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優結構:攻堅,時不我待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05: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就是這場變革的主攻方向。面對新形勢、新矛盾,代表委員認為,“十二五”是加快結構調整的黃金機遇期,改革攻堅,時不我待!

  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不調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將受到挑戰

  去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聽到這個消息後,江蘇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代表卻沒有特別興奮。

  “我們絕不能被成績衝昏頭腦,不僅要鞏固結構調整的成果,還要把結構調整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增強改革的緊迫性!”尹國新説。

  “十一五”期間,得益於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都有所提高。糧食取得了“七連增”,服務業的比重提高了2.5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單位能耗下降19.1%。

  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不協調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結構必須改變。“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內需拉動不足的問題充分顯現。”河南省財政廳廳長錢國玉代表説,如果繼續依靠投資保增長,還會帶來貨幣信貸投放過多、資金流動性過剩等問題,造成經濟運行大起大落。

  一、二、三産業不協調的經濟結構必須改變。“近年頻發的自然災害敲響了警鐘,我國農業基礎太薄弱了,包括運輸、物流在內的服務業發展仍然滯後。如果結構不調整,就很難實現穩增長、控物價、惠民生的目標。”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林景順代表説。

  過度消耗資源能源的增長方式必須改變。目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能源安全堪憂。“近年出現的‘氣荒’、‘柴油荒’等都説明我們的能源結構不合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儘快調整,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持續性都將受到挑戰!”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委書記趙合代表説。

  調整為什麼難

  動力不足,實力不濟,引導與倒逼機制不健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李蘭委員常年從事民營企業發展研究。她發現原本創新能力最活躍的民營企業,近些年有相當一部分陷入了“想轉型沒方向,想升級沒本領,想融資沒門路,放棄又不甘心”的困境。

  除了實力不濟,動力不足也是近些年結構調整推進緩慢的原因。

  江蘇夢蘭集團董事長錢月寶代表注意到,一邊是實體經濟缺少投資,導致農業基礎薄弱,工業核心技術欠缺,第三産業發展滯後;一邊是一些民營企業拿著大筆資金炒房産、炒作市場緊缺商品,賺快錢。“長此以往,不僅投資結構無法優化,産業結構還會空心化。”

  民資短期化、遊資化的現象不時顯現,一方面看是企業逐利投機,另一方面也説明國家及地方層面缺少有力度的政策,引導資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企業是否調整,關鍵還是看市場需求。只要有利可圖,調整的動力就不足。”尹國新説。比如,一、二、三産業中,工業比重過大,且重化工特徵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對重化工業品有剛性需求。“如果投資社會事業沒有財稅優惠,如果生産水泥玻璃不徵收高額環境稅,沒有引導與倒逼機制,企業為什麼要投資民生領域,為什麼要節能減排?”

  調整從哪入手

  企業是調結構的主體,政府要支持企業調結構

  面對重重困難,調整從何處入手,又從哪發力?

  從轉變觀念入手,把調結構與自身特點相結合,算生計賬,也算生態賬。素有“西藏江南”美譽的林芝地區,告別“木頭財政”,培育“森林經濟”,著力發展高效農牧業、生態旅遊業和藏醫藥業。“十一五”期間,林芝實施了總投資為1.65億元的51個特色産業項目,人均增收1178元。“群眾增收了,森林保住了,林下資源也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也具備了!”趙合説。

  從夯實基礎入手,把調結構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算經濟賬,也算科技賬。“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産業結構。新上的項目、新搞的投資,必須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贏得主動。”河南省許昌市委書記李亞代表説,這幾年,許昌以企業為主體搞好自主創新,如許繼集團、黃河實業等很多企業科技研發投入佔到當年收入的4%至5%,出了一批高科技成果。去年年底,許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了54%。

  從謀劃戰略入手,把調結構與培育國際競爭力相結合,既要生産力,又要核心競爭力。 “應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産業深度融合,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成先導性、支柱性産業,搶佔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林景順説。

  從激發活力入手,把調結構與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既要運用“看得見的手”,更要尊重“看不見的手”。錢月寶、李蘭不約而同地提出,國家應儘快制定《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細則,尤其加大金融、稅收等方面的引導力度。

  “在結構調整中,政府應尊重市場規律,多用經濟、法律手段,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尹國新説,“企業是調結構的主體,而深化改革就是企業調結構的最大動力。改革資源能源價格體制才能促進節能減排,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才能夯實消費基礎,理順了這些體制機制,企業自然會‘見風使舵’,調整航向。”

  鏈結

  2010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果。

  從區域結構看,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1.4%,中部地區增長26.2%,西部地區增長24.5%,東北地區,增長29.5%。投資進一步向中西部傾斜。從工業內部結構看,除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之外的另外五大高耗能行業的增速都顯著低於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速。與此同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6%,高於規模以上工業15.7%的平均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