府就要把這些事情和把幹這些事情的人養起來,管辦分開,但回歸正業。這是未來事業單位改革的主體,就是要讓事業單位名副其實的成為事業單位。

  第三種情況,本來是市場可以做的事情,卻挂了事業單位的名義,就應徹底走向市場。

  事業單位改革涉及相關的人事聘用、機構編制、管理體制、績效工資、養老保險等改革和試點等方面,利益關係盤根錯節,改革阻力巨大。辛鳴表示,事業單位改革,可以汲取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經驗。

  辛鳴:中央政府下決心了,這表明什麼?改革的態度一定要堅決,日程表一定要落實。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回過頭來看一看十餘年前國有企業改革中一些被證明可行的做法,完全可以成為今後事業單位改革中可以參照和借鑒的做法。

  隨著全面聘用制的推行和績效工資制的實施,中國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深入。下一步改革從將從哪突破?長期從事事業單位改革研究的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工資福利研究室主任何鳳秋表示: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會保險是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點。

  何鳳秋:事業單位改革有幾個事情要做,比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各地基本已進行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做的是什麼?擴大聘用制度,還有事業單位的收入分配改革。從各地實行的情況看,義務教育基本績效工資已全部實施,公共衛生部門績效工資已全面展開。現在,我們最關心的就是其他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正在各省逐步、穩步推進。再有,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改革,各地都在試點。所有事業單位改革今後的方向是這些方面的改革都要逐步完善,一步一步往深入推進。

  "功能明確、運行高效、治理完善、監管有力"。中央明確提出這樣16個字,為2020年我國事業單位的體制機制描繪了一張藍圖。美好藍圖中,到底誰能獲益?

  何鳳秋表示:目前,通過績效工資改革,義務教育學校的老師、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醫生的待遇已經明顯提高。

  有人歡喜有人憂,對於改革會降低事業單位養老水平的擔心。何鳳秋表示,改革後的養老水平變化不會太大。事業單位可以學習企業的職業年薪制度,減少退休後的待遇落差。

  何鳳秋:下一步,績效工資會往什麼方向走,很多義務教育學校平均大概漲了200元錢左右。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也已兌現。除了這兩大塊,其他事業單位,比如醫院、高校,有些省已開始往前在推進。下一步改革是實行養老保險,不可能一下讓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待遇)水平下降很多,可能參照企業,企業有職業年金。針對事業單位各個行業不同的特點,是不是可以考慮設立職業年金。這樣,總體來看,職工退休以後待遇不會降低很多或不會降低。

  令人關注的是,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在這次改革中被特別強調。何鳳秋表示,具有公益屬性事業單位將因此受益,獲得更多的財政保障。

  何鳳秋:這次改革對公益屬性強調的更多,從這個角度來講,下一步如果分類清晰,那麼,公益屬性的事業單位、財政保障可能要更好一些,這對事業單位,尤其是對公益類事業單位來講,應該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