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代表委員建言“十二五”:科學發展順應民生新期待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1日 06: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本報特派記者 談燕 朱珉迕

  “我們戰勝各種嚴峻挑戰,靠的是發展;各領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進步,靠的是發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仍然要靠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總結“十一五”時期政府工作的心得,首先提的是“發展”。

  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家堅持不懈的第一要務。站在“十二五”的起點,發展,依然是中國未來前行的基石。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談到,沒有發展,就沒有持續的民生改善,要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就要堅定不移走科學發展之路。

  發展越好,改善民生基礎越紮實

  “十一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再邁新臺階: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9.8萬億元,年均增長11.2%,財政收入從3.16萬億元增加到8.31萬億元。

  同步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新增就業5771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450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9.7%和8.9%。

  “事實證明,發展得越好,改善民生的基礎也就更紮實。”金興明代表談到,沒有發展,便談不上民生改善。目前,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所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堅定不移推進科學發展。”

  張兆安代表説,當前,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復蘇,我國經濟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國際國內的雙重穩定趨勢,為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爭取了時間,對上海來説,尤為重要。不少代表、委員提到,目前,上海在許多領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要素市場,良好的商業習慣、較為規範的執法環境,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廣闊的長三角腹地和眾多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後世博優勢,這些為上海“十二五”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可能。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對問題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張吉吉人、金建忠等代表談到,上海人多地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傳統工業發展空間有限,産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財政收入高,但支出壓力也大,尤其是社會保障覆蓋面大、保障水平較高,特別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社保資金入不敷出,財政壓力很大,“要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關鍵還是要靠發展,這也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切入點和聚焦點。”

  張吉吉人代表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變化,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全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從10年前的2.79倍擴大到現在3.33倍,“要縮小收入差距,不是把高收入者‘壓’下來,而是通過發展,促進就業,讓低收入者的收入提上去。如果不發展,收入是不可能上去的。” (下轉第8版)

  (上接第1版)

  發展,不能犧牲群眾利益

  “更好地發展、更好地惠及民生。”金興明代表説,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的過程中,心中要裝有群眾,以老百姓需不需要、認不認可,作為檢驗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發展才有持久動力。

  過去的發展很快,但不能否認,我們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資源、能源、生態、土地代價。“要實現進一步發展,不能再盲目追求速度,而應把重心轉到追求發展的結構、質量和效益上來,讓發展好字當先。”

  長期從事環保工作的張全代表深有體會:10年前,我國每年消耗的標準煤為10億噸,而現在已經達到30億噸,“快速發展,對資源環境的承受力帶來嚴峻考驗,也影響著老百姓的宜居生活。”他認為,在産業梯度轉移時,需要國家從整個資源配置的戰略角度去總體規劃、通盤考慮,尤其要傾聽産業轉移所在地老百姓的心聲,不能只瞄準單個工廠是否達標,而是應該從更高層次考慮環境容量,這樣才能讓發展更有持續性。

  不少代表、委員提到,又好又快發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不能以犧牲群眾合理合法利益為代價,不能以擴大社會矛盾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有一些委員提到,目前許多企業甚至包括大型國企都在大量使用勞務派遣工,他們為企業的發展、經濟增長付出了巨大的貢獻、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長期以來,勞務派遣工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十分普遍。制定並落實好規範勞務派遣用工行為的措施,在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工會的作用,不僅有助於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也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穩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民生問題不解決,居民消費上不去,經濟發展也就沒了動力。”張兆安代表認為,要用發展應對民生改善需求,在發展中解決民生問題。金興明代表舉上海“四位一體”的保障房體系建設為例説,這正是根據自身特色,通過發展改善民生的範本。

  創新驅動,提升發展質量

  “我從事的鋼鐵行業,以前過多看重數量、粗放經營,初始階段可能有利可圖,但從長遠看,無法持續。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我國將重點發展高速鐵路用鋼、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等關鍵鋼材品種,發展高新技術,這一轉型非常及時。”劉委員説。

  不少代表、委員談到,科學發展,就是要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質量效益上下功夫,在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在提高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上下功夫,在發現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李逸平、盛亞飛等代表表示,上海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發展主線,全力推進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正是貼合了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

  政府工作報告中直言不諱的一項不足,引起諸多代表關注——“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目標,最終並未完成。這不啻為“十二五”發展的一記鞭策。王戰代表談到,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尤其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正是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乃至拉動就業的主渠道之一。

  靠創新驅動走上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躍上新臺階。針對傳統産業後發展動力不足、新興産業有待市場培育,張兆安代表建議,在傳統産業與戰略性新型産業間,或者傳統産業本身之間進行融合聯動,加上創意元素及配套支持,更多新業態、新産品、新服務、新模式就會應運而生。

  發展取向的變化,考驗著我們“破”與“立”之間的智慧與勇氣。“要跨越發展中的道道坎,必須以創新的態度克服畏難思想。”王榮華代表舉例説,我國汽車産業市場銷售量,已連續兩年超過美國,但生産的車型仍以燃油為主,要汽車産業轉型發展,如同在“錢堆裏趕人”。“但為了更好地發展,就要舍得放棄已佔有的市場份額,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加快自主創新,在新興市場搶佔先機。”

  (本報北京3月9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