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青年創業熱情決定國家未來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6: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編者按

  11日晚,共青團中央主辦的“我與祖國共奮進”形勢政策網絡宣講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網絡傳播由中青在線承辦。四位青年代表委員與現場300名大學生和各大網站青年網民進行了互動交流。中國移動公司的“手機新聞早晚報”于12日報道了此次活動。今天本報刊發網絡宣講會上的精彩問答。

  在90分鐘的交流當中,網友提出的問題很多,由於時間原因,四位青年代表委員無法一一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將把網友的問題整理、分類,帶給代表委員,然後反饋給網友們。

  3月11日,被很多年輕人視為“成功偶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公司董事局主席鄧中翰,糾正了人們關於他的一個錯誤認識。

  當天,由鄧中翰主持研發的中國首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百萬門級超大規模專用芯片“星光一號”,度過了10周歲生日。10年裏,鄧中翰的“星光中國芯工程”不但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還將國産芯片賣給了三星、索尼、惠普、戴爾、聯想、蘋果等跨國企業,佔有了全球PC圖像輸入領域超過一半的市場。

  1999年通常被認為是鄧中翰創業的起點——那一年,他從美國矽谷回到中關村,創辦公司。

  不過,在3月11日晚由共青團中央主辦的“我與祖國共奮進”形勢政策宣講會上,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與大學生、青年網民見面的鄧中翰説,自己的創業起點不是1999年,而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鄧中翰説,跟很多今天的年輕人一樣,自己當年也是讀大學時就嚮往創業,但這種感覺是“模模糊糊的”。

  在團中央、中國科協等舉辦的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研“挑戰杯”競賽上獲獎,是他至今唸唸不忘的創業經歷。那是1991年的第二屆“挑戰杯”,鄧中翰當年是中國科技大學在校學生。

  他説,自己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做科研,發表第一篇論文,“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業”。

  作為一名本科學生,鄧中翰做實驗需要用到昂貴的儀器,也需要老師的指導。他回憶説,很多時候就是趁老師有點空去請教,或者是老師下班以後,自己去“加點班”。這種小事在他看來很磨練人,使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去挖掘一些關鍵的人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我想説的就是——任何形式使得你能夠獨立,能夠自主,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這樣一種行為我認為都是廣義上的創業。”鄧中翰説,創業就是創自己的事業,不一定就是要創立公司。

  他説,這類身邊小事,哪怕很小也值得嘗試,儘管它不一定帶來什麼直接的、功利的回報。

  這位成功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將自己的成功歸結于一點:從被動地在校園裏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尋找自己的未來,追求自己的夢想,自己只是比同齡人早邁出了一步。

  所以,在“我與祖國共奮進”活動現場,面對網友關於“微創業”的提問時,鄧中翰回答説,如果有創業的機會,哪怕是“微創業”,青年也應該多鍛鍊。這種創業實踐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這樣創業的青年,整個市場也不會繁榮,大家都過得很平淡。如果我們青年大學生不去大膽嘗試,做不出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面貌的事情,我們國家就不可能向前發展。”鄧中翰鼓勵大家説。

  在場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啟明星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嚴望佳,曾經接觸過很多大學生。她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在大學裏面能為將來創業做什麼準備?

  在她看來,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在走向社會安身立命的過程中,年輕人必須學會塑造一種性格,能夠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無私地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與別人共贏的一種合作的包容的態度。

  嚴望佳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她當年學習了很多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很多人認為這沒什麼用處,可她覺得真的很有用,因為它訓練了思維和邏輯能力。讀大學時,她還儘量選修了與專業無關的課程,歷史、政治、地理、天文……在講座中,傾聽人生感悟,為未來做積澱。

  此外,她還建議多為同學服務。很多人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她卻認為這是在鍛鍊領導力和溝通力。

  “學習好只是大學裏可以做的事情中的一項。重要的是,我們要積累自己的勢能。”

拉車的時候要抬頭看路

  “人生在每個階段都有風險”,這是在場的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的忠告。

  劉慶峰對大學生們説,如果不努力,人生就會走樣。即便你找到工作,即便你當了CEO,你不努力,明天就會破産。所以在任何一個階段,人要有風險意識,要有憂患意識,要知道下一步主要精力用在什麼地方。

  他説,最關鍵是要有“自知”,知道自己怎樣發展,才能積累能量。

  有網友提問説,不少企業總以沒有實踐經驗為藉口,拒絕錄用應屆大學畢業生。劉慶峰這樣提醒大家,在校大學生其實最關鍵的還是把學習弄好,學有餘力再做社會實踐。

  他用武俠小説中的語句做比喻:社會實踐相當於花拳繡腿,自己內在的積累,比如數學、物理、英語、計算機知識屬於內功,沒有內功,再好的招數也不靈。

  劉慶峰不是沒吃過創業的苦頭。

  他的公司也是在1999年創辦的。如同所有沒有走出校門的天之驕子一樣,他當時“以為天下就在腳下,很快可以做到100億、1000億”。

  1992年,劉慶峰還在中國科技大學學習時,就希望“讓計算機像人一樣開口説話”。

  創業第一天,劉慶峰立下了這樣的豪言壯語:我們要做到語音技術方面最好的。

  行業競爭形勢當時是這樣的:微軟中國研究院首任院長李開復是語音專家,IBM早在1997年就在中國設立語音研究基地,摩托羅拉在上海建成了語音研究基地——這些地方招收了中國幾乎最優秀的學生。

  因為擁有很好的創業規劃和設計,科大訊飛很快融資300萬元。半年之後,又招來風險投資投資3000萬元。當時正值網絡泡沫時代,劉慶峰和創業夥伴們雄心勃勃。

  可是,一個新的設想變成技術,變成産品的過程比想象要難得多,也長得多。

  創業第一年,劉慶峰連年終獎都發不出來,他不得不借錢給大家發工資。

  下一年,在公司的年終大會上,劉慶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提出一個口號:讓所有關心我們的社會力量、所有的創業者“回到辛苦創業的狀態上來”。

  就這樣,到2004年公司實現盈虧平衡,此前的五年一直在虧損。

  因為做語音技術需要很多錄音,所以要請播音員。劉慶峰至今還記得,公司當時聘請過一個女實習生。剛來參加課題組時,這名女生特別興奮,自豪地告訴家裏人,自己是到中國科技大學做國家“863計劃”高科技項目。第一天報到時,家人很隆重,特地派叔叔開車送她來上班。

  然而兩天之後的中午,這個實習生跟大家一起,在偏僻的鄉下做研究,連飯桌都沒有,只能蹲在地上吃飯,她有點懷疑了:“我怎麼感覺不是在科大做科研,而是感覺和農民工在一起啊?”

  2004年,劉慶峰那些在大公司任職的同班同學,年薪已經到了50萬甚至上百萬,而科大訊飛這幫創業者還拿著每月兩三千元的工資。

  連公司的大股東都看不下去了,建議他們多拿一點工資。劉慶峰回答得很乾脆:我們不多拿,要拿就拿我們自己創造的價值。

  2008年,科大訊飛公司上市,締造了一批“千萬富翁”。劉慶峰實現了當初的諾言:“這是我們自己創造的。”

  如今,劉慶峰很慶倖自己的堅持。當時,雖然公司在不斷虧損,但是技術卻不斷進步。他在行業中不斷整合資源,也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産業的前景。他不停地問自己:語音前景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們核心競爭力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

  這位過來人對大學生們説:創業最關鍵的,就是從第一天就要設立清晰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然後在具體做事的過程中要學會低頭,拉車的時候要抬頭看路,這樣才能不斷調整節奏,不斷鼓舞士氣。

困難是一個階段,不會是永遠

  在“我與祖國共奮進”形勢政策宣講會現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生劉思亮站起身來,將問題提給了全國政協委員、團上海市委副書記陳凱。

  劉思亮十分關注大學生當中的“公務員熱”現象。國家最新規定,除了特殊部門之外,中央機關和省級機關錄用公務員,均要從具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考錄,他希望聽到陳凱委員的解讀。

  陳凱告訴他,學生首先積累基層工作經驗,然後再到國家機關工作,對自身是有幫助的。了解基層情況,就會避免出現人們常説的從家門到校門、從校門到單位門的“三門幹部”的缺陷。

  “我是1997年從學校畢業之後,先到企業工作,然後到機關單位工作的。我覺得還是不要為剛畢業不能馬上進入政府工作而失落。”陳凱説。

  陳凱最早不是從事共青團工作的。1997年博士畢業後,陳凱來到了上海的一家國有計算機公司,做過市場營銷,做過技術,也做過管理,2003年才因工作需要到了共青團崗位。

  如今社會上有種説法,大學生學歷“不值錢啦”,拿的工資比農民工還低。來自內蒙古科技大學的一名網友就這樣提問,如今社會上很多人把大學生當廉價勞動力,大學生在外打工,辛苦一個月卻只能賺到很少的錢,這種現象能改變嗎?

  還有一位困惑的大學生在網上問:“我今年大四,正在找工作,現在的待遇不高,好像還沒農民工掙得多!畢業後面臨著買房子,可房價又貴!我該怎麼辦?”

  陳凱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作了解答。他對在場的大學生們説,自己都不好意思説出自己的第一份工資有多少,因為低到“説了大家就會笑”。那時,他經常一個人背著打印機和計算機滿大街跑。

  “無論你在哪個崗位上,適不適合創業,或者找工作難,我自己走過來有一條感受,就是你無論做什麼,都要盡你最大的努力去把它做得最好,哪怕你是做一個前臺,我覺得都要把它做得最好。”

  他還建議大家,找工作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值降得低一點,這是一種“戰略性的防禦”,先進了門,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認同,不斷發展。“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先能夠有一份工作,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努力去嘗試看看到底能走多遠。”

  對此,如今身價不菲的嚴望佳也有同感。當初在美國留學時,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窮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是她現實的選擇。那時,嚴望佳找了一份工作,相當於搬運工:在賣食品的小車上,幫人搬運方便麵、豆腐包,一小時的報酬是4美元。

  如今,嚴望佳形容自己當初“太可憐了”,可是她並不自卑。因為她知道,搬運工是自己生活的一個階段,但絕不會是永遠。

你要對得起這個時代

  當劉慶峰還是在校學生時,經常參加各類論壇。他密切地關注整個國家和行業發展的大態勢,並據此判斷自己未來的方向,到底是科研、就業還是創業。

  因此,今天的劉慶峰格外願意參加“我與祖國共奮進”這樣的活動。他告訴同學們,我們國家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以人均指標計算,依然落後。尤其是過去30年,經濟增長中的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也困擾著這個國家。

  他説,國家要想在下一個五年繼續進步,第一,是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第二,一定要靠青年創業。因為沒有年輕人的創業,國家是沒有前途的。

  “國家和國家之間,民族和民族之間的競爭,關鍵就是看在全球它有多少標桿意義和有影響力的高科技公司。”在他看來,如果美國沒有微軟,沒有英特爾,沒有波音,美國就不是美國。“所以中國一定需要這樣一批高科技企業成長起來,所以未來中國青年的創業熱情決定了我們國家和民族在全世界所處的層次。”

  當年劉慶峰畢業時,原本可以選擇出國留學。他也希望到世界一流的名校拿下博士學位後再創業,那時眼界會更開闊,語言會更流利。

  但是,“時代的機遇決定了你怎麼做”。他很清楚地意識到,當時的語音技術已經做得非常好,有一個十幾人的團隊,有科大的支持。如果繼續做下去,可以趁勢把産業做大;如果出國再回國,也許就永遠喪失了機會。

  劉慶峰選擇留下。不僅如此,一些原本準備出國的同學,也被他“忽悠”,留了下來。他是這樣遊説創業夥伴的:看看我們語音産業如此廣闊的前景,中國會成為語音産業的龍頭;再看看我們中國已經被掐住了龍頭!

  劉慶峰一直堅持這樣一個觀點:科技創新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在,未來的民族科技企業家應該是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民族英雄。

  陳凱委員認為,當代青年怎麼與祖國共奮進?作為個體來講,就是立足自己的崗位把工作做好。不管在什麼崗位,都應把它看成是一個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目標的平臺。

  嚴望佳説,“十二五”期間,我們國家在實現轉變中會有很大作為,在每個國家的大作為裏面,都需要大量人才的“小作為”。她説,目前的創業和就業環境,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打開了很多扇門,這是值得期待的。

  今年,鄧中翰代表在“兩會”上向國家提了一個關於鼓勵自主創新的建議,有30多位代表聯名簽字。其中一個具體的建議是,形成一種激勵機制,讓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年輕人創業時,能將産權變成一種股權。

  他個人的成功,就得益於這一點。1999年,當他來到北京中關村,發現那個時候根本沒有辦法將無形資産註冊成為股本,後來經過國家各個方面的支持,他的公司在創始人無形資産入股、員工持股、溢價融資等方面,都成了當時中關村的第一家。

  這位與國家一同成長並從中受益的青年創業領袖感慨地説,自己的成功可能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務實地解決自己的學業、生活和工作問題。另外一個就是——要相信中國,要相信這個時代,相信我們在座的每個人的命運和運氣。“我們一定一代比一代強,我們大家所面臨的未來和理想都會更加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