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中國特色和中國經驗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3日 05: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3月10日,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吳邦國委員長正式宣佈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是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歷史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十分鮮明的中國特色,體現出豐富而先進的中國立法經驗:

  第一,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並從實際出發制定的。法律體系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推進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改革開放以來,從修改憲法到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從行政法規到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始終貫徹需要什麼法律、法規就制定什麼法律、法規,急需哪些法律、法規就優先制定這些法律、法規。對改革開放中遇到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用法律來規範。還不具備條件的就先制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先行先試,待取得經驗、條件成熟時再制定為法律。我們注意研究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從中吸取那些對我們有用有益的東西,但絕不照抄照搬。外國法律體系中有的法律,但我國並不需要或者暫時還不需要的,我們不去制定或暫時不制定;外國法律體系中沒有的法律,但我國現實生活需要的,我們及時制定。對於那些落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及時予以清理和廢止。

  第二,繼承中華法係成文法傳統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合理元素。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法制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構成和明顯標誌。從歷史進程上看,中國古代成文法傳統從來沒有中斷過,最終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世界公認為五大法係之一的中華法係,廣泛地影響和傳播到周邊國家,並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居於世界法制文明的前列。中國古代法制文明中有許多超越時空、具有普遍價值的因素。例如,注重法律的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社會和合;善於通過人文精神對社會成員心理和觀念世界的整合與引領,來維繫和規範整個社會;注重禮法互補,主張德治與法治並存,強調明德慎刑;注重以和諧、和睦的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等。在我國的立法中,特別是在刑法、民法、訴訟法等領域,我們注重傳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合理元素,在對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豐富資源進行梳理和甄別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和揚棄,把那些能夠與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科學理性、社會和諧為內容的時代要求協調兼容的文化傳統融入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中,使中國法治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渾然一體。

  第三,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充分體現了面向世界、對外開放、國際合作的時代特徵。在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些重大問題也應當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和全球治理結構中加以研究和解決。我國最高立法機關和中央人民政府深刻把握全球化與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趨勢,積極應對中國對外開放和融入國際社會的現實需要,在立法理念和立法方法上注重國內法與國際法的合理銜接,注重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等有關組織的國際立法活動,參與國際條約的制定,推動國際法律規則和全球法律規則的形成,推動國際立法領域的擴大,通過這些活動充分表達我國的立場、觀點、利益取向和核心價值,促進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構,促進社會公正和世界和諧的實現。

  早在199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規範了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家主席在締結或批准條約和協定方面的權限,同時加快了參加國際條約的步伐,迄今我國參加的多邊條約達300多項,對外締結的雙邊條約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近2萬件,其中包括有關世界貿易、環境保護、人權保護、維和反恐等公約、協定。雙邊條約、多邊條約和協定已經成為我國法律體系中越來越重要的法律形式和法律規範的淵源。我國政府先後與英國、葡萄牙政府通過外交談判和法律機制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通過法律和平解決國家歷史遺留問題的範例。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文件》將法治作為一項價值觀和基本原則,呼籲在國家和國際兩級全面實行法治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和全球治理結構法治化,提倡堅持民主平等,實現協調合作;堅持和睦互信,實現共同安全;堅持公正互利,實現共同發展;堅持包容開放,實現文明對話。

  我國不僅積極參與國際條約和協定的制定,而且鄭重宣告和維護它們的法律效力。我國許多法律對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的法律效力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如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繼承法、海關法、行政訴訟法、著作權法、專利法、海商法、商標法、民用航空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也均有類似規定。這些規定以及我們認真踐約的實踐樹立了遵守國際條約和協定、尊重公認的國際慣例和行為準則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第四,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在層次和結構是由我國“一元多級”的立法體制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的社會主義國家。為維護國家法制統一,體現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整體利益,我國實行“一元多級”的立法體制,即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統一”體現為: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國家機構組織法和其他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並可以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補充和修改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立法法規定,涉及國家主權的事項,國家機構的産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産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以及訴訟和仲裁製度等事項,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專屬立法權。

  我國幅員遼闊,情況複雜,各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很不平衡。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實行分層次立法。我國憲法和立法法規定,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外,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可以制定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批准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與這種立法體制相適應,我國法律體系在憲法的統領下由三個層次構成,即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觀察法律體系對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的覆蓋面,認識我國社會是不是已經有法可依,要從法律體系的三個層次整體來看。

  從法律效力上,憲法是根本法,是國家的總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違背憲法,或與憲法原則和憲法規範相抵觸。其次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例如各項國家機構組織法、選舉法、刑法、物權法、三大訴訟法等。再往下分別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除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之外,還不得與行政法規相抵觸。就是説,下位法不得與上位法和憲法相抵觸。為此,法律規定了法規和規章的備案審查制度: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依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享有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任何法律,均不得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相抵觸。法律還規定了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合憲性和合法性審查的程序: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也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

  第五,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鮮明地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我國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現代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是以政黨政治為特徵的。當代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這種制度中,中國共産黨是執政黨,是領導核心。中國共産黨不僅在政黨體系中是領導核心,在整個政治體系中也是領導核心。沒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法治就會流於空談空想,就會偏離正確方向。所以,在我國立法工作中,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這也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經驗。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在立法中,一方面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以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就是堅持民主立法,發揚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在提出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時,通過召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法律、法規通過後,及時在各級人大及政府公報、政府網站、公眾媒體上公開刊登。近年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分別將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食品安全法、車船稅法、物業管理條例、拆遷條例等多部法律草案和行政法規草案向社會公佈,廣泛徵求社會各方面意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就修改文物保護法、個人所得稅法等,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充分保證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盡最大可能協調利益關係。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依法治國理念來源於法治的理念。法治主要是制度範疇,而不是簡單的依法辦事。任何現代法治都意味著對國家公共權力的限制,對權力濫用的制約,對公民自由與權利的平等保護等;意味著國家機關的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公共活動必須服從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人民主權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等。法治要求政府維護和保障法律秩序,同樣也要求人民尊重和服從法律。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注重規範、限制和監督公共權力,規範、引導和保障人民權利,具有良法善治的鮮明特徵。

  (作者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