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日化巨頭"停漲"顯示中國政府市場監管內外資一視同仁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16: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 李雲路 王建華)“&&”宣佈漲價計劃的聯合利華中國公司短短10天內態度發生180度大轉變,又于本週四“&&”宣佈暫緩漲價,至此,備受關注的中國境內日化産品預期漲價潮似乎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

  在聯合利華于3月31日晚間發佈的一份不到200字聲明裏,可以判斷其受到了政府監管部門和輿論的強大壓力。“根據國家發改委的要求,決定暫緩原定於4月1日執行的價格調整”,聯合利華如此表述説。

  3月下旬,聯合利華、寶潔以及立白、納愛斯等外資和內資日化巨頭紛紛以成本上漲為由,計劃從4月起上調相關産品價格,並引發一些城市出現消費者搶購洗衣液、沐浴乳、肥皂等日化用品的現象。

  中國政府主管部門高度重視並介入調查。據悉,國家發改委幾天前“約談”相關企業負責人了解情況,並派員到企業進行實地調查。

  雖然聯合利華等公司對“串通漲價”的指責予以否認,發改委經過調查也對媒體宣佈並未發現“串通”的證據,但一些企業至少難逃“跟風漲價”的嫌疑。

  國家發改委表示,洗滌用品和方便麵等都是群眾生活必需品,其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群眾生活。要求各類企業加強社會責任,不得隨意搭車漲價,更不許串通漲價和哄抬物價。

  觀察人士認為,現行法律法規賦予政府市場監管的職能和手段,尤其是在通脹壓力仍然嚴峻的當下,政府更有責任切實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不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在華外資企業,其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也承擔同等的國民義務,都要接受政府部門的市場監管。

  去年12月1日起,中國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外國企業及外籍個人徵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標誌著長達近30年的外資“超國民待遇”正式終結,這也意味著在華的約29萬家外資企業必須習慣並適應中國的市場運行規律和法律法規。

  按照中國價格法的規定,政府在必要時可以在全國範圍實施提價申報制度和調價備案制度等價格臨時干預措施。此做法並非中國的專利,美、德、法、日、韓等國家也都有政府干預價格的相關規定和先例。

  價格法還規定,經營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不得捏造、散佈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

  修訂後的《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則細化了對多種價格違法行為的認定,加大了對有關操縱市場價格,造成商品價格加大幅度上漲等違法行為的力度。

  《反壟斷法》也提出,禁止具有競爭關係的經營者達成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的壟斷協議。

  目前在中國的洗滌用品市場,寶潔、聯合利華、立白和納愛斯四大巨頭,幾乎佔據全國八成以上的市場,這意味著消費者的自主選擇空間減小。

  日化巨頭“操縱價格”在國外已有先例。西班牙政府反壟斷機構日前宣佈,對美國寶潔公司、法國歐萊雅公司、德國漢高集團等8家化粧品製造商處以共計5000萬歐元的罰款。據該委員會調查,上述企業在20年內結盟操縱價格,阻礙歐洲市場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

  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需求,中國的日化行業被外資視為必爭之地。在這個規模達2000億元的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的是寶潔、聯合利華和歐萊雅等三家跨國日化巨頭。除了壟斷行業的價格強勢話語權,外資企業提價引發本土企業相繼跟進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外資企業率先漲價的現象對於國人來説並不陌生。2008年初,部分國外奶粉品牌以原材料漲價為由&&漲價,幅度從5%至30%不等。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日化用品行業,調價已經環環相扣——小型日化企業跟著本土強勢日化企業調,本土強勢日化品牌跟著跨國巨頭調。此次日化用品醞釀的“集體”漲價,就是聯合利華、寶潔等跨國巨頭率先上調價格,導致本土日化企業跟進的連鎖反應。

  雖然對於此次日化用品“集體漲價”的成因到底是成本上漲還是價格壟斷,目前仍然莫衷一是,但中國政府對任何涉嫌擾亂市場價格的行為以及由此推動的物價上漲,無論是內外資企業,都將一視同仁、依法干預的決心已經可見一斑。

  企業有定價自由,但不能濫用,尤其是憑藉市場優勢地位,濫用定價自由,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中小企業利益,如果涉嫌價格壟斷,即便提前公佈漲價計劃也不能使其行為合法化。

  據業內人士分析,日化生産企業漲價的背後確實有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存在,但對於這種壓力,企業可以通過內部挖潛來化解,而不是依賴“漲價”的方式衝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