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科學發展開新局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6日 05: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穩物價

  壓力較大 決心更大

  解讀人: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馬曉河

  當前,物價上漲較快,通脹預期增強,這個問題涉及民生、關係全局、影響穩定。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4%

  物價上漲壓力較大,但不會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馬曉河説,這個目標是在全面科學分析宏觀經濟運行和物價走勢,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多重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既意味著今年物價上漲面臨的形勢較為嚴峻,也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抑制物價過快上漲的決心。今年物價上漲壓力要大於2010年,但總體上看,不會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馬曉河説,從目前形勢研判,2011年物價上漲總體水平要高於去年,但與去年相比,將呈現不同的走勢。2010年1月CPI增速為1.5%,6月為2.9%,12月達到4.6%,呈現前低後高的走勢。今年1月CPI增速已經達到4.9%,預計今年物價走勢將是高開低走的趨勢。

  馬曉河認為,今年物價上漲面臨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從國內看,去冬今春北方大面積持續乾旱,威脅夏糧産量,造成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價格上漲壓力依然較大;國內能源、原材料,以及勞動工資上漲帶來成本推動壓力上升;依然充沛的流動性對物價上漲也是種壓力。從國際看,近期國際能源、糧食、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美國繼續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及國際熱錢的流入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國物價上漲,增大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

  關鍵詞:有利條件

  我國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於求,糧食庫存充裕,外匯儲備較多

  儘管今年物價上漲面臨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但穩定物價總水平也有不少的有利條件,馬曉河説。

  首先,當前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庫存量大、供給較為充裕,主要工業品總體供給依然供大於求,由於這二者是控制物價總水平的物質基礎,基於上述判斷,物價暴漲的基礎並不存在。

  其次,我國外匯儲備充沛,2010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已經超過2.8萬億美元。充沛的外匯儲備可以使過多的購買力流出,使增加有效供給的優質資源流入國內,從而更加有效地防治通貨膨脹。

  第三,為應對通貨膨脹,國家連續推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2010年以來,政府先後8次上調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有力地化解流動性壓力,為控制價格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環境。針對房價大幅上漲問題,從供給、需求兩方面連續出臺多項措施,平抑過高房價。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穩定市場物價,去年國家向市場安排銷售政策性糧食1620多億斤,今年又採取多項措施加強農業生産。高度關注民生,加大了對低收入群體的救助,推出各種保生活的短期應急措施。

  關鍵詞:聯動機制

  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應與物價上漲聯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馬曉河認為,兩個同步表明未來5年我國將從追求“國富”向更多地追求“民富”轉變,其核心意味著讓百姓收入不斷增長,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

  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標準,讓其與物價上漲聯絡起來,絕不能讓物價上漲影響低收入群眾的正常生活。同時應完善補貼制度,繼續擴大社會保障覆蓋範圍,讓更多的中低收入群體享受到政府的陽光政策。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前提是要有較為充分的就業,今後在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中,要把增加就業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加快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生産和生活性服務業,以達到千方百計增加就業的目的。

  (本報記者 朱雋)

  強基礎:

  穩住農業 贏得主動

  解讀人: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農辦主任 陳錫文

  關鍵詞:大興水利

  加快推進水利建設,將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農産品供給

  只有保證農産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才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政府工作報告把確保農産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加以強調,提出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産,非常必要。”陳錫文認為,這是基於當前經濟形勢和農業農村發展現狀作出的科學判斷。

  從經濟形勢看,流動性過剩及農産品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陳錫文説,從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看,穩增長、控通脹、調結構,必須首先穩住農業。“只有保證農産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從農業農村發展現狀看,保持糧食生産好勢頭難度同樣不小。一方面,糧食要在“七連增”的高基數上繼續前行,各種支撐力量已經繃得很緊,要實現新的增長難度加大。另一方面,連續增産使得部分地方滋生盲目樂觀、麻痹鬆懈的情緒,抓糧積極性有所減弱。越是國內外經濟環境錯綜複雜,越是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增大,越要夯實農業基礎,抓好農業生産,才能贏得新一年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興水利,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陳錫文認為,這表明新的一年國家將集中精力解決水利建設滯後這個制約“三農”發展的突出短板。

  陳錫文説,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大規模興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統整治大江大河,主要江河防洪能力顯著提升。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相比,水利投入強度明顯不夠,建設進度明顯滯後,保障水平明顯偏低。現有灌區普遍存在灌溉設施標準低、工程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與此同時,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主要支流防洪能力弱,小型水庫病險隱患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對人民生命財産構成嚴重威脅。

  陳錫文説,加快推進水利建設將有助於提高防禦洪澇乾旱災害能力和水利基礎保障水平,消除影響農業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不利因素,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力爭通過5年到10年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局面,從第一年開始就要毫不放鬆、紮實推進。

  關鍵詞:“三農”投入

  三個“確保”為支農投入增長設定了“硬約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三農”投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財政支出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用於農業農村的總量、增量均有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重點用於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總量和比重進一步提高;土地出讓收益重點投向農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陳錫文認為,這向農民釋放了積極信號,表明新的一年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取向不會改變,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

  陳錫文表示,目前我國農業已經開始進入高投入、高成本時期。面對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在耕地難以增加的背景下,要想追求農産品總量增加,只能提高單産,這勢必會帶來投入和成本的同時增加,因此,要想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確保農産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國家的大規模投入和增加對農業生産補貼勢在必行。

  “以前報告提到‘三農’投入增加,更多時候用的是繼續增加、大幅增加等表述,今年則明確提出了三個‘確保’。”陳錫文認為,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還未完全過去、糧食生産難度加大的背景下提出三個“確保”將産生深遠影響。“這等於為未來支農投入增長設定了‘硬約束’。”

  陳錫文説,“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儘管農業産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下降,但其作用卻越發重要。”

  (本報記者 陳仁澤)

  擴內需:

  增加消費 優化投資

  解讀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宏觀室主任 張曉晶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也是促進經濟均衡發展的根本途徑和內在要求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內外均衡

  擴大內需是轉變增長動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徑

  張曉晶認為,如果説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稱得上是“全球化的黃金時代”,那麼經歷了本輪危機之後,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這使得擴大內需有了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張曉晶認為,擴大內需是內外均衡發展的需要。外部不平衡與內部不平衡緊密相連,中國目前存在大量貿易順差,不僅與中國産業發展階段相關,也與國內儲蓄率過高、消費不足有很大關係。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將會適度降低儲蓄水平,從而有利於實現內外平衡。從長遠看,擴大內需則是轉變增長動力、提高百姓福利的根本途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關鍵詞:居民消費

  減少百姓後顧之憂,使其有錢敢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擴大消費需求”。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目前中國消費佔全球消費的比重已大幅提高,但依然不到美國的1/6。未來,中國的消費市場還有巨大增長空間。

  擴大消費,收入是基礎。張曉晶説,當前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約了消費增長。今後必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政府方面,要進行結構性減稅,適度降低宏觀稅負水平;企業方面,要適度提高國有企業上繳紅利的比例;居民方面,提高個稅起徵點,減輕中低收入階層的稅收負擔。此外,還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

  目前,我國城鄉之間的消費差距很大。城鎮化會帶動消費上升,但現在的問題是“半城鎮化”——即有土地城鎮化,卻沒有人口城鎮化。廣大農民工進了城,是統計意義上的“城鎮人口”,但不能享受相應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務。實現農民工的全面城鎮化,才能擴大居民的消費能力。此外,政府還要增加用於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減少百姓後顧之憂,使其有錢敢花。

  關鍵詞:投資結構

  改變“GDP至上”的政績觀,更加關注百姓福利的增進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張曉晶認為,首先要進行投資行業的優化,特別是向基礎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及經濟社會的薄弱環節傾斜。這些薄弱環節,包括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如科學技術服務業、金融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等領域,以及“三農”、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等領域。

  其次,要進行投資主體的優化,即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參與經濟社會建設。核心是要落實“新非公三十六條”,打破行政壟斷,放寬準入,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與第三産業,特別是金融、醫療等現代服務業,鼓勵民間資本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張曉晶説,推進要素價格與財稅改革,只有資源、能源價格合理了,資源稅、環境稅到位了,才真正有利於節能減排和環保産業發展;只有勞動力、資金成本不再被壓低,才會激勵企業注重研發和技術創新。

  “無論擴大消費需求,還是優化投資結構,關鍵在於改變‘GDP至上’的政績觀,更加關注百姓福利的增進。”

  (本報記者 崔鵬)

  調結構:

  速度平穩 質量提升

  解讀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賀鏗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動經濟儘快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關鍵詞:8%

  為轉方式、調結構留下足夠的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預期目標是8%左右。這是我國連續第七年把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設為8%左右。

  “雖然還是8%這個數字,但意義不同。”賀鏗説,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8%的預期目標是為了保增長;2010年,8%的預期目標則是鞏固經濟向好趨勢。今年的8%則是要讓速度穩下來,質量提上去,為轉方式、調結構留下足夠的空間。

  “十一五”期間,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在世界率先實現回升向好。然而,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投資與消費關係失衡,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中國有13億人口,發展的速度不能太慢。這個8%承上啟下,既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又與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緊密銜接,更在強調質量與效益上,釋放了明確的信號。”賀鏗説。

  關鍵詞:GDP含金量

  滿足13億人口的需求,是挑戰,也是機遇,而內生增長、創新驅動就是最佳軌道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動經濟儘快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的軌道。“在開局之年,強調轉方式、調結構,實際上是要求地方政府轉變執政理念,別再一味追求GDP有多高,而是比GDP的含金量有多高!”賀鏗説。

  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極其複雜,加快轉變迫在眉睫:過分依賴投資保增長,會帶來貨幣信貸投放過多、資金流動性過剩等問題,造成經濟運行大起大落的風險;而過分依賴消耗能源資源保增長,其成本正在提升,約束正在強化,已不可持續。

  “滿足中國13億人口的需求,是挑戰,也是機遇,而內生增長、創新驅動就是最佳軌道。企業要依靠自主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賀鏗認為,路徑選對了,關鍵還要發揮經濟、法律手段,要加快轉變關鍵要理順體制機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這就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保障機制。報告提出要“完善成品油、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和各類電價定價機制”,這就理順了資源産品價格機制。

  關鍵詞:分配結構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目前世界經濟總體復蘇向好,但復蘇的基礎不牢,我國出口形勢依然嚴峻,通脹壓力依然存在。只有立足於拉動內需,才能讓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更協調地拉動經濟持續增長。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是重中之重,這既是穩增長的途徑,也是讓老百姓分享發展成果的手段。發展為了人民,只有分享了發展的成果,發展才有意義,也才能持續。”賀鏗説,要擴大內需,首先要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樣人民的購買力才能提升。同時,還要創造更好的消費環境,積極滿足和擴大消費需求。“報告反映了‘十二五’規劃草案一個基本的主導思想,即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民生為本發展經濟。”

  (本報記者 陸婭楠)